次韵子瞻登望海楼
苏辙
荷叶初乾稻穗香,惊雷急雨送微凉。晚晴稍放秋山色,洗却浓妆作淡妆。
山清水秀,山光水态,人见人爱,人歌人咏,尤以文人为甚,情到深处,心热恋之。宋代诗人苏辙的绝句《次韵子瞻登望海楼》就是这样的深情之作。诗人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全方位感受山水秋光,绘声绘色,绘姿绘态,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把望海楼远近秋光描绘得引人入胜,诱人遐想。满池荷叶,青碧一色,上面点缀着粒粒水珠,像星星,像眼睛,眨呀眨的,呈现出一派迷离恍惚的色彩。微风起来,吹过荷叶,扫落水珠,送来浓浓的稻穗醇香。池塘过去,一大片一大片宽阔无垠的水田,正逢禾稻成熟的时节,金黄灿烂,香飘十里,让站立在望海楼上的诗人大饱眼福。忽然,天边惊雷滚滚,暴雨倾盆而下,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可怜的荷叶,承受不了暴雨的袭击,纷纷倾斜,低头认输。远方的禾稻,挂满金黄,也挂满水珠,迷蒙在茫茫烟雨之中。没过多久,雷停雨止,风送清凉,诗人眼前顿时呈现一个清明洁净,清爽迷人的广阔天地。幽幽的稻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丝丝凉意随风吹来,浸润肌肤;碧绿的荷叶,娇嫩水灵,迷醉诗人的双眸。望海楼上的风光,让诗人身心陶醉,心神爽快。
诗中特意点出“稻穗香”,让人联想到良田广阔,稻穗飘香的喜人情景,暗示了劳动者的欢欣喜悦,当然也含蓄地表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迷恋,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荷叶之下是荷塘,荷塘之内有鱼虾,莲子成熟可采莲,鱼虾长大可捕捞,靠水吃水的劳动者,把汗水和心血倾注在这方土地上,他们收获希望和幸福。“鱼米之乡”,风光无限,诗人和劳动者一样激动、高兴。诗句中的“送”字,也颇含意味,风送稻香,雨送清凉,驱热散暑,“风”味宜人,有情有“意”,惹人怜爱。这一“送”,是自然赐予诗人的清凉,送出了清爽,送出了快乐。
傍晚时分,烟消雾散,天空放晴。远处的秋山呈露出一片宁静的景色,仿佛一位美丽的姑娘,刚刚洗去她那妍艳的浓妆,清新秀丽而又不失妩媚,令人心神摇荡,无限向往。山光水色,疏疏落落,清清朗朗,自有一番清明纯朴的风味,情味恰如乡野女子,不施粉黛,长着长长的粗辫子,生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穿着粗朴的印花布衣,站在你面前,看着你,一句话不说,让你迷恋,让你陶醉。诗人爱山,拟之为女子,诗人喜欢秋光,拟之为妆扮,动情一比,流露出诗人的迷恋之情,欢喜之意。
苏轼曾经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无论是晴空丽日,水光潋滟,还是山色空蒙,细雨纷纷,西湖永远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浓妆也好,淡妆也罢,恰到好处,各臻其美。苏子喜爱西湖,犹如热恋美丽的西子,情痴心迷,感人至深。
辛弃疾酒后看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山是绝色女子,妩媚多情,迷倒诗人。诗人呢,突发奇想,青山看我,也应是一见钟情,爱恋不舍吧,酒后的我,不也风度翩翩,风流潇洒吗?哪位女子不喜爱呢?李白写荷花秋景:“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采莲曲》)等诗歌,均是以美人写山水花草,烘托爱恋欢悦之情。回到苏辙此诗,自然也是大赞秋山绝胜美女。
一池荷叶滚动晶莹水珠,一片田园飘散馥郁芳香,一场急雨送来丝丝清凉,一山秋色妩媚天地风光,这就是苏辙登望海楼所欣赏到的迷人风光。千年以降,风光不减,美艳迷人。
千年瀑布流不尽
石门瀑布
徐照一派从天下,曾经李白看。千年流不尽,六月地长寒。洒木跳微沫,冲崖作怒湍。人言深碧处,常有老龙盘。
一条瀑布从天而降,飞花溅玉,震荡了山岭沟谷,壮观了天地山川,无数文人墨客歌咏过,无数华夏儿女仰望过。石门瀑布,以其雄奇劲健的自然神力,以其凌空咆哮的巨大声势,以其流光溢彩的文化神韵,震撼观者的心灵,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宋代诗人徐照的诗歌《石门瀑布》给我们多角度地展示了石门瀑布的壮观景象和迷人魅力,吟咏赏玩,身临其境,心神摇荡,豪情勃发。
这条瀑布,高悬山际,凌空直下,声如龙吼,气贯长虹,几百年前的“谪仙人”李白欣赏过,几百年后的“我”正在欣赏,也许诗人正是站在李白当年驻足观赏的地方,也许诗人正在一边欣赏,一边吟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总之,诗人激动、亢奋,诗人神思飞扬,山水还是那些山水,李白早已作古,但是大诗仙观赏过、咏唱过的山水就是不一样,这里流淌着浪漫情思,这里激荡着山水情怀,这里喷射出思古幽情。瀑布融汇着诗仙的豪情,山谷回荡着诗仙的吟诵,石门瀑布,流经千年,夺目生辉。日月经天,岁月流转,千百年过去了,大诗仙走了,这条瀑布仍然滔滔不绝,源源不断,仍然雷霆万钧,气壮山河。它不枯不竭,不增不减,生生不息,传承久远。诗人断言,在千年光阴面前,它还要延续千年,甚至万古,甚至恒远,流不尽如天河决堤,流不尽如光阴绵长,流不尽如物换星移。站在瀑布面前,聆听它的震天轰鸣,欣赏它的磅礴大观,你会感觉到,心和飞流一起咆哮,情和浪花一起放歌。虽然是盛夏六月,酷热难当,虽然是远眺瀑布,神思壮浪,但是还是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冷气逼人,寒彻肌骨,这份冷峻让人神清气爽,这份清冷让人通体舒畅。翻山越岭的淋漓大汗,穿山走林的劳苦疲惫,全都一扫而空,只留下清爽、舒畅,此种感觉非亲临其境者不能体会。
拉近距离,再往前走,仔细感受一下瀑布的神奇。诗人发现,涛声如雷,水花迸射,洒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上,水流冲撞石崖,拍打山谷,化为怒涛,滚滚向前,面对此情此景,激动的心啊和水花一道怒放,奔腾的情啊和流水一道汹涌。诗人用“跳”字来状写水花四溅,光芒灿烂的活泼动态,巧用拟人,移情于物,将水珠浪花写得活泼欢跃,可喜可爱,也折射出诗人对这片神奇山水的钟爱、眷恋之情。诗人用“怒”字状写急流,水流像人一样发脾气,使性子,暴跳如雷,不可羁绊。一“跃”一“怒”,见势见态,见情见性,既活画瀑流飞浪之自然形态,又折射诗人之浪漫情思,的确是妙手点睛,神气活现。
因为林木参天,枝繁叶茂,因为飞流激荡,冷气森森,因为潭水幽幽,深不可测,诗人难免心生寒凉,惊惧不已。人们常常说,深潭之下,老龙潜居,清旷之时,尤啸山谷,何等恐怖,何等阴森。虽是人言,虽是传说,但是足以吓到诗人。深潭的老龙长啸,山林的阴森恐怖,增添了诗境的神秘感,也从另外一个侧面烘托出石门瀑布的神奇力量。清代有个诗评家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评价结句“却丑”,今人亦有认为此诗结句平弱,笔者不敢苟同。显然,在笔者看来,结句写常人的言语,写诗人的感受,增添密林深潭的阴森神秘色彩,传达诗人毛骨悚然之体验,正是状写瀑布藏深山,显神奇的魅力所在,正如铿锵巨响之后的悠悠余音,备显力道,决不平弱。
和李白一起欣赏瀑布,和徐照一起聆听轰鸣,和浪花一起欢唱,和怒涛一起奔腾,不怕地动山摇,不惧鬼怪神妖,胸中激荡豪情,犹如瀑布,凌空直下,永远灿烂华夏山川,永远激动炎黄子孙的心灵,这就是笔者捧读《石门瀑布》的感触。
湖光山色明月天
豁然阁
程俱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天地之间,对于诗人来讲,湖光山色皆是风景,万象纷纭纳入胸中,诗人只要沉心静性,凝眸自然,就能发现风景奇妙迷人,天地阔远畅达。宋代诗人程俱登临豁然阁,意兴汹涌,神采飞扬,挥笔写下了抒发高情雅致的诗章《豁然阁》。
一山一水皆朋友,一风一雨尽诗意,“豁然亭”,顾名思义,登高望远,登亭览胜,视野开阔,心胸豁达,神思飞扬,大快人心。全诗借登亭远眺,抒写内心的缤纷感慨。
黄昏时候,帆船轻轻划破水平如镜的湖面,晚霞缓缓沉落静默无语的西山,天地如此空明、宁静,如此开阔辽远,是谁在此建阁开窗,可以让我一目千里,大饱眼福?是谁在此开辟千顷碧波,让我如此心神摇荡,心向神往?诗歌开头四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黄昏远眺图》,动静结合,光色相映,意境宏阔,情致高远。
晚霞漫天,绚丽灿烂,着一“堕”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自有一种壮丽辉煌,大气磅礴之美。换成“落”字,则通俗平易,索然寡味,“堕”有重量,有速度,暗示云霞归山,匆匆而去,烘托诗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诗人心中似乎“咯噔”一下,失去了什么,空空荡荡,惆怅莫名。
“飞帆”极言舟行水上,轻快飘逸,同样飘逸的还有诗人亢奋不已的心。“拂”字则有姿有态,有情有韵,何等温柔,何等亲切,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小船抚摸着湖光,湖水荡漾着轻舟,两相亲近,和谐融洽,营造一种宁静而不失飞动,温馨而又有点猛浪的情调。“天镜”一语则极具画面感,波平如镜,云影活现,一望开阔,眼明心亮。
诗人明明知道建阁者依山傍水,建阁开窗,却要故作不知,劈空一问,“谁开一窗明”,道出了胸中多少惊奇和欢悦,多少亢奋和向往。“窗”的作用实在是神奇,不仅通风透亮,开阔视野,纯净心灵,更是容纳万千景象,平添磅礴气势。老杜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年风雪扑面而来,万里船只停泊脚下,何等高迈、何等豪放,何等磅礴壮观!这其中“窗”的作用不可小视。在程诗中,在豁然阁上,万里风光,千顷宁静,一并入“窗”,陶醉着诗人的眼,激动着诗人的心。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风景一分一秒地变化,月亮渐渐升起来了,射出淡淡白光,天空皎洁空明,湖面波光粼粼,眼前呈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象。诗人兴致勃勃地观赏,心像湖水一样空明,像明月一样空灵。突然,一场风雨袭来,打破了这空旷高远的意境。风雨过后,空气更加清新,湖面更见开阔,诗人的兴致又更加高昂。
他想到平日的生活,结交的多是“竹林七贤”那样的朋友,一同畅饮阔谈,一同吟诗论文,鄙弃功名,鄙弃权位,纵情自然,啸傲山林,好不快意,好不潇洒!或者随心随性,我行我素,出访朋友,自由无拘,不必顾忌世俗的眼光,不必考虑他人的评议,我只活在真我的世界里,我就要活出真我的风采。
诗中的“剡溪兴”是暗用了一个古老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晋人王徵之(字子猷),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舟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徵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晋书·王徵之传》)诗人暗用此典,传达自己的自由脱俗之情趣。“竹林交”,指晋朝时候的竹林七贤,石涛、向秀、阮籍。他们才华横溢,志趣高远,性情相投,远离名利官场,不与世俗合流,常常聚会竹林,高谈阔论,逍遥度日,活得潇洒,活得快意。诗人就是向往这种生活,一个“竹林交”,一个“剡溪兴”,充分表现出程诗人的高情雅韵。
时间也许不早了,诗人走下亭阁,荡起小舟,高高兴兴地返回北城。这时候,他隐隐约约地听到天空中传来阵阵悠扬清亮的钟声,不知来自哪个寺庙,不知夜深几许,这方外之音,久久回荡在空中,也久久回荡在诗人耳畔。诗人想起了什么,诗人宁静的内心又掀起怎样的波澜,我们不知道。但是,那幅画面,那些声音,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中。
泉水叮咚有诗意
宿灵鹫禅寺
杨万里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诗意在哪里?诗意源自生活万象,诗意源自心灵顿悟,大诗人杨万里有一次夜宿杭州灵隐寺,耳闻大雨滂沱,及至晴明忽然发现,那个晚上天没下雨,而是灵隐峰谷的山泉叮叮咚咚,一夜不宁。这是一个错觉,一次误会。大诗人误会了大自然,这样的误会在生活中真是太正常、太普遍了,许多人不以为意,当然更不会花心思去精研细想。可是,杨万里却若有所悟,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与情趣的佳作--《宿灵鹫禅寺》。
诗人对于这次产生的错觉,有极为细致奇妙的描绘。初到山寺,夜宿其间,环境不熟悉,天气也不知晓,听到寺外水声,自然就以为是大雨袭来,万木淋漓。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却是天空放晴,万物清新,那一夜的雨声原来是山间清泉彻夜吵闹不息的“声音”。“初疑”是初来乍到的惊疑猜测,充满了好奇与悬想,要是诗人常来灵隐寺,常住山林间,就不会有这份惊奇诧异了。“忽”是突然而至,意想不到,对于山寺天气变化,诗人心中完全没有底,只是这种忽疑忽信,夜雨朝晴的气候变化让诗人觉得有点奇怪,有点反常。“乃是”意为“原来是,原来如此”之类的意思,有恍然大悟之惊,有洞晓真相之喜。由“初疑”到“忽晴”,再到“乃是”,完整地揭示了诗人错觉产生的心理过程,当然也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微感受。诗人要是不喜欢这一方天地,要是对自然景物变化不留意,那么,也就不会用如此细腻的笔调来描绘自己的山中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