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池塘静悄悄
雨后池上
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生活中,风景时时有,诗意处处是,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清洁的诗心去发现、去品味,有没有一双明净诗眼去观察、去体会。宋代诗人刘攽在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发现自家荷塘,一池的宁静,一池的诗意,还有一池的声韵。于是便有了《雨后池上》之作。
一阵春雨过后,池塘水势涨满,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宛如一方轻磨淡擦的明镜,映照着荷塘岸边的花草树木,也映照着屋檐堂楹,静得令人不忍心发出一点儿声响,静得令人陶醉,好像可以闻到雨后清新的空气,可以感受到雨后池塘的和平、清静。池塘很美,池水清明透亮,一动不动;荷叶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杨柳参差披拂,婀娜多姿;花草含香吐绿,生机勃勃。诗人不动声色地观赏,和风景一样宁静。
这方池塘属于诗人,诗人也属于这方池塘,在宁静深远中交流,在如画优美中默会。风景会说话,用她的风姿情态无声地感染诗人,诗人心有灵犀,沉浸其中,有滋有味,兴致勃勃。理学大师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徜徉方塘,平添了几分灵动,几分优美。其实,徘徊方塘的何止是天光云影,诗人的心早已融化其中,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同样,刘攽的诗歌意境也是这样,这是雨后的池塘,这是映照天地的池塘,这是风景如画的池塘,这更是诗人眼中心中的池塘。一个“照”字,渲染出和谐、宁静的氛围,也凸显出优美迷人的画面,更折射出诗人流连忘返,沉迷不醒的情态;和这些空明亮丽的景物一样,诗人的心灵也是敞亮的,通透的。
正当诗人静静观赏,细细品味的时候,突然,一阵春风吹来,岸边垂柳轻舞飞扬,晶莹剔透的水珠甩落在荷叶上,塘中奏出万点响声。一刹那的动态,万点声响的描写,反衬出池塘的幽静,同进也增添了画面的生机妙趣。东风犹如魔法师一般,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袭来,搅起柳枝飞扬,奏响万点声响,有姿有态,有声有色。春风啊,神奇而逗人,精灵而可爱。
“万点声”堪称妙绝,巧用“万”字,一来暗示前面一场春雨之大,淋湿了万千柳枝,万千风物;二来调动读者的听觉、视觉,活现风舞柳飞,水珠溅落的画面。巧用“点”字,一来明写水珠小巧玲珑,晶莹剔透,形象非常可爱;二来暗示万点声响,万种风情,惹人联想,耐人寻味。诗歌三、四两句描写动态景观,从视觉看,风舞垂杨,摇曳多姿,倒映荷塘,美不胜收,是为画面美。从听觉看,万点雨声,万种风情,细密清脆,整齐而富于变化,是为声音美。视、听结合,形、声兼并,烘染画面的生机气韵,更让人感觉到,雨后的池塘宁静而不沉寂,幽美而有活力。
也许在普通人看来,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物风光太细微,太平常了,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但是,诗人不是这样,他能够对自然风光保持旺盛不衰的热爱,他能够与自然风物默会神游,他能够沉下心来观赏池塘映树的幽静,屋檐堂楹的静谧,风舞垂杨的曼妙,荷声万点的神奇,他能够津津有味地与自然风物交流。诗人的心融进了池塘,融进了那个幽深宁静的世界。有心如此,自得其乐,复何求焉?笔者相信,每一片宁静的风景背后必定有一片宁静的心情,每一个沉寂的世界之下必定有一股活泼的生气。读这首《雨后池上》就是如此,它不但给读者呈送一幅宁静优美的图画,更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深沉静谧的世界。在那里,我们才听得见自然的细微声响,才听得见自己的心灵脉动。
山外青山云外云
遥碧亭
杨杰幽鸟无心去又返,迢迢湖水出东关。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
文人登亭览胜,总会游目骋怀,纵情高歌,抒展胸中豪情。有夜暮萧萧,云愁雾惨的悲愁咏叹,也有山花烂漫,大喜过望的欢欣鼓舞;有壮怀激烈,理想沦空的愤慨不平,也有放纵自我,遨游山水的浪漫吟唱。宋代诗人杨杰的小诗《遥望亭》就是万千登览诗中的典型代表,描写诗人仰观远眺的见闻感触,抒发诗人迷山恋水,钟情自然的美好情怀。
题曰“遥碧亭”,位于杭州西湖,顾名思义,亭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适于远观纵目,凭栏面对的是江天空阔,青山隐隐。气象阔大,景色壮观,给人心旷神怡,思绪纷飞之感。叶嘉莹先生讲到,诗歌的功能之一在于引发生命感动。诗题“遥碧亭”,有色彩,满目青山;有空间,遥远接天;有形体,亭阁雅致;有神思,心绪飞扬:可谓感动多多,令人想入非非。是一个典型的很能引发生命感叹的诗题。诗人在亭阁之上,到底看到了怎样奇妙的景观,又有怎样的心灵体悟呢?还是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视线神游天地吧。
鸟儿从茂密青翠的山林中翩翩起飞,飞去飞回,来来往往,不知是为什么。白色的弧线划过天空,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茫茫碧绿的湖水,远远流出东关之外,牵扯诗人好奇的目光。鸟的高飞,水的流淌,凸显天地壮阔而空灵。白色的鸟儿,碧绿的湖水,烘托画面鲜艳而醒目。
写鸟用“无心”,是以人观鸟,拟鸟为人,化用陶渊明的诗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鸟去又还,无心无意,自由自在,自然而然,一派天真,这才是它的本色。“幽”字又赋予这些美丽的鸟儿清洁不染,远离尘嚣的品性。写鸟之幽雅,写鸟之无心,实乃诗人放飞心灵,寄寓情怀。诗人向往一种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生活,诗人迷恋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采;可是身处现实,用心太密,算计太多,人活得很累很苦,因为要防仕途的明枪暗箭而提心吊胆,因为想要争取功名而绞尽脑汁,因为要谋取钱财富贵而钻营拍马。身在江湖,心不由己,哪能像眼前飞鸟一样闲适自由呢?
用“迢迢”状湖水,宛见西子湖水浩渺空阔,一碧汪洋之状,亦显波光粼粼,秀丽迷人之姿。落一“出”字,写自然流向,水出东吴,山水相连,水天一线,引人入胜。流动的湖水就是流动的情思,这哪里只是一湖碧绿,分明是诗人陶醉山水,沉迷不醒的情思。张说酒后有诗“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情感类似,当可参照理解。
向晚时分,光色暗淡,那些淡蓝色的云朵,停留在山峦之上,一动不动,远远看去,似乎给人一种错觉。青山之外,又增加了一层青山,云依山峦,山浮云朵,迷离缥缈,既灵动多姿,又朦胧秀美。诗人写云,用“留恋”,脉脉含情,依依不舍,云爱山,云爱水,所以不离不弃,所以一动不动,所以深情款款。又用“添”字写云山相依,朦朦胧胧,自有一种风姿绰约之美。在诗人看来,云恋山,山依云,一层层,一道道,层次深远,风光迷离,显然,风景之下是诗人骚动的心,奔涌的情。诗人热爱这方山水,欢喜这片暮云,山光水色,云态雾状,一一进入诗人视野,纳入诗人胸怀,诗人心中久久荡漾着这西子湖畔的美丽。
诗人站立遥碧亭,遥岑远目,青山扑面,白鸟翻飞,云朵飘拂,风光无限秀美!诗人情系西子湖,观云赏鸟,迷山恋水,奇思妙想,纷至沓来,诗情奔涌于天地之间。一次登临,一番豪情,不带愁云惨雾,不会悲穷叫苦,不叹落魄潦倒,不抒天涯离别,只为山水流云放歌,只为白鸟悠悠展喉,诗行写在流水上、云朵间,歌声响在青山下、飞鸟旁。诗人站在亭阁间,胸中鼓荡缕缕山水情怀。
惜别潺潺一夜声
泥溪驿中作
石介山驿萧条酒倦倾,嘉陵相背去无情。临流不忍轻相别,吟听潺潺坐到明。
出门在外,游走天涯,以山为友,与水相伴,孤独也不寂寞,无语也能交流。宋代诗人石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次夜宿山中驿站,伤心告别流水的奇妙经历。
不知道那天晚上诗人到底有何心事,投宿驿站,陪伴流水,一夜未眠,不知道天亮以后,诗人又要赶往何方,只知道,诗人孤独寂寞,心事重重。他向同行的流水倾诉,他向无语的酒杯表达,他向漫漫长夜絮语。
诗题中的“泥溪驿”是一个驿站的名称,在今四川省宜宾西北。作者题下注曰:“嘉陵江自大散关与予相别,二十余程,至泥溪偕予去,因有是作。”题注告诉我们,诗人一路独行,无人相伴,有水同路,依依相随,长达二十余里,及至离别,心不适应,情也难舍,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的山水情怀和人生苦况,是心灵漂泊之歌,是人生苦旅之叹。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匆匆赶了一天路的诗人不得不投宿驿站,休整身心,让疲惫的身子歇息一晚,等待恢复体力,明早继续赶路;让孤寂的心灵稍作安顿,喝两杯小酒,驱除疲劳和寂寞。这深山驿站啊,空空荡荡,旅客稀少,四周景物萧务,死寂沉沉。诗人有心举杯,却喝酒无味。几杯过后,意绪全无,甚至连杯中不多的酒也懒得饮尽。没有朋友陪伴,没有家人相随,长途奔波跋涉,风尘仆仆,身心憔悴,哪有心情喝酒?哪有兴致赏景?诗人甚至责怪,驿站旁边这条嘉陵江,同行了二十余里路程,说分手就分手,留下诗人一个人继续赶路,这未免也太绝情了吧?人行山中,流水相随,这江流有情有韵和诗人相依相伴,做朋友,做旅伴,或许是一种慰藉吧。可是毫不客气地讲,却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想想看,有谁以同行的山水树木为伴呢?这正是无聊之聊,无望之望啊。
李白诗《敬亭山》有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众鸟远走高飞,消失得无影无踪,先前还是喧闹纷扰的天地一下子静下来,就连天空中飘拂的白云都偷偷溜走了,这天地间就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敬亭山和一个孤零零的诗人。山与人,两两相视,脉脉含情,互相安慰。可以说,李白是幸运的,有山为伴,无语交流,更应看到,李白的孤独。天地之大诗人找不到一个朋友,甚至到了不得不以山为友的程度,谁能忍受这份孤独的煎熬和折磨呢?
同样道理,石诗人的诗中,也是如此,无亲无友,无人相伴,不得不自我安慰,不得不自作多情。以水为友,何其凄怆,何等孤独!而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现在这一江溪流即将与自己分别,连这位不会说话,难会人心的朋友也要离诗人而去,诗人怎能不痛苦又怎能不绝望呢?他指责江流突然无情,背离而去,其实是孤寂之至,无处发泄的心绪外露啊!心有不快,迁怒于物,心有所爱,则爱屋及乌,正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
一个晚上,诗人根本无法安睡,太孤独,太落寞,太冷清,也太无奈,太多的忧虑和牵挂,太多的希望和未知,太多的无助和悲凉,奔涌心间,翻江倒海,诗人怎么能安心入睡?他静静地坐着,面对汩汩江流,面对漆漆长夜,不忍心就这么告别这位中途邂逅的朋友,不忍心它就这么说走就走。一边心潮翻涌,诗情激荡,一边静听江流,絮絮有声,诗人要吟诗作歌,表达置身黑夜的悲凉和愁惨;诗人要表情达意,释放心中的留恋与不舍。这一坐,坐穿暗夜,迎来光明;这一听,千言万语,千难万难。溪流呢,似乎也知心解意,依依难舍,竟然一个晚上絮絮叨叨,诉说离别不舍。这个夜晚很漫长,因为诗人孤寂无眠;这个夜晚又很短暂,因为诗人告别江流:人有情,水有意,互道离别,互诉不舍,那一声声潺潺流淌的水声就是天地间最缠绵、最动人的乐曲。
李白25岁离开故乡闯荡人生,其诗《渡荆门远游》深情地表现出对故乡山山水水的眷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不辞艰辛,万里相送,送游子远行,送李白奔走四方,诗人怜爱,诗人感动,诗人更感到幸福,他心中装满了理想和才华,更装满了对故乡山水亲人的深情。唐代诗人温庭筠《过分水岭绝句》有云:“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情动山川,意犹未尽。温诗侧重写溪水有情,汩汩同行,不舍诗人。石诗侧重写诗人有意,责怪江水,留别江水;温诗从对面写,以江水有情衬人生有意,石诗从正面写,以诗人有情衬江水无意。两诗均揭示出诗人旅途奔波的艰难苦况,特别是诗人孤寂无聊的心情。和李白诗写山水之情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白之情豪迈万丈,激情四射,人生万里任我游,调子高亢乐观,充满自信,看不到半点孤独寂寞的影子。因为李白年轻,因为李白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希望,可以想见,他笔下的山水一定是欢畅送别远行的游子的,石诗和温诗则感情孤寂无聊,愁苦之至,诗人长途奔波,历尽艰苦,无人分担,无人倾诉,留下一路风尘,一江难舍。
我见青山多妩媚
题赵秀才壁
陈造日日危亭凭曲栏,几层苍翠拥烟鬟。连朝策马冲云去,尽是亭中望处山。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山为友,不期而遇,惊喜万分;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山为友,默会交流,相依相伴;唐代诗人叶茵诗云“飞来白鸟不相识,对山对我三两声”,鸟鸣山应,似曾相识,默契相通。这些诗人都把青山看作朋友,彼此交流,互相倾诉,表达一种山人合一,灵犀相应的思情意韵。而爱山爱得更为深情,更见奇情异彩者,当是那些拟山为女性,以山为恋人的多情诗篇。宋代诗人陈造的诗歌《题赵秀才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