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驾诗歌《雨晴》曾这样写可爱的蜂蝶:“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蜂飞蝶舞,纷纷越墙,原来是为寻春而去,可是,它们能找到春天吗?它们能找到花朵吗?诗人没有告诉它们,也没有告诉读者。这些可爱的精灵,注定扑空一切,枉费心机!遗憾在诗外,和许诗不同,许诗的遗憾留存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不管是王诗还是许诗,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诗人借写蜂蝶的扑空来表现诗人的失望,透过失望,我们更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一缕芳香装扮不了节日,几朵花开美丽不了生活,但是在诗人心中,没有芬芳的气味,节日总缺少了点什么,没有灿烂的颜色,生活总缺失了些内容。因此,许斐这首《秋斋即事》,虽然看不到花开花落,香飘香散,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爱美丽,爱生活的心。有心生活,花开美丽啊!
午睡悠悠清梦长
午枕
王安石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诗人的午睡清幽宁静,诗意勃勃,诗人的感受形象细致,活灵活现,读宋代大文人王安石的小诗《午枕》,我们会获得一种清新优美、闲适淡雅的诗意感受,当然也有无可名状的忧伤隐含其中。
梦前、梦中和梦后,依次道来,形象如画,意味深长。盛夏的中午,骄阳似火,酷热难当。但是,诗人拥有一个别致的庭院,草木葱茏,花影婆娑,浓荫匝地,阴凉宜人。诗人的午睡就选择一间开窗卷帘面对花树的屋子,屋里摆放一张宽大而光洁的竹床,躺上去,竹席如水,清凉沁肤,几多清爽,几多畅快,全然没有热浪逼人、浊气熏天的感觉。窗外呢,花红树绿,草青藤碧,活像一幅色彩缤纷的风景画。不睡的时候,看看花开艳丽,赏赏绿树苍翠,倒也不失为一种闲适享受。午睡花前树下,午睡清凉竹席,自得其乐,风雅无比。
诗人的感受特别细腻,写竹席,用“欲流”之语,暗示簟纹如水,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以动写静,以视觉带出触觉,给人的感受是,只要看一眼,就满心生凉,神清气爽,更别说睡到竹席之上的感受了。
笔者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夏天午睡的情景,赤裸着身子,躺在竹席上,丝丝清凉沁入肌肤,感受很爽,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醒来的时候发现,脸上、背上、手上、腿上全印满了竹席的纹路,一丝丝,一缕缕,规规整整,清清楚楚,就像哪位画家画上去的一样,十分好看,也十分有趣。几个小伙伴相互之间还在互相比较印在各自身上的纹路呢。诗人的午睡也许文雅一些,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天真,但是清爽、自在的感受大致是相同的。
这个午觉,诗人不知道睡了多久,几声鸟叫唤醒了他的清梦。我们可以推测诗人一定睡得很过瘾,很够味儿。西斜的阳光将红色的花影投上了帘钩,机灵的小鸟几声鸣叫惊醒了诗人的美梦,时间过了很久,清梦自是悠闲。要是没有鸟叫,还会清梦悠悠,沉沉不醒。没有人来惊扰他,没有功名纷争困扰他,没有官场应酬拘束他,他的日子过得清静自在,逍遥闲适啊!小鸟就是他的童仆,机灵活泼,淘气天真。诗人用一个“窥”字来描写它的神态,偷偷地看,不让主人觉察,似乎要在主人熟睡的时候,突然叫几声,刺激一下主人,那才好玩呢。看主人怅然若失的样子,看主人慵懒低靡的状态,那才有趣味。你看,在诗人笔下,小鸟简直就是一个调皮的小朋友,还在和诗人嬉戏玩乐呢。
诗人呢,也不责怪小鸟,也不驱赶小鸟,不像那位唐代女子那样,“赶走黄莺儿,不得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小鸟惊醒了女子的美梦,害她不能在梦中与远在辽西服役的夫君相会,因此她讨厌黄莺,驱赶黄莺。王安石呢,没有这么悲惨的遭遇,也没有这么糟糕的心情,他睡足了,睡够了,该醒来就醒来,自自然然,顺顺当当,不怪小鸟。而且,你看,诗人还看到了映在窗钩上的影子,好像就是红色的,想想看,花朵绽放,多么红艳,多么旺盛。诗人感到太奇妙了,他还有心责怪打扰他清梦的小鸟吗?
当然,诗人毕竟是诗人,多愁善感,心绪纷繁,也许是因为梦中迷恋之事已经烟消云散吧,也许是因为梦醒之后诗人又突然想起生活中某段不愉快的经历吧,也许是因为诗人心中长久郁积,不得发泄的郁闷吧。总之,在诗人推开窗户,远眺青山的那一瞬间,隔着滢滢绿水,诗人突然觉得那些山全由愁恨堆成,那些水流淌绵绵忧愁,那些树挂满缕缕愁绪。诗人若有若失,怅然不已。山不会献愁供恨,水不会流动生情,树也不会无语伤感,全是因为诗人心有郁结,愁绪茫茫之故。诗人看山山愁,观水水恨,是谓心有情怀,迁移于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一场午睡不会惊天动地,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是诗人梦醒之后,细细品味,细细描绘,场景逼真,形象鲜明,声光色影,活灵活现。此梦折射出诗人的内心情怀,此诗折射出诗人的生活品位。读之咏之,其味无穷。
蔷薇花开别样红
花院
赵与滂拆了秋千院宇空,无人杨柳自春风。蔷薇野性难拘束,却过邻家屋上红。
诗人笔下,风景如诗如画:画中有人,人是画面的形体;画中无人,人在画面背后。品读宋人赵与滂的诗歌《花院》,读者自可从诗歌描写的美丽风光之中,读出别样的意味,别样的风情。
一座古老的庭院,长着青青杨柳,开着粉红蔷薇,吹来暖暖春风,秋千上空空荡荡,不闻欢声笑语,不见红男绿女,一切都那么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这就是诗歌给我们描绘的画面。
春风吹拂大地,万物生机勃勃。庭院的杨柳,纷纷抽枝长叶,或星星嫩黄,或片片绿意,耀眼夺目,光彩奕奕。只可惜,如今这院子中,没有人欣赏她的婀娜多姿,没有人怜爱她的亭亭玉立,没有人赞扬她的生机旺盛。杨柳寂寞、孤独,任凭春风吹拂,柳枝无力摆动。空空荡荡的庭院,那架秋千突然不见了;诗人眼前,隐约飘过秋千晃荡的影子。秋千上欢快活泼的姑娘的形象又浮现在诗人眼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可爱的少女,秀发如云,姿容俏丽,身材曼妙,性情开朗,她经常到这儿荡秋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玩得异常开心。她以为生活就像荡秋千一样欢畅、快乐;她对明天,对爱情充满了向往,要是有一个中意的翩翩公子,和她一道荡起生活这架秋千,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令人陶醉的事情啊!可是后来,她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她又遭遇了怎样的人生,诗人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看到又一个春天到了,这座小院,空空荡荡,秋千不见了,秋千被拆走了,少女的身影也不见了。一个“拆”字让人联想到人生的不测,生活的变故,很有可能是父母做主把女子嫁给了别人,可怜的少女,美丽的少女,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自己不能追求向往的爱情,等待她的不知是怎样的未来。也许她有意中人,但是父母决不同意,强行拆散了他们。一个“拆”字,表面而言,拆走的是秋千;深层而论,拆散的是美好生活。一个“空”字又让人感觉到庭院的虚空、冷寂,与以前的热闹、欢快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有少女的小院是迷人的,有秋千的小院才有活力。秋千不见了,少女不见了,杨柳无力,春风无情。只有那生长在墙角的蔷薇树,花开满枝,红艳灿烂,早已翻墙越户,开到了邻家屋上。野性难拘,生机无限,围墙围不住灿烂的风景。蔷薇绽放,照亮诗人的双眸,朵朵红艳,朵朵生机,让人联想到曾经生活在这座庭院的姑娘,她不也像蔷薇花一样,追求自由,向往外面的世界吗?
“野性”是天性,是生机,是不可阻挡的力量,是令人激动的希望啊。宋代诗人叶绍翁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独放,热烈醒目,是活力,是追求,是希望,深深地震撼了诗人的心。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诗云:“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蜂飞蝶舞,过墙越户,寻找春天,追逐春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如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春天像一个小姑娘,和诗人捉迷藏,躲进深山,逃到寺庙,到底还是被诗人发现了,诗人的爱怜、惊喜之中折射出春的活力、春的灵动。
这些诗歌无论是红杏出墙,蜂蝶寻春,还是诗人邂逅春天,均表现出一种活力,一种情趣,一种希望。相比而言,赵诗人的《花院》写野蔷薇,更有鲜明的思想象征意义,象征着大胆突破限制,追求心中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而这正是诗中少女的性格所在。
一架秋千曾经荡起欢快的笑声和美好的向往,一株杨柳曾经飘扬缕缕情思和无限缠绵,一阵春风曾经吹来爱情的芳香和生活的希望,一个少女曾经怀抱美好的理想,追求明天。可是这一切都随岁月的流逝、人事的变化而烟消云散。整个庭院,留下一院的冷寂和静谧,诗人思念那位曾经快乐无忧的少女,她身上有一股精神,不屈世俗,勇敢追求,大胆挑战,自己的明天自己做主,也许她失败了,但是她尝试过。这个春天,这个庭院,蔷薇花开得很好。小园春光何处寻福昌官舍张耒小园寒尽雪成泥,堂角方池水接溪。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
陷身官场,劳心劳力,算计功名,无暇他顾,这是官场常态。可是,宋代诗人张耒却在为官之余,观花赏草,游山玩水,用灵动的诗笔记录下自己一次又一次令人感动的发现,其诗《福昌官舍》就是代表作。诗人寄身官舍,而心系自然,闲暇之余,诗意勃发,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发现春天到来的惊喜之情,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高雅意趣。
诗题“福昌官舍”,看似信手拈来,轻松随意,实则暗藏深意。笔者向来主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鲁迅先生又讲“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好的标题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显示诗文的主旨意韵,这个“官舍”不管它是哪里的,福昌也好,洛阳也罢,均给人一种直觉,为官繁忙,身心劳损,白天有案牍劳形,有交接劳心,晚上,又盘点算计,又运筹策划,生活忙忙碌碌,疲于应付,泯灭了情趣,遗失了自我。可是,诗歌真是抒写对官场的厌恶、痛恨之情吗?且看诗人笔下的官舍庭院吧。
白天,小小的院子,寒气渐渐消尽,暖春应律而来。一冬积雪慢慢消融,化作尘泥,化作流水,汇入庭院角落的池子里,叮叮咚咚,嘤嘤成韵。冬雪融化,一点一滴,逐渐变化,一般人不会感兴趣,不会刻意观察,但是诗人注意了,寒尽春来,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冰雪融化,变成了水,也变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写雪水入池,滴滴答答,妙响天成,诗人有心聆听,诗人好奇欣赏。一声一响都是音乐,唱出春天的旋律;一声一响都是欢歌,奏出快乐的音符。
晚上,一觉醒来,隔窗望去,残月在天,渐渐西沉,及至不见。五更天气,小鸟啼鸣,叽叽喳喳,响彻耳畔,热闹缤纷。写月,残月弯弯,渐渐隐去,不见凄凉,不显伤感,倒是写出了诗人满心的欣喜与欢悦。柳永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冷风,残月,杨柳,渲染离愁苦恨,愁惨至极。苏子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是,张大诗人发现的是残月退去,传统的悲伤、凄凉、落寞、冷清,一扫而空,荡然无存。多么令人激动的场景!写鸟,呼朋引伴,此起彼伏,热闹了山林,苏醒了春天。这令人想起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新的一天开始了,率先迎接诗人起床的是满山的精灵,满耳的欢悦。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就这样来到了人间。张诗人用一个“满”字,准确描绘山鸟啼鸣,无处不在,充满春山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满耳欢叫,满心欢喜。
官舍的春天在哪里?在不为人知的小小院子里,在昼夜交替的变化里。白天积雪消融成泥,溪水入池叮咚响。晚上,残月沉落西天,山鸟啼鸣悦耳。所见所闻,无不生机活现,春意盎然。平日里辛苦操劳,疲惫不堪的诗人却能忙里偷闲,发现春天,迎接春天,欢呼春天的生机活力,欢迎春天降临人间,可见,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的迷恋,对生活的乐观。一首诗,说浅点,也许是风花雪月,草木虫鱼;说深点,则一定是诗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取向。结合诗歌标题来理解,这首诗显然揭示了诗人向往自然,放松心灵,热爱春天,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官场和春天,功名和自然,形成强烈对比。诗人的取舍偏向,爱憎情感,一目了然。
不需要知道福昌在哪里,不需要了解官舍华丽与否,不需要知晓诗人官位的高低,不需要苛求功名富贵,只需静下心来,跟随诗人一起,抛开一切烦恼和劳累,聆听春天到来的声音,欢呼春天的风姿,我们的心中就一定春光灿烂,春花怒放!
源头活水润胸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