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实际上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群星璀璨图》,星光灿烂,闪闪烁烁,在清冷的秋空中,在清凉的秋风中,让人有一种意味深长,神思遥远之感。另一幅是《群鸦聒噪图》,一派热闹,一派欢跃。注意,“乌鸦”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多半暗示不吉祥,不顺利,是凶险征兆。而且乌鸦给人的印象也是模样丑陋,通体墨黑,令人憎恶、讨厌。但是,在裘诗中,却没有这些意味,它们的鸣叫,呼朋引伴,此呼彼应,唤醒了空寂的秋山,唤醒了清冷的黎明,充满生机活力。诗人为之欢欣鼓舞,为之热烈叫好。两幅画,一幅绘色绘态,亮眼生辉,一幅绘声绘影,悦耳动心。静也罢,动也罢,全都折射出诗人对自然的迷恋,对生活的热爱。
一个秋天的早晨,和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早晨一样,没有人有心关注,更不会有人倾情歌咏,可是诗人不一样,他张开耳朵聆听每一缕秋风的清唱,聆听每一阵群鸦的合奏,他睁开眼睛,欣赏每一朵待放的花苞,欣赏每一颗闪亮的星星。他属于清秋的早晨,清晨秋光全部属于诗人。
记得乡土诗人杨林诗中曾经这样写过:春天,有人来过,有人没来。我想对这首《早作》补充两句:秋晨,有人来过,更多的人没有来。
望湖楼上望湖光
六月二十七日游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雨暴烈,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变幻莫测。但是在文坛巨子苏轼笔下,我们却可以看到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镜头,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苏子用灵动诗笔拆解过程,分割画面,定格镜头,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如同欣赏慢镜头电影一样捕捉到暴雨来临的声情姿态,对那场盛夏暴雨永怀刻骨难忘的印象。
望湖楼位于西湖旁边,顾名思义,登楼望湖,饱览山光水色,陶冶性格情操。苏轼这首醉后诗是激情抒发,形象写真,活画出西湖夏雨忽至,风云变幻的迷人风采。
远处的天边,阴云翻滚,铺天盖地而来。远处的山峰,轮廓模糊,隐隐约约可见。天地暗淡下来,西湖一派迷离,一场暴雨倾刻即至。纷纷乱乱的水珠,白白亮亮,闪闪发光,此起彼伏,溅入湖上人家的船中,噼里啪啦,响成一派混乱暴烈的景象。诗人在聆听暴雨的鸣奏,诗人在欣赏风云的色彩,身心震撼,大饱眼福,痛快淋漓!
诗歌首句两次点染云色,黑如墨,浓而重,给人的感觉是天地昏暗,万物无光,黑云压头,几近窒息。唐代诗人李贺描绘黑云,“乌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乌云滚滚,铺天盖地,倾压而至,似乎要压垮城池,湮没将士,气氛不可谓不森严,景象不可谓不惨烈。其实,诗人这里是借乌云的气势暗示敌军进犯,兵临城下的紧张情势,让人感觉到战前那种压抑、沉重的氛围。苏子诗中写乌云翻滚,没有什么暗示,纯粹是动态写真,色彩涂抹,突出诗人惊喜亢奋的感受。
雨如珠,白晃晃,亮晶晶,从天而降,此起彼落,构成一道壮观的景象。“白亮”的雨珠与“墨里”的云朵,形成强烈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雨如珠,跳而乱,活灵活现,再现现场,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形。在这些纷乱而跳跃的雨珠中,在这些翻滚而汹涌的云朵中,诗人寄寓了豪情,云来得猛烈,雨下得劲爆,人看得过瘾啊!这场雨,有声有色,有姿有态,下得痛快,下得酣畅!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忽然雨停了,一阵凉风猛烈吹来,烟消云散,雨停天晴。诗人从望湖楼上放眼远方,只见浩渺西湖,波光粼粼,空阔天空,白云朵朵,水天相映,空明洁净,此情此景,令人神清气爽,身心愉悦。
诗人写风,卷地而来,防不胜防,吹散乌云,吹散雨雾,也吹散诗人心头的疑云和困惑,还天地一个清明,还西湖一片清亮。夏天的风,雨后的风,清凉扑面,丝丝沁心。她像一个魔法师,无形无状,变幻不定,不告诉你什么时候到来,不和你打招呼什么时候离开,吹过你的发际,清润你的心田。
诗人写水,西湖之水,因雨水浇注而上涨,因清风吹拂而放光,水光映照天空云朵,水光映照花草树木,天光包容湖光水态,天光包容青山绿树,水天交映,浑然一体,何等空明洁净的世界,何等高远辽阔的西湖。诗人置身楼上,伴着醉意,似有飘飘欲飞之想,似有身心融化之感,这片天地属于西湖,这片风光属于诗人。
苏子有幸,盛夏登楼,纵览山光水态,邂逅如注暴雨。他陶醉了:陶醉云,云涌豪情;陶醉雨,雨打江山;陶醉风,风吹身心;陶醉水,水媚天地。诗人伴着酒意与诗情,诗人怀揣江天与远山,挥笔为我们写下了这首气壮天地的诗篇,如一个惊叹号,叹天地壮观,叹西湖胜景,叹人生快意。
白云之外有人家
鲁山山行
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对于自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笔者来说,读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歌《鲁山山行》,自然有一种格外亲切、熟悉的感觉,诗歌描写的山行见闻唤起了笔者穿行山林的奇妙联想,似乎诗人所描写的一切正是笔者小时候所经历的一切。叶嘉莹先生说过,诗歌的魅力之一在于引发读者的兴发感动、生命体验,这首《鲁山山行》正是如此。
诗人游历鲁山,翻山越岭,穿山走林,一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沿路风光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满心欢喜。诗人直言“野情惬”,表明自己内心欢畅、快乐,投身山林,一路欣赏,这是最舒心惬意的事情啊。“野”字点明诗人远离尘嚣,远离污浊,置身山林,别有质朴古拙,清新自然之心灵体验。人嘛,只有退去功名权位,只有退去浮华富贵,回归自然,回归山林,才能找到自我的本性,才能体验到真心的自由和幸福。诗人一开篇就用“野情惬”三个字给这次鲁山之行定了调。其余的文字多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诗人的见闻感触。
远眺,千山万岭,高高低低,数不胜数;而且,随着诗人的脚步变换,青翠的山峦不断变换,纷纷呈现在诗人眼前,视野开阔,意境宏大,令人心旷神怡;近看,林木参天,枝繁叶茂,绿荫洒满小径。诗人独行幽径,不知不觉,迷离恍惚,似走迷宫一般,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因为山路弯弯,因为风景类似。这里,诗人记录了一种真切而奇妙的感受,峰峦变幻纷至沓来,小径独行意态迷离。
诗人沉浸在不断变幻的优美风景之中,如痴如醉,恍恍惚惚,一个“好”字点明了诗人对景物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一个“迷”字点明了诗人流连山林,沉醉不醒的状态。或许“幽”、“独”两个字的运用让人感觉到有点冷清,有点孤寂,但是千万别忘了,这个时候,千山万岭为我所有,声光色态为我服务,缤纷美景亮丽心目,山林小径延伸心绪,诗人完全沉浸到奇美幽静的山林中,几乎成了林间的一棵树,远处的一座山,山里的一脉清泉,这正是极致深情啊!
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门参历井仰肋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同样是迷恋花花草草,同样是行走曲径幽幽,同样是如痴如迷,如梦似幻,不同在于,浪漫李白似乎飞上了高天,游历星辰之间,举手可触星星,非常奇妙,非常梦幻,而梅尧臣则要老实得多,更贴近脚下的土地。
这一路独行,这小径幽幽,说不尽给诗人带来多少惊奇和欢喜,诗人看到天冷气清,霜雾迷漫,笨重的熊儿艰难地爬上树去;诗人还看到,空旷的山林,清澈的小溪旁边,几只淘气的小鹿正在饮水;诗人还听到,偶尔云外传来一两声鸡鸣,进而猜想,也许人家就在山那边白云缭绕的地方吧。所见所闻,所触所感,无不令人兴奋好奇,无不令人心向神往。
笔者能够体验那份新奇与惊讶,笔者也是有过大量山行经验的人,可是对于熊儿爬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当然在动物园看到过)但那种味道远远不是山行所见的情景。诗人描写得很细致,很准确。霜落时节,天气较冷,熊很笨重,因此爬得艰难,诗人用“升”
(攀援、攀升)来描写这种艰难不易的状态,当然不同于猴子之类的动物那种轻便敏捷的状态,看到这种情景,诗人感到新奇,读者也跟着新奇。诗歌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带给读者陌生和惊奇吗?小鹿呢,天性怕生,喜好群居,亦很活泼,形体模样、姿态、神气均很可爱,它们成群结伴到小溪边饮水。想想看,在山林里面看到这样一番场景,那是怎样的激动和欣喜啊!但是,请安静,不要走近它们,不要发出任何声响,就远远地站着欣赏,爱怜的欣赏,它们不会跑,它们不会对你怀有敌意。熊爬树,鹿饮水,全被诗人碰见了,诗人好运,有眼福。这一路的山行,还有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助兴,多爽!
当然,更让人回味不尽的是那一两声云外鸡鸣。原本以为,这样的山行,不会遇到人家,不会沾到人间烟火气息,哪想到,这破空而来的鸡鸣之声,让诗人大为惊讶,这山里还有人家啊?这人家又在哪里呢?主人为何以山为家?他到底是个什么神秘人物。远远望去,只见白云缭绕山峦,不见一檐人家。诗歌就在这鸡鸣声声、白云朵朵之中戛然而止,但是却留给诗人,也留给读者悠悠不尽的韵味。
诗人还没有走出这些山村,还没有走完这些小径,因为他还要欣赏熊儿爬树,鹿儿饮水;他还要欣赏千百成峰,空谷幽幽;他还想聆听白云之外人家鸡鸣。他的心还在山林,还在自然怀抱!他迷惘困惑过,他惊奇欣喜过,他心向神往过,他的心与鲁山融为一体,他的情与山溪一道流淌。
春风一路过安仁
舟过安仁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对于那些热爱生活,心存天真的诗人来说,一路行程总是伴随惊人的发现和奇妙的体验,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有一次乘船经过湖南安仁就发现了一幅有趣的生活图景:渔家小孩的聪敏灵慧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舟过安仁的意外发现给诗人寂寞的旅程增添了许多快乐。
不知道诗人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诗人要到哪里去,更不知道诗人为何而去。不过,可以推想的是,诗人形单影只,舟过安仁,肯定是一路漂泊,一路风雨,一路艰辛,心情极度低落、沮丧。幸好诗人发现了两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小孩的行为快慰了诗人孤寂的心灵。他们收起了长长的竹篙,停下了短短的船桨,悠闲地坐在船上,任凭如叶轻舟自由漂荡。说不尽他们有多快乐,有多自由。一个“叶”字状写小舟形状,玲珑小巧,轻盈如叶,给人以轻盈飘逸之感,折射出小孩自由轻松、快乐无忧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