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芊芊,铺天盖地,绿遍山川,近观则疏疏朗朗,远观则翠色迷人,再加上烟岚云气笼罩,光色变化相衬,其视觉效果更是神奇。可以体会,诗人的视线追逐芳草,隐没尽头。白帆点点,由远而近,飘飘而来,远去了苍茫云烟,清晰了轮廓线条,是一幅流动的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是一曲流动的歌,诗人的心中溢满了激动和喜悦。诗中用“肯”和“疑”来刻绘诗人的心态变化,一个是“肯定无疑”,一个是“似是而非”,一个是退去模糊,一个是凸现清晰,极准确,极传神,诗人的流连痴迷尽在不言之中。
郊野景色,烟岚云气,缥缥缈缈,变幻迷离,难以捕捉,难以摹绘。可是诗人以实写虚,动静结合,收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可以形象直观地去品味茫茫野色,可以感同身受地体味诗人的勃勃兴致。从这一点上来说,范仲淹的确是深谙画理,深得诗味的高手。诗人高兴,饮酒赋诗,流连风光;诗人畅快,陶醉风光,满载而归。我们读诗,何尝不是和诗人一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呢?
快哉亭上写快哉
登快哉亭
陈师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长亭、短亭见证多少离愁别绪,江亭、山亭映照多少山水风光。亭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之一,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之一。古人登亭览胜,游目骋怀,创作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道优美迷人的风景画卷。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登快哉亭》即为经典代表之作。
快哉亭,旧址在今江苏徐州,亭为北宋李邦直所建,苏轼名之曰“快哉亭”,顾名思义,登亭赏景,可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可以怡情怡志,大快心灵。那么,陈师道登亭远眺,又有怎样的山水风光和心灵感悟呢?
清江弯弯曲曲绕城而过,泉水潺潺作响,穿越乱石。夕阳缓缓落山,映照粼粼波光,暮霭渐渐涌起,轻轻笼罩山头。山水天地,空阔明丽,风光秀美。诗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神清气爽,身心愉悦。一脉清流增加了城市的灵动,一溪清泉照亮了诗人的心灵。
城墙起伏,连绵不断,本为静态景观,诗人着一“曲”字,状写城环水绕,城随水动的特点,极具动态感,让古老的城池唤发生机活力。
泉流乱石,汩汩而过,无尘埃污秽之沾染,无喧哗嘈杂之打扰。诗人强调一个“泉”字,在山为泉,在水为清,水从山中来,不染尘俗味,如此清纯,如此明净,如此古朴,自可怡情悦目,清心润神。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晋代王羲之也这样描写兰亭风光:“又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清泉一脉,冰清玉洁,洗涤尘埃,润肤润心。
夕阳落山,余晖晚照,染红了天空,灿烂了黄昏。诗人用“初隐”描绘,刚刚隐没,最初消失,与下句的“已”字呼应,“已”是“已经”、“已然”之意,表明在夕阳刚刚沉下地平线的地方,沉沉暮霭最先笼罩山头,景物变化由明亮到朦胧,由消失到出现,可见诗人观察精准,用情至深。诗中的“依”字又是一种轻盈柔和的动态描写,暮霭如薄纱,缭绕山头,相依相伴,有情有韵。王之涣千古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着“依”字,状写日落西山,相依相伴的景象,也是非常准确,非常传神的。
诗歌前面四句描绘山水风光,的确快慰人心;诗歌后面四句描绘云奔鸟飞气象,抒发诗人心中感慨,更见“快哉斯亭”之叹。诗人发问,飞鸟啊,你急急忙忙,到底要飞向何方?飘拂的云朵啊,意态悠悠,却又无事一般。我登亭览胜的兴致依然浓厚,可是,孩子幼小难以久留,我要带他回去,只好告别快哉亭这无限风光。
注意诗中出现“飞鸟”、“闲云”两个意象,颇有深意。“飞鸟”在古代诗人笔下向来是匆匆忙忙、辛辛苦苦的象征,也是卷而知返,回归山林的写照。陶渊明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飞鸟以山林为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又诗云“天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倦飞而知返,云无心以出岫”,“飞鸟厌”是厌倦劳心劳力的纷争,向往安心安意的生活的写照。陈师道诗中疑问“飞鸟欲何向”,其实诗人心中早有答案,飞鸟投林归巢,回归宁静,回归家园,不再忙碌,不再奔波。那么诗人呢,混迹尘世,陷身官场,是不是也筋疲力尽,也要回归田园,回归清静呢?
云朵飘拂,自由自在,行踪不定,轻盈高洁,远离人间,飘逸浪漫,光洁美好,诗人总是赋予云朵太多的想象,太美好的意义。陈师道诗中只用一个“闲”字,暗示诗人心态的悠闲自在,像朵朵白去一样逍遥快乐。诗人仰观云飞鸟度,不问人间烟火,又显心性高洁,情趣不俗的意味。
遗憾总是伴随着快乐而产生,浪漫后面总是现实的无奈。诗人登快哉亭,赏快哉景,抒快哉情。正当兴致勃勃,意犹未尽的时候,年幼无知的小孩吵嚷着要回家去,没有办法,诗人只能极不情愿地回去,留下了浓浓情致,也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是,我们却从诗人的描山绘水之中体会到了一颗安详静谧、平和淡泊的心。有心如此,天地生辉,万物如诗啊!登快哉亭,放飞心灵的梦想。
沧浪亭抒沧浪情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古有“沧浪”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纵情沧浪,洗面除尘,洗心涤性,自由自在,清洁自守,活脱脱一副山居野士模样。古有“沧浪亭”,亭居苏州城南,风景幽佳,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花园。宋代诗人苏舜钦贬官苏州后,“以四十千得之为居,傍水作亭,曰沧浪。”(《石林诗话》)水为沧浪,亭亦清幽,诗人多在闲暇之余游亭赏景,吟诗作文,抒写淡泊悠闲之情,倾吐离世绝俗之意。《初晴游沧浪》即为代表作。
一亭的天光云影,一亭的百媚千娇,还有一亭的幽情雅韵。亭边池子,春水泱泱,涟漪微兴,只是因为昨夜小雨不停,直至天明。空中云朵飘拂,舒展作态,时阴时晴,似在游戏。春日映照绿水,波光粼粼,闪闪烁烁,像明亮的眼睛眨呀眨的,像夜空的星星闪呀闪的,迷离恍惚,意态时而晴明欢悦,时而阴沉惆怅。诗人用一个“弄”字摹绘云姿云态,媚娇逗人,机灵活泼,犹如一个可爱的小朋友,让人欢喜,也让人嗔怒。没有人对一朵云那么感兴趣,没有人喜欢云朵就像呵护自己调皮的小孩子一样,没有人对阳光明媚,晴朗万里的天空倾注了那么多的深情凝望,诗人做到了,诗人心到了。
水有灵性,清明透亮,人影可鉴。云有姿态,舒卷随风,阴阴阳阳。一切都是那么自由灵动,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诗人的心胸也像春水一样空明,也像娇云一样欢悦。这些云容水态,春日春雨,都是沧浪亭的,都是属于诗人所独有的。想想看,拥有一座别致的亭子,拥有一片开阔高远的蓝天,拥有一池碧绿纯明的春水,何等惬意,何等幸福!
苏东坡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李白亦诗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李白讲的是酒话,但苏子的感觉却是真真切切的体验。天光云影,草木花开,山容水态,这些自然美景何尝又不是苏诗人闲居亭阁,享用不尽的资源呢?
诗歌一、二两句写景,近观远眺,天上地面,光影姿容,千变万化,动态生成,活灵活现。诗歌三、四两句写景,亭内亭外,耳闻目睹,动静搭配,虚实相生,各得其宜,各擅其美。亭内阳光轻淡,透过薄帘;近旁花竹掩映,阴凉幽静;远处树梢初生乳鸠,成双成对,相向和鸣。写静则静到极致,帘子疏朗,轻轻下垂,日光柔和,清明轻淡,花竹无声,阴凉清静。特别是强调一个“静”字,似乎让人感觉到,花竹草木,有情有韵,有知有觉,她们也欢悦,她们也要表达兴奋,只是出于对主人的理解,才沉声静气,此“静”有生机,有气韵。
另外,苏子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文人雅士的居所总要植几片竹,以示清幽、高洁,以显超凡脱俗之趣。还有那些出生不久,初见阳光的雏鸠,乳臭未干,模样可爱,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发出欢快的鸣叫。它们窝在树枝,家在亭边;它们自由欢快,无忧无虑;它们不需要知道天高地阔,不需要经历风雨苍茫,高兴就叫,不快就鸣;声声入耳,动心动情,反衬出沧浪亭环境的幽雅静谧,也让这份静谧带上活泼的灵性。动也好,静也罢,亭子周围,亭内亭外,就是这样一种迷人的氛围。
白居易写早春诗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杜甫写成都草堂的幽居生活:“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鸟飞鸟鸣,鸟欢鸟唱,无不传达出勃勃生趣,无不凸显生命性灵。诗人的沧浪亭,不仅有花草掩映,绿竹装点,不仅有春水泛光,娇云作态,还有乳鸠对鸣,诗兴荡漾。诗人有幸,聆听到新生的喜悦,聆听到天籁之音。
诗题叫“初晴游沧浪亭”,结合全诗来看,几个字特有韵味。首先是“沧浪”二字,本指水流清亮,原汁原味,原姿原态,极具自然美和生态美。诗人以之命名,以之入题,据之赏景,自然,这“沧浪”二字含义大有拓展。诗人的闲适自由,清雅脱俗,诗人的诗心画意,山水情怀,全在“沧浪”之中。源自自然,远离尘嚣,自在自为,舒心惬意,是为“沧浪情”。“初晴”二字是明线,春水荡漾,娇云飘逸,轻帘垂挂,暖日迟迟,鲜花簇拥,翠竹掩映,乳鸠声声,无一不是“初晴”,所见所闻,沧浪之美跃然纸上。“游”字暗写,隐含诗中,诗人观春水,望娇云,沐薄日,赏花竹,听鸠鸣,游目骋心,怡情怡性,游乐无穷,游兴勃勃。明暗交织,情景相生,诗中有景,人在景中,诗中有画,情在画中,沧浪一游的确让人兴味无穷。
寒山青处点乱鸦
早作
裘万顷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诗如酒,窖藏在你我心中,历久弥香;诗如画,定格天地之风物,流光溢彩;诗如乐,奏响天籁之声响,回荡心空。笔者读宋代诗人裘万顷的诗歌《早作》就有这样一些感触。
诗歌描写秋天的早晨。有声有色,绘光绘影,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活生生一幅《深秋晨光图》,诗人想带领我们去欣赏秋的韵味,秋的姿态,秋的意境。
拂晓时分,秋风瑟瑟吹拂,庭院井旁的梧桐落叶纷纷,传来阵阵稀里哗啦的声响。篱笆旁边的菊花含苞待放,仿佛在积蓄着芳香,等待着晚晴。诗歌一、二两句描绘近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形象逼真,立体直观,极具画面感。
写梧桐叶,极具文化色彩。古人云:“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李清照词亦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词云:“寂寞梧桐锁清秋。”温庭筠词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字》)梧桐染上了秋意苍凉萧索的色彩,多与离愁别绪、孤寂惆怅相关。裘诗此处亦写梧桐,结合全诗来看,应该没有愁绪忧思,倒是暗含清冷萧索之意。落叶有声,足见风大;黎明破晓,足见风冷;早起赏秋,足见多情。诗人就是诗人,像早起的鸟儿,总要发出第一声清脆的鸣叫,叫醒沉睡的山林,唤来热闹的生机。
写菊花,静处一隅,不动声色,积蓄力量,仿佛有心有意迎接晚晴。可以想象,一旦日暖天晴,丛菊绽放,芳香四溢,那又是一番怎样灿烂迷人的图景啊。诗人这里化用了陶渊明的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露出一种闲适、自由的情怀,诗人喜欢菊,喜欢有菊的早晨。诗人也和静默的菊花一样,满怀期待地等待绽放的美丽。
诗中那个“缄”字、“待”字,有情有韵,有趣有味。“缄”本是闭口不说话、沉默无声的意思,这里用来写菊花含苞待放的状态,似乎给人一种感觉,菊花是会说话的,它已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它总想对你表达什么,它总想向秋风倾诉什么。“待”是等待、准备之意,表明菊花有心等待,有心期盼。显然,一“缄”一“待”,是一种移情于物,拟人生辉的写法,诗人通过一丛无语的菊花绽放出满心的欢悦。
诗歌三、四两句描写诗人仰观远眺的见闻感触。极目高天,残星点点,壮丽辉煌,北斗星呈勺柄状排列,横斜天际,银河渐渐隐没在晨曦之中。天空由昏暗朦胧慢慢变得清明亮眼。远处的青山,轮廓初现,连绵起伏,山峦耸翠。树深林密之处,枝繁叶茂之间,不时传来群鸦聒噪的声音--这个早晨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