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二两句。王维诗歌咏叹送别,意在通过写景来烘染气氛,同时也暗示离人的忧伤和难舍。渭城早上下了一场雨,空气清新,纤尘洗尽,道路两旁的杨柳经过雨水的滋润变得格外清翠碧绿,似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是乐景。显然,在离人看来,乐不起来,反添忧愁。另外,此处特意点出新柳,其实大有深意。古时候,朋友送别,有折柳相赠的习俗,“柳”又谐音“留”,千般不舍,万般不愿,想留下来,却又身不由己,折柳相赠,祝福朋友,一路远去,顺风顺水,平安抵达,无病无痛,健康平安,因此王维诗中写柳其实不是悲春,也不是赞春,而是暗示离别的痛楚和忧伤,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如柳生出。
陈诗却劝朋友,不要悲伤柳色新绿,东西南北无处不春,都是一样的春天,想开点,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春天相伴。劝朋友心境要豁达、宽广,不要为离别伤心,不要为景物变化伤情。立意显然不同于王诗。但是,亦可看出陈刚中对王维诗意的严重误解,甚至有意曲解。他不知道王诗中的悲伤新柳是为离别,不为春色,是为朋友,不为风景。
再说王诗写景染情,极富韵味,客色青青,柳色清新,空气洁净,气氛是清凉而凝重的,暗示离别的沉重和冷寂,情景交融,历历如画。陈诗纯粹是议论,没有情韵,没有画面,刚好暴露了宋代作诗普遍擅长议论的特点。
再说三、四两句,王诗劝说朋友喝酒,一杯一杯又一杯,似乎只有喝酒才可以暂时延缓一下离别的到来,没有别的话说,似乎也无从说起。离别在即,心有万语千言只能汇成一句话,你这一去,到阳关以西的地方,再也见不到亲朋故友了,很苍凉,很失落,也很无奈。读者读到此处,会和诗人一样伤感低落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阳关”很重要,这是遥远的边疆,是唐王朝和西南一些胡人国家疆域接攘的地方,经常发生战争,那里风烟四起,干戈不息。朋友这一去,不仅仅是内地的我见不到你,就是你的安全问题也是一大忧患啊,谁知道呢,我们后会有期无期?谁知道呢,你一去是否平安抵达?因此,王诗的劝告里面有无限悲凉和隐忧。
陈诗三、四两句则从“无故人”立论,劝告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哪里没有故人呢?不要伤感,不要悲观,心胸豪迈一些,眼光高远一点,精神振奋一些,放心去吧,祝你好运啊!陈诗的议论,的确一扫凄凉之气,振奋人心,有创见,有新意。这令人想起唐代另一位诗人王勃的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离别不像小儿女那样泪雨婆娑,不要哭天喊地,两个人只要知心知己,哪怕天涯海角,也似近在比邻,同样的豁达,同样的开朗,同样的乐观。但是,笔者发现,陈诗忽略了王维诗中的“西出阳关”这个特定的背景暗示,如果不去阳关,不去那个战火纷飞的地方,四海之内,人人皆有可能成为兄弟,一旦涉足阳关这道鬼门关一样的地方,那可就难讲了。遗憾,陈刚中没有看到这一点。
全诗来看,王诗侧重绘景叙事,以诗情画意取胜;陈诗侧重议论说理,以开导人心见长。王诗有情景,有韵味,有生活,吸引人,也感染人;陈诗由情景生发、设想,阐述道理,刻意出新,诗人的立意新颖,可以理解,但诗歌少了一些形象情韵方面的东西,难以吸引人、感染人。王诗极富文化底蕴,渭城、杨柳、客舍、阳关,这些词语都是颇能激发读者联想的;陈诗除了化用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外,全是议论,似乎少了一些文化韵味。两诗对读,可以加深理解唐人风韵,诗情远旨。
桃花飞尽野梅酸
绝句
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游子出门在外,漂泊天涯,对风土人情、节候天气格外敏感。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就从游子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夏之交、乍暖还寒的典型画面,读之历历在目,浮想联翩。
诗写游子对天气物候的切身体验,也许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是,如果选材独到,体验真切,情趣活现,则能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
游子走南闯北,辗转漂泊,对于天气的寒暖变化感触真切。诗人说,游子脱去冬服,尝试换上单薄的春衫。仅此一个细节,足见天气变化之剧烈,足见游子心理之敏感。“试”是尝试的意思,衣服的多少、厚薄随天气变化而定,冬冷则棉袄在身,冗肿沉重,活动不自在;春暖则单衫便服,轻装薄衫,轻松自在。试一试则是天气变化难以捉摸,游子要尝试,要适应,视天气冷暖而穿衣出行。没有办法,一个人出门在外,没有父母的叮嘱,没有妻子的呵护,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客观冷静的诗句之外流露出游子的艰难和孤寂,也引发读者对居家日子的联想。
笔者就想,早年求学在外,总是接到父母的来信,“天凉了,要多加衣服,不要感冒。”“记得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袜子要选厚实一点的穿。”絮絮叨叨的话语,洋溢着温馨慈爱,至今想来,依然令人身心温暖。相比吴涛诗人的“独自向天涯”,笔者算是幸运多了。
一个人游走山川,阅览不同的风光景物,体味不同的物候滋味,如果能够忘掉远离家门,远离亲人的艰难处境的话,自然也是一种舒心惬意的享受。你看,诗人看到,桃花瓣瓣,随风飘零,有的落地成泥,有的随水而去,有的枯萎枝头。景象有些凄凉、愁惨,美好的东西就这样消逝了,令人叹惋,令人沮丧。然而,时令已到野梅快要成熟的季节,这又给诗人带来惊喜。也许是穿山走林,也许是跋山涉水,路边长满了野梅树,树上梅子挂满枝头,深红浅红,紫红暗红,颜色不一,十分诱人。摘下几颗来尝尝,有的清甜可口,有的酸涩异常,有的个头硕大,有的小巧玲珑。无疑,这份野外尝新的滋味也是令人兴奋,令人激动的。
笔者小时候生活在山区就有这种生活体验,时节一到,总会和小伙伴们上山寻找野梅,爬上树,一边摘一边尝,直到衣裤上几个小口袋装满了梅子,直到自己尝过瘾之后,才高高兴兴地一溜烟滑下树来。当然有时候,摘到的是半生不熟的梅子,吃得小伙伴们一个个呲牙咧嘴,窘态百出。那种场面,至今想来,令人回味无穷。联系这首诗来讲,诗人“不幸”尝到了酸野梅,但是他又幸运地尝到了旅途中的另一种人生况味。
更有意思的是那蛙声,说来奇怪啊,前几天还在喧闹不已的蛙声,昨天夜里竟然都悄无声息了,今天早上吹来的东风,恐怕又要带来十天左右的微寒吧。诗人的体验真是精准细致。蛙声是“一夜”歇的,不是前天,不是今晚,不是其他时候,就是昨天夜里没的,你看诗人记得多么真切准确,可见诗人对物候的变化高度敏感。一个“怪”字点明了诗人的惊讶错愕,应该说,诗人对于蛙声喧闹是颇有好感的,也许旅途太沉寂了,太孤单了,一路上有蛙鸣热闹一番,壮壮胆,暖暖心,也是好的呀,何以昨夜不叫了呢?
笔者读到此处,倒想起了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诗来:“昨夜深雪里,前村一枝开。”爱梅的诗僧记得,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前面那个村子有一株梅花开放了,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多么早的梅啊!吴涛关心“一夜”之间停歇的蛙声,齐己关心雪夜绽放的梅花,心灵是相通的,实质是一样的。
没有蛙声陪伴的旅程是孤寂的,落寞的;不但如此,今天一早吹的东风,按照诗人早已熟知的常理来推测,可能又要带来十天左右的轻寒,看来又要加衣服了。一个“又”字点出了这种天气变化的规律性,也暗示诗人对于这种变化习以为常。可见诗人出门在外,漂泊流离早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为时久远。心灵之悲哀凄楚隐约地折射出来。“十日寒”至为精准,说明诗人对于天气的冷暖变化已经十分熟悉,试想,如果不是常年漂泊在外的话,哪能对天气物候如此关注,如此清楚?反过来说,如此关注蛙声昨夜歇,东风十日寒,不正从一个侧面衬托出诗人旅途的艰难不易吗?
全诗描写诗人旅途见闻体验,天气变化、物候纷呈、诗人感触,五味俱全;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全部开动;惊喜、失落、激动、沮丧,纷至沓来。难写之天气如在目前,难摹之情感活灵活现。不得不佩服诗人,有意无意的文字,描画出一段让游子,也让读者刻骨铭心的旅途体验。游子还在走,东风还在吹,空气中永远弥漫着一缕淡淡的哀愁。
酒醒忆君断肠时
道中忆胡季怀
周必大珍重临分白玉卮,醉中那暇说相思。天寒道远酒醒处,始是忆君肠断时。
离情无限,丰富多彩,有人宽慰对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人表白心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人挽留对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人目送朋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宋代诗人周必大的离别诗《道中忆胡季怀》则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诗歌抒写诗人对朋友胡季怀的思念之情,分两个层次来写,情深意重,动人肺腑。
一、二句为第一层,写别离醉饮,显友谊之深。饯别席上,玉杯美酒,朋友之间一遍遍地互道珍重,可是诗人酒入愁肠,醉后却未及畅叙别情,深感遗憾。这是诗人离别朋友之后,回忆当时的场景。
有几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白玉卮”,就字面而言,指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名贵典雅,洁白光鲜,隐喻朋友交情纯洁真挚,高雅脱俗,或是志趣相投,灵犀相通,或是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或是肝胆相照,坦荡光明。总之,“白玉卮”的形象给人以美好深情的想象。
“醉”字点明二人喝得尽情尽兴,毫无保留,诗人醉了,朋友亦醉了。为何?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何况,这是临别一饮,此时此地一别,世事难以预料,真不知道何时何地才能相见。因此,两人要开怀畅饮,痛快淋漓,借酒来表达离愁别恨,借酒来讴歌真挚友谊。也正因为喝“醉”了,海侃神聊,天马行空,话题纷纭,话语滔滔,忘记了伤心事,忘记了离别苦,没有互道离别,没有诉说相思。
诗人用“那暇”一词表明朋友之间酒到醉处情最欢,没有时间也不会想到这些离愁别绪之事。这儿的“那暇说”为后面两句的“始是忆”,埋下了伏笔。很多离别诗,描写饮酒场面,无非悲悲切切,凄凄惨惨,互道相思,难舍难分,牵肠挂肚,离恨天涯。周必大此诗则一反常规,写酒醉痛快,不道相思,不暇相思,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友情的深挚、真纯。令人耳目一新,心有所动。
诗歌三、四两句为第二层,写别后相思,见思念之绵长。天寒道远,置身他乡,恍然酒醒,这才想起朋友远远地离开了自己,内心倍感痛苦。
构思颇似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首诗不同的地方在于柳词形象,杨柳依依,晓风习习,冷月生寒,种种意象烘染词人的孤寂、落寞情怀。周诗则比较抽象,以“天寒道远”尽言其苦,氛围也至为凄冷。同样引发读者的想象。天寒道远,身心寒凉,需要美酒暖身,需要朋友陪伴,可是自己却是漂泊天涯,形单影只,远离家乡,远离朋友,岂不倍加痛苦?也正是这个时候,才格外地想念朋友:朋友在哪儿?一切可好?也像我这样孤寂落寞吗?不知道诗人漂泊何处,也不知道诗人是何时酒醒,只知道,一旦酒醒,他就思念朋友,肝肠寸断。“始是。时”意为“正是。时”之意,表明这种思念自自然然,不矫饰,不做作,是一种最真实、最真诚的感情。
先前喝酒只顾痛快,不道相思,酒醉之后,路途远去,不能相思,及至酒醒,立马想起朋友,此情此景倒令人想起韦应物的诗作《全椒山中寄道士》一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诗人坐在衙门办公,天一变冷就想起山中那位朋友,生活太艰苦了,要拿一壶酒到山中去看他,在这个风雨凄凄的夜晚,朋友温情动人肺腑。同样,周诗人的酒醒忆友一样让人感到温馨幸福。
朋友一别,各向天涯。这首诗里,没有南浦春草,灞桥柳色,没有野渡孤帆,长亭驿舍,没有执手相看,泪如雨下,没有互道离别,千嘱万托。诗人只是事后回忆,中途切入,写“不暇相思”、写“正是相思”两个画面,让人同样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思念的绵长。是啊,是朋友,真心朋友,不管何时,不管何处,不管何境,心是相通的,彼此思念。
一往情深深几许
望云楼上望云飞
望云楼
文同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俗话说,“文好题一半,名好园生辉”。记得《红楼梦》中有一个情节:大观园各处亭台楼阁建成,贾政率领宝玉、贾珍等一班人马,进园观赏,一边流连玩赏,一边给园林景点命名,诸如翼然亭、泻然亭、沁芳亭、有凤来仪、曲径通幽、杏帘在望、兰风蕙露。无不诗意盎然,赏心悦目。园林景观,命名犹为重要,吟诗作文,命名同样重要,好的标题无异于文章的眼睛,而眼睛乃心灵的窗口,读者是能够通过文题透视诗文的情思意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