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一曲已归寂静,旌阳灯火已灭无声,一叶孤舟已去无踪,唯有满川风月仍能撩人衣襟,动人心怀。风从分宁吹来,月从星夜照来,历时千年,穿越万里,仍然吹动我们不眠的诗心。
秋风一扫愁无期
客愁
曾纡客愁如茧丝,一揽成万绪。秋风不可奈,又到庭前树。秋风自有时,客愁了无期。不如饮美酒,诵我心中诗。
游子离家,辞亲远游,时日长久,自然会有浓浓乡愁。宋代诗人曾纡的小诗《客愁》就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游子奔波在外,忧心忡忡的境况。
客愁抽象,感受万千,无形无状,无色无味。但是,诗人却绘之以形象,托之以对照,比之以诗酒,还原客愁原汁原味,活现客愁揪人肺腑。
以茧喻愁,愁丝万缕。诗人作客他乡,愁思汹涌,如同茧丝,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如同白发,丝丝缕缕,伤肝肺,断心肠。较之于传统的比喻,诗人想象新奇,味道浓郁,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凡有农村生活经验者都不难理解,春蚕结茧抽丝的情况,一丝丝,一缕缕,源源不绝。
唐代诗人李商隐,以之写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此处言爱恋相思之情。曾公诗句言羁旅乡思,性质类同,情味凄清。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欧阳修词“无边雨丝细如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李白诗“举杯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些诗词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写愁名句。
相比而言,客愁如茧丝,自有新奇不凡之处。笔者品读,想到了李白诗“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想到了赵嘏诗句“不敢临秋水,伤心愁白发”。曾公诗中“一揽成丝”的意象很容易在读者头脑中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两鬓染秋霜的诗人对镜自照,揽发自叹,伤心徘徊,时间无情,韶华不再,功名无望,事业落空。无限失意汇集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愁苦不堪啊!
以风衬愁,客愁无期。秋天是感伤的季节,秋风是冷寂的写照。秋风吹来,不可抗拒,不可阻挡,庭前老树瑟瑟发抖,落光了树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还有搭建在枝丫之间的一个孤零零的鸟巢。此情此景,萧条惨淡,凋零衰败,令人感到冷寂,凄清,令人想起温馨幸福的家园。是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心不如愿,谁愿意辞亲远行,久久不归呢?谁愿意风尘仆仆,漂泊四方呢?谁又能忍受得了人生颠簸,风吹雨打呢?
“不可奈”是无可奈何,毫无办法;是苦苦挣扎,度日如年;也是苦恨离愁,羁旅忧患。“又”字太残酷了,暗示秋风袭来的日子,诗人愁苦的日子。年年如此,周而复始,今年亦然,吹不尽岁月流逝,吹不尽客愁新恨,吹不去丝丝白发;风雨沧桑,吹不去苦恨离忧,艰苦辛劳。万千无奈,万千悲凉,全部蕴含在“又”字当中。
诗人还敏感地想到,这秋风,一年只有一次,虽然年复一年地吹来,毕竟来去有时,历时还不算长。可是和它相比,我这漂泊天涯的愁思却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真不知道何日是归时,真不知道何时结束乡思。“无期”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是对未来的忧虑和失望。激愤之词,表达了诗人久客异地的深重愁思。
饮酒诵诗,消愁解闷。秋风年年会来,回家遥遥无期,前路茫茫不定,容颜渐渐苍老,谁也无法改变,谁也无法抗拒,怎么办呢?倒不如,暂时忘记这一切,活得轻松些吧。饮上一杯美酒,朗诵一首诗歌,回归山林,回归梦里。要知道,梦里的快乐也是快乐,哪怕如昙花一现,哪怕如庄周梦蝶,哪怕如黄粱一枕啊。现实残酷无情,诗人退回内心,自我安慰,饮酒诵诗,看似快乐。其实,这梦幻之乐正好有力地反衬出现实客愁之苦。试想一个长年奔波在外,乡思绵绵不断的诗人,哪能靠饮酒诵诗就能忘记乡愁,忘记现实苦痛呢?
春天不管闺帏事
碧瓦
范成大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一首诗就是一片风景,一片风景就是一片心情,楼阁之外是春天,楼阁之内是相思,春天和相思有缘,人物和风景交融。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小诗《碧瓦》呈现出来的独特韵味。
诗题拈取首句开头二字,实是“无题诗”,何以无题?其中必有隐秘难言,无语哀伤之意。或者说,诗人创作此诗,不在于明确告诉读者他的心灵隐痛和忧戚,而在于暗示一片烟雨迷离,纷乱茫茫的心绪。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讲,越是含蓄深沉,越是耐人寻味,引人共鸣。且看诗歌讲述了一片怎样的心灵风景。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柳絮不待风而漫天飞舞,棠梨不经雨而满地开花,小溪不经意而哗哗流淌。一切风光景物,有声有色,有灵有性,给人以欢跃,给人以兴奋。可以设想,这个时节,对于文人雅士或是青春男女来讲,最适宜的活动,莫过于踏青郊外,或是荡舟水头,因为他们属于诗歌,属于春天,属于浪漫。但是,诗中主人却不是这样。绿瓦参差,绿树掩映,绣帘低垂。小楼之内,有一位青春女子,她封闭了自己,她远离了这个美好的春天,她沉浸在过去一段美丽而哀伤的回忆中。
诗人没有点明,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但我们可以从封闭的空间、压抑的气氛和蓬勃的景物中去猜测,去悬想,进而去感知她的内心苦痛。一栋阁楼就是一个世界,门窗紧闭,帘幕低垂,隔断了春天,也隔断了女子对未来的希望。此番意境令人想起宋词中的句子来,“庭院深深深几许”,“寂寞梧桐锁清秋”,楼阁就像一间囚牢,将女子严严实实囚禁,尽管是雕梁画栋,锦衣玉食,尽管是大家王侯,金枝玉叶,可是,这些外表的光华,地位的尊贵,生活的风光,远远弥补不了女子内心的创痛。诗人用“绣幕遮”这一生动的细节,写活了一颗憔悴的心。
“赤兰桥”是一个美丽的地名,此地有美丽的风光,美丽的故事。笔者理解,诗歌一、二两句侧重对以前爱恋生活的回忆、追索;三、四两句则是对眼前景物风光的描绘。可以想象,以前在赤栏桥边,男女携手同游,共赏春光,好不开心,好不幸福。桥身雕满图案,一片红艳,见证了青年男女火热跳动的爱情。桥下流水潺潺,流得走岁月风华,却流不尽绵绵情意。弯弯曲曲,清清亮亮,淙淙流响,绿意盈盈,多么美丽!多么诱人!流水美好,流水生情,你不能不受到感染,春天和爱情属于青年人啊!过去的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但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遭遇不测,以致让女主人公足不出户,无语伤悲。
回到眼前,回到今天,主人还心绪迷茫,怅然若失,像流水一样追忆过去,像柳絮一样思绪纷繁。诗人点出杨柳和棠梨,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的同时,又带有难以理清的烦闷。“杨柳”意象,关涉两个方面的情意:一是离别相思,愁苦遗恨。古有折柳赠别之习俗,亦有以“柳”谐“留”之说法,柳自然成了相思离恨的载体;二是柳絮飞舞,迷迷茫茫,烘托主人心绪迷乱,忧思不宁。
棠梨花开,纷纷坠地,是美丽的谢幕,是生命的默哀,是无语的悲戚,谁都不忍心目睹这凄惨凋零的场景。当年黛玉葬花,怜香惜玉,情意感人;当年苏轼秉烛夜照棠梨,不忍离别,执着如狂。如今诗人眼睁睁看着,一朵又一朵的棠梨花,渐渐凋谢,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凄凉,为一朵花的逝去,更为那份美好恋情的衰败。
杨柳飞絮,棠梨落花,刻意强调“无风”、“无雨”,一切变化自自然然,无碍无阻,更含蓄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即对过去美好感情的眷恋,对美好感情不再的哀伤。这些感受涌上心头,如水奔流。无须风吹,不需雨润,原生原态,原汁原味,生活就是这样。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对过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啊!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春天也是相思的季节,错过了春天,就错过了美丽。那位久居小楼的女子,没有春天,或者说,错过了春天,一切的美丽与灿烂与她无关,一切的明媚与生机与她无缘。别人在领略姹紫嫣红,她却在沉思伤心苦痛。春天不属于她,春天不关心她,春天管不了她的内心隐痛。
秋风斜日鲈鱼乡
吴江
陈尧佐平沙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杨柳黄。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
游子对于故乡有刻骨铭心的思念,完全可以说,不论游子走到异地他乡,还是天涯海角,故乡永远装在心中。故乡是游子身上的一件行囊,装满了沉甸甸的思念;故乡是游子心中的一幅画,画满了熟悉的山水;故乡是游子耳畔的一首歌,永远歌唱古老的童谣。宋代诗人陈尧佐的小诗《吴江》,就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故地的风光,抒发了游子永恒的乡土情结。
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荡舟吴江,离开了故乡亲人,远走他乡异地,眼前的风光深深地打动了他,因为它们都带有故乡的色彩和味道。秋水渺渺,寒波澹澹,暮霭沉沉。茭白刚刚成熟,河柳已经泛黄。诗人啊,就像那条孤单的小船,依偎着水岸,漂泊徘徊,不忍心离去。入夜,沉沉深夜,诗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故乡的夕阳秋风,还有那地道的鲈鱼莼菜。刚刚起程,还没有完全告别故乡的景物,就做了一个梦,梦回故乡,梦品鲈鱼,停又不能,去又不忍,可怜的诗人啊,内心充满了矛盾。
俗语道:“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即将离开故乡的游子心中,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是世间最美的风光,诗人深情饱览,把它们刻入脑海,随心带走。秋水渺渺,静静流淌,护送诗人,一路远行,流不尽岁月风雨,流不尽乡里乡情。李白不是有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嘛!青年李白也有点感伤了,原本是要辞亲远游,闯荡人生,大展宏图的,这时候,看到脚下的江流,从故乡流来的江水,诗人不禁伤感,这有情有韵的故乡水啊,万里相送,不弃不离,怎不令人心生感动?
陈尧佐呢,感情没有李白那样直白。但是,他的一江秋水中何尝不是满注款款深情呢?茭白新熟,杨柳泛黄,无不牵动诗人敏感的心灵。菰蒲,俗名茭白,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植物,嫩茎可做蔬菜吃,味道鲜美。江南水乡人家,多以此招待客人。诗人点出茭白,无疑是对故乡风俗的一种追忆和缅怀;如今,我可要离家远去,何时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饭菜呢?
曾记得李白写过一首诗《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李白游山玩水,天色晚了,就投宿山里人家。山里人很穷苦,这位姓荀的老妈妈给李白做了一盘雕胡饭(茭白饭),跪着呈献给李白。当然她并不知道眼前这位人物叫李白,李白被深深地感动了,惭愧不已,感慨万千,一再拒绝老人的盛情,哪能下咽啊!这山里人家如此艰难贫穷,却端出这样一盘珍贵的雕胡饭来招待我!不知道陈诗人看到菰蒲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李白这一番经历,会不会也心有戚戚,感慨不已。但是,至少菰蒲的出现肯定会勾起诗人对故乡迎来送往,招待客人的生活的亲切回忆。
深秋的杨柳,形貌枯瘦,枝叶泛黄,很伤诗人的心。柳啊,不是简简单单的柳,它牵扯离人的心,它飘扬相思愁绪。古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又有“柳”谐音“留”之说,是故乡在送别儿子,还是亲人在送别诗人,还是朋友在送别朋友?也许这些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份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诗人和读者。
诗人不忍心离去,却又不得不走,他借孤单的小舟表达了这份情思。孤舟系岸,恬静安宁,闲适自由,令人想到游子投入故乡怀抱的那份温馨、甜美的感觉。孤舟离岸,出没风波,山长水远,令人想到游子远离故乡的孤单落寞、无助、凄凉。所以,诗人笔下,孤舟有情,河岸有意,游子不去。“不忍去”的背后是不得不去,痛断肝肠,是孤独远去,满目苍凉。秋风逼人,暮霭逼人,落日逼人,万般无奈,诗人走了,带上故乡的记忆,悄悄地走了。
可是他的心永远留在故乡,或者说,他的心早已带走了故乡的一切。于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孤舟无声滑过江面的时候,他进入了梦乡,回到了故乡,和亲人分享过去的甜蜜和幸福。秋风里,斜阳下,山水旁,故乡很美,一切都很美!鲈鱼乡,是一个永恒的情结,《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吴中一带的菰菜鲈鱼羹,旋即辞官还家。功名富贵永远没有乡情重要,权位事业永远没有亲人重要。这个典故深深嵌入中国文人的脑海,以至于陈尧佐在刚刚离开故乡不久,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又梦回故乡,梦想鲈鱼。乡情啊,如满天秋色,弥漫天地。
唐宋诗咏两重天
绝句
陈刚中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人作诗,喜欢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但是由于功力不济,才思欠缺,亦有点金成石,弄巧成拙者。通过比较宋代诗人陈刚中写的《绝句》和唐代大诗人千古传唱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便可鉴高下、分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