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些不知疲倦,满林鸣叫的小昆虫,陪伴诗人苦吟诗句,多有诗意,多么神奇!当然,一般看来,络纬啼叫,声音凄凉,给人以凄清悲哀之感,且与诗人“苦吟”相应,情调一致,气氛和谐。可是,笔者感觉,这首诗通篇没有冷清之情,孤寂之意,悲怨之愤,有的是幽深宁静,清雅绝俗;有的是诗情画意,身心闲适;有的是流连风光,深醉不醒。因此,诗人苦吟,不是孤寂清苦,不是凄凉悲愤,而是清雅浪漫,孤芳自赏。络纬啼鸣,也不带悲凉意绪,而是反衬山林清幽,烘托诗人心静。
一场秋雨洗礼山林,一轮明月灿烂山林,一池清风吹醒山林,一树野果惊动山林,一片虫鸣热闹山林,一位诗人行吟山林,一切在诗人心中都是美的,一切在诗歌里都是静的。虫鸣果坠是诗声,风吹荷卷是诗态,月照松风是诗心。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为山亭晚卧
叶梦得瘦石聊吾伴,遥山更尔瞻。泉声分寂历,草色借廉纤。玉粒时能饱,霜毛日更添。平生疏懒意,况与病相兼。
人对生活的感受、体悟绝对与阅历密切相关,经历的风雨沧桑越多,就越能看破人生,胸怀洒脱,知道放弃什么,知道如何生活。读宋代老诗人叶梦得先生的诗歌《为山亭晚卧》,笔者就有这样的感觉。人生不一定非要壮志满怀,功勋卓著,也不一定非要高官厚禄,大富大贵,只要能够随心随性,观花赏石,迷山恋水,颐养天年,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最大的幸福。真的不必忙忙碌碌,累死累活,真的不必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内心性情来生活,很惬意。
晚年的叶梦得怎样过日子呢?细细地赏玩瘦骨嶙峋的奇异山石,游目青山幽幽,侧耳清泉潺潺,观赏草色青青,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赏心悦目,清心明志。石瘦自有棱角,人衰亦有风骨,这些石块,是诗人的朋友伙伴,整天相依相伴。细细品鉴,瘦硬,苍劲,朴拙,本真,沉重,庄严,经历了风雨驳蚀,岁月洗礼,锻造出一身风骨,诗人喜欢。从这份喜欢里面,我们读出了寂寞和寂寞可以成为伙伴,风骨和风骨可以成为朋友,别样的情趣,卓绝的风骨,坚硬的孤寂,全都耸立在嶙峋瘦石上。
远山虽远,不必登临,不必攀爬,无须劳心劳力,无须风吹雨淋,就斜卧亭中,放眼长天,脉脉青山撞入眼帘,缕缕清风吹拂胸怀,其间滋味,舒心惬意。王安石亦有此体验,诗云“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春来”,山有情,人有意,青山给诗人送来苍翠,送来清明,送来生机,诗人别提有多高兴。山泉傍亭,潺潺作响,嘤嘤成韵,自成天籁,悦耳动听。山亭四周一派宁静、幽深,似乎可以听见诗人的心跳,不紧不慢,有节有序,心声应和泉吟,人情暗合泉性,一脉清泉属于诗人,一山幽静属于诗人,一山洁净也属于诗人。
晚年的诗人图个什么呢?只图耳根清净,心念单纯,不想名利富贵,不念纷争机巧,远离尘嚣污浊,远离雄心壮志,我是山亭客,我心自逍遥,复何求焉,复何求焉?清泉是美好洁净的象征,流过诗人耳畔,流进诗人心田。还有那些可爱的小草,滋润细雨,青翠逼人,多么富有生机,多么清灵幽寂。它们幽居山谷沟壑,默默无闻,自生自长,自得其乐,不仰慕大树参天,不眼红百花灿烂,不欣赏莺歌燕舞,它们过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点缀这个山村,也点缀诗人的心灵。
诗歌前面四句侧重写景,景中含情,景中蕴志,可见诗人的闲情逸致和高雅趣味。诗歌后面四句则直抒胸臆,见性见情。诗人讲,我没有山珍海味,不求钟鸣鼎食,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填饱肚子,这就足够了。想想年老体迈,白发日增,还有多少岁月让人去折腾?还有多少事情让人放不下?我这人啊,本来就这种懒懒散散的性子,何况如今又受着病魔的纠缠,想那么多干什么?还有什么不能放下,早年青春意气、壮志宏图不要;中年功名事业、官位富贵不要。世俗纷争算计、尔虞我诈拒绝;尘世拍马钻营、孜孜以求摒弃。放下所有不属于自己的一切,就投身山林,与自然为伍,放飞心性,放飞自由,活出自我,活出真性,不也很爽快吗?
诗人虽然年事已高,有病在身,但是,他的心很宁静,很舒坦。诗人有一双宁静的耳朵,专门用来分享清泉的快乐,他能够分辨山林的缕缕风声,山泉的叮咚奏鸣;诗人有一双清明的眼睛,他能够看清纤纤青草,丝丝细雨;诗人有一副慵懒的脾气,他能够包容生活的沉浮坎坷,岁月的风雨沧桑。诗人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生活和心志,都有透彻的理解和切实的把握。就像山间清泉、沟谷小草一样生活,自由自在,随性随意,非常快乐,非常坦然。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平和愤慨,无法计较,不可当真。如果心灰意懒,沉沦不振,岁月会流逝得更快,生命会苍老得更早,心病会演变得更重。这首诗,告诉我们一种晚年养老怡情的生活方式,更告诉我们一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情怀。以此共勉,开心快乐!
人心不老春不老
南溪早春
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七十二岁的老人有没有春天?七十二岁的病翁有没有未来?七十二岁的人生有没有幸福?让我们穿越千年岁月云烟,回到大宋王朝,倾听七十二岁高龄的大诗人杨万里的动情回答--《南溪早春》。
欢欣鼓舞的咏唱,一扫老态龙钟,有气无力;一扫愁云密布,阴霾满空,还原一颗不老的诗心,还原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给读者以欢乐和希望。
诗人的故乡吉水湴塘村前有一条小溪,诗人从官场退休之后,在南溪之畔筑室而居,虽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是诗心不老,生活乐观。诗歌一开篇,诗人就迫不及待地与我们分享他的快乐。我奔波官场,忙碌公务,少有闲暇之时;但是,即便如此,也想方设法,忙里偷闲,已经回家五次了。每次都见到南溪的新春芳容,那明丽美好的春光时时撩拨着我这位迟暮老翁的心,我激动,我快乐,我沉浸在新春的生机与活力之中,似乎人也变得格外年轻,病意全无,老弱全去。少年精神滋润全身,书生意气飞扬溪畔。
“五度”是写实,亦可虚化理解,极言诗人忙里偷闲,眷恋故园。山水之情,故园之恋,全都凝聚其中。“春容”两度出现在上下两句,不忌重复,强调诗人心中的春容风貌,或山泉叮咚,唱响山谷;或野花绽放,灿烂山间;或大树参天,撑绿天地;或鸟语花香,如诗如画。凡是你能想象得出来的春天容貌,无不蕴含其中。当然诗人的陶醉之心,欢欣之意也一并包容其中。
特别要注意诗中这个“恼”字,不是苦恼、困惑之意,也不是气愤、恼怒之意,此处当作适当引伸,反面理解为撩拨、逗弄之意,家乡的春天像一个小姑娘,调皮、淘气,机灵活泼,每每看到诗人回来,看到这个老态龙钟的白胡子老爷爷回来,总要和他逗弄一番,玩乐一场。好比捉迷藏一样,一个人蒙住眼睛,另一个人前后左右边跑边喊:“这边!那边!能抓住我吗?老爷爷!”瞧瞧,七老八十的人还有如此童心和小孩儿玩,迟暮衰老的心还能如此兴致勃勃,其情其景令人感动,令人羡慕啊!春容春态,无限美好,撩拨诗心。诗人在短短一首诗中不可能一一道来,你看诗人怎么勾勒家乡的春天和自己行走春天的闲适:桃红柳绿,色彩缤纷,风姿妩媚;高高的杨柳垂下丝丝缕缕枝条,末梢吐出浅黄嫩绿的叶芽,清新可爱,生机勃勃;小小的桃树,枝丫伸展,绿叶满枝,点缀着深浅不一的粉红,格外艳丽,格外醒目,每一朵粉红都像出墙红杏,每一抹深红都像映日荷花。诗人喜欢这些枝条新绿,枝头花开,那是画,画出了家乡最美丽迷人的风光;那是歌,唱出了心中最热烈的赞颂;那是舞,舞出了春天最灵动的活力。春意在萌动,生机在扩散,一点一点,一丝一缕,至纤至微,活灵活现。一个“下”字,表面上写垂柳枝条直下的动态,其实结合“垂处绿”
来理解,给人一种绿意融融,生机跳动的感觉,那丝丝垂下,随风起舞的岂只是缕缕柳叶,更是勃勃春意啊!同样,一个“上”不仅状写新枝抽条,绿叶初长,更写出了一份蓬勃萌生,欢欢畅畅的春之活力。一“下”一“上”,极富动态感,洋溢生命活力,增添了初春的空灵和希望。
诗人除了欣赏这些桃红柳绿的美丽风光以外,也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待在家里,高卷珠帘,任无边春晖溢满亭馆,温暖诗心,吟诗作赋,风雅至极。有时候,策杖山溪,听流水潺潺,轻歌曼吟,任徐徐山风沁人心脾。在家也好,出门也罢,怀抱阳光,心享清风,几多舒畅,几多欢悦!看不到老病缠身的哀哀无告,看不到老态龙钟的蹒跚步态,看不到昏昏沉沉,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陶醉春光、自得其乐而又浪漫风雅的诗人形象。“款款”写春风,轻盈、徐缓,更融进了诗人沿溪山行,轻快自由的感受。两个叠词的运用,更加巧妙地烘托出诗人的身心欢畅,心神振奋。
美丽的春光,惬意的行游,引发了诗人对未来生活,对幸福春天的憧憬。新年过后,家乡雨水充足,预示着又是一年丰收年景啊!去年虽好,也难及今年兴盛,兴奋、激动,幸福、向往,无不蕴含在字里行间。“足”写春雨充沛,春雨贵如油,滋润万物,催发生机,有助于农人耕田种地啊。农人满意,诗人称心。“好”字直言无忘,脱口而出,诗人为春雨潇潇而叫好,诗人也为丰收在望而欢呼,为生活美好而歌唱。一景一物皆有意,一字一词总含情,春天的活力洋溢在山川风光之中,诗心的欢悦洒满南溪两岸。春天,有人来过,有人没有来。杨万里,这位七十二岁的老诗人,带着一缕阳光,一溪清浪,一朵花开,一抹新绿,还有一阵山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阳光灿烂送别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人送别多在长亭古道边,衰柳夕阳时,多有黯然神伤,泪雨婆娑的场面。可是,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你会领略到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情趣,你会体会到天宽地阔,情满风光的浪漫。
送别的时间是旭日初升的早晨,送别的地点是地处杭州西湖南区的净慈寺,送别的对象是朋友林子方。这场送别,最大的特点是满目生辉,满怀激情,天地灿烂,世界空明。诗人送给朋友的不是贵重礼物,不是殷殷嘱托,不是伤心苦泪,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一幅天地风光,一腔浪漫诗情。
六月的西湖风光,自然不同于其他时节。莲叶接天,碧绿天池,荷花映日,灿烂夺目。朋友,你尽情尽兴地欣赏吧,我所有的情意和心思全都寄寓在这绮丽风景之中。诗歌一、二两句议论西湖的风光,直截了当,感情强烈。用“毕竟”来强调眼前西湖的风光独特,与众不同。意思是,六月的西湖就是六月的西湖,自有它不可复制的奇美,自有其他时节不可比肩的魅力,当然也自有其他地方不可企及的风采。开篇定调,盛赞西湖。
苏轼《饮湖初晴后雨》(其一)这样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先生对西湖的赞美不偏不倚,一团和气,晴天的西湖也好,雨天的西湖也好,不就像西子姑娘一样吗?淡妆美,浓妆美,各擅其美,各具韵味。
杨万里赞美西湖则不同,一年四季,风光无限,但诗人对盛夏六月的西湖情有独钟,而且这份深情已经到了不可抑制的程度。所以,一开篇,诗人脱口而出就是“毕竟”二字。那么,六月西湖美在何处呢?当然要写的景物实在太多了,诗人舍弃万千风物景观不说,就只挑出最有特色,也最动人的荷叶、荷花来写。写荷叶,用“接天”夸张,莲叶田田,铺向天边,一望无际,开阔壮观,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让人叹为观止。
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可谓荷叶之大的“吉尼斯纪录”。可是,笔者要提醒读者诸君,杨大诗人这里竟然说莲叶密密麻麻,挨挨挤挤,宽阔天边,与天相接,何等壮观的想象,何等惊人的夸张,又是何等亢奋的感情。写颜色之“碧”,用了一个修饰语“无穷”,可作两解:一是碧绿无穷无际,宽天宽地,这是广度,显气势,显生趣;二是荷叶浓郁深翠,几乎要滴下来,这是质感,见细腻,见眼力。合起来看,诗人写荷叶,大笔勾勒,粗中有细,奇想夸饰,磅礴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