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已近三十年的兰亭集会,是晋国风流名士的盛会,主持人便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与会者除了琅琊王氏王羲之及其诸子以外,还有陈郡谢氏谢安、谢万,陈郡袁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等上品高门也各有人出席,而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谯国桓氏自然也不甘寂寞,而代表谯国桓氏出席兰亭集会的正是桓温第五子桓伟。当时桓伟不过十七八岁,但已是谯国桓氏子弟中的翘楚。那时桓嗣、桓石秀等人尚在总角之年。世人只知兰亭集会乃是名士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挥毫泼墨的聚会,但是兰亭集会并非只有这个目的,这个秘密至今不为世人所知。
兰亭集会其实还有一位女子参与,只是很少有人提起,那便是谢道韫。桓伟便是在在这前后与谢道韫、王凝之等人相识的。也许正是因为兰亭集会期间发生的事情,令桓伟无法释怀,因而不问世事近三十年。也许正是桓伟在此期间的表现令桓温很是失望,因而原本想立其为世子的念头不了了之。
也许谢道韫也不曾忘记桓伟,因而上次在谢安府中,谢道韫见到桓伟六弟桓玄,甚是激动,还打听桓伟的消息。当时桓玄、陶渊明便猜想这王夫人与桓伟哥哥之间是否有何旧情?
王谧也是琅琊王氏出身,自然是比他人更知兰亭集会一事的,只是不曾亲见,终究觉得有些遗憾,今日见到桓伟,便想让桓伟也说说当年之事。桓伟也只是说了些名士趣闻,与谢道韫之间的感情如何与他们说起!王谧不依不饶,谢道韫是王谧的堂嫂,这时竟对这些韵事深感兴趣。桓伟毕竟是长者,也不与他们计较,只是东拉西扯,不着重点。
桓伟不愿提起当年之事,自是因为往事如烟,何必自寻烦恼。好不容易忘记当年会稽山阴的点点滴滴,好不容易忘记令姜姑娘的吴侬软语,好不容易忘记父亲桓温严厉和失望的表情。这三十年来,桓伟在宜都郡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虽也娶了娇妻,但内心愁苦却是用了很长时间才消解。前几年桓伟丧妻,目前仍未续弦,又无子嗣,或许这也是桓伟出山的一大原因吧。
但曾经发生的真能忘怀吗?谁知道呢。其实,有些事,真的是只能顺其自然,强求不得。他知道,她心里是有他的,但未必如痴如狂,非嫁不可。况且王谢两家交往更密,谢道韫之父谢奕与王羲之更是情同知己,常常一起饮酒作乐。谢奕虽曾任桓温幕府司马,二人交情也颇深,但同时二人志趣又大相径庭,桓温不喜谢奕酒不离身,谢奕不喜桓温张扬跋扈,尤其是在桓温灭亡成汉政权以后,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令谢奕心生反感。此时王羲之带着诸子来谢府作客,谢奕对王羲之诸子印象很好,那时王凝之正当婚配的年纪,谢奕便有意将谢道韫嫁于王凝之。谢道韫却不怎么看得上那木讷又平庸的王凝之,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不巧正遇到外出游历的桓伟。那时桓伟人才出众,出口成章,志向高远,对人又和善可亲,与谢道韫到称得上一对金童玉女,而且门第相当,可惜有缘无分。
桓伟与谢道韫游历江左,当时小仙翁葛洪道长正在江左传教,钱塘人杜子恭便是那时入葛洪门下的。桓谢二人与葛洪道长谈天说地、治病救人,学到了不少实用的东西,二人遂成了葛洪不记名的弟子。
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邀请众名士到山阴兰亭相会,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此举其实也有朝廷之意,原来当时扬州刺史殷浩(字渊源)与荆州刺史桓温不和,二人为争权夺利,又恰逢当时北方因石赵王朝的崩溃而陷入混乱,于是争相建议朝廷北伐。朝廷也有意北伐,但见二人不和,荆扬无法形成合力,因而难以下定决心。殷浩自小便负美名,因而为人极为自负,比桓温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贵为扬州刺史,又为太后及会稽王重视,因而极力想要北伐中原,建功立业。王羲之、谢奕等人对此很不放心,便劝殷浩与桓温交好,奈何殷浩不听。当时朝廷主政的是褚蒜子太后和会稽王司马昱,朝廷一方面也希望殷浩慎重,荆扬合作方可北伐有望。此外各大家族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朝廷借王羲之国士之名,召集各大家族、各大势力在会稽商议,之所以选择在会稽,一方面是因为王羲之当时在会稽任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会稽位于晋国腹后,可躲过外邦耳目。
殷浩的代表是其幕宾王彬之,而桓温则派了桓伟参会,充当朝廷口舌的则是侍郎谢瑰,此人与王羲之在集会期间充当和事佬。然而事不遂人愿,由于利益的纠葛,政见的悬殊,此次集会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殷浩一方最终还是固执己见,以一己之力北伐中原,由于进退失据,又没有处理好与降将羌人姚襄的关系,殷浩麾下多位大将也遭姚襄杀害,其中也包括殷浩的幕宾王彬之。北伐失败,桓温向朝廷列举殷浩罪状,殷浩最终被废为庶民,没过几年便病逝了。此后桓温在朝中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桓伟在兰亭集会期间,不听桓温指示,只顾儿女私情。兰亭一会,除了商议北伐一事,此外还有一秘密,那便是朝廷寻求各大家族支持,以抗衡西府桓温。桓温当然是有所察觉的,因而希望桓伟打探情报,试探各大家族的倾向。然而桓伟正与谢道韫情意绵绵,又不屑于做小人行径,因而没有探知什么有价值的情报。
而谢道韫之所以能出现在集会,或许正是谢家的安排,以迷惑桓伟的注意力。谢道韫自然不知道这里面的利害,她与世人一样,以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诗会。王凝之当时也非常爱慕谢道韫,王谢两家也为其牵线搭桥,制造机会,并故意让桓伟看见。一次,两次,桓伟终于还是生了醋意,未留只言片语,一路向西。
谢道韫原本等着桓伟向其父亲谢奕提亲,但毕竟女儿家,有些话不好开口。却不料,最后的结果却是桓伟的一去不回。后来,谢道韫终于还是嫁给了王凝之。
多少个日日夜夜,桓伟都在回忆当年与谢道韫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她的每个笑容,她的每句话语,直到她慢慢变得模糊。
这些事如何与桓玄、陶渊明、王谧他们说呢?当然没法说。桓伟已有些沧桑的脸庞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来京这些日子里,桓伟相继拜访了朝中高官,如谢安、谢石、会稽王司马道子、王皇后之父王蕴等人。桓伟自然也知道秦国意欲南侵,晋国即将面临生死考验。没有国,就没有家。
国有小家,也有大家,而皇帝的家当然是最大的家,至少名义是如此。皇帝司马曜要举办游园会,桓家当然也在邀请之列。
桓玄还不曾见过皇帝陛下,对于这次游园会颇为期待。而陶渊明却似乎心事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