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094000000020

第20章 大明政治管理的出色(1)

§§§第一节 知识分子屈服了

朱元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朱元璋在完成了从劳力者到劳心者的转变之后,内心颇为惶恐,唯恐自己伪知识分子的身份被那些清高的文人识破。因此他既需要知识分子忠诚地帮助他治理国家,也担心他们内心出现的思想异动,这种矛盾的心态直接导致了明初知识分子们的悲惨命运。

朱元璋设计了如此精密、完备的国家权力机构,任何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可能性,都被扼杀于萌芽之中;任何官员妄图从中渔利,都成了痴人说梦;朱元璋非常自信。在这一整套的模式下,人民必然会从中获利。可是说来说去,必须有一批为他工作的官员存在,国家机构才能运转起来。如何寻找这些官员,却把朱元璋给难倒了。

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元朝旧吏。这些人熟悉典章制度,对机构运作有着清晰的了解,是现成的人选。但是,朱元璋自幼受尽了这些元朝旧吏的欺凌,看够了他们鱼肉百姓的行为,所以对他们的任用,朱元璋慎之又慎。之所以明朝针对吏治迭兴大狱,与这些元朝旧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弟兄们,是另一个选择。可是他们先天不足,多为斗大字不识几个的粗莽武夫,根本无法胜任。加之功臣武将的居功自傲,让朱元璋彻底伤了心。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只剩下一种选择,就是广搜各地儒生。因为在战争年代里,朱元璋从刘基、李善长他们身上,已经充分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吴元年(1367)三月就下令设科取士。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首开科举,下诏设科取士,重新恢复了科举。洪武四年,朱元璋取中了明朝第一批进士120人。这120名进士连同会试录取的举人全部授予了官职,立即充实到官员队伍中。可是随着科举的施行,朱元璋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病。首先开科取士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明朝庞大官僚机构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前来应试的多为后生少年,他们缺乏官员必备的素质,而那些怀才抱德的士大夫们则很少参与科举。这样的结果与朱元璋的初衷大相径庭,他不得不考虑改变取士的方针。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正式下诏,认为所录取的进士都太过年轻,根本无法把所学的圣贤之道应运于公务的处理中。宣布刚刚实行三年的科举考试被停罢。这项决定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才被改变,规定此后3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停止了科举的同时,朱元璋提出了新的选人办法。命令各级官吏荐举人才,希望让现成的知识分子参加到政权的建设中。为了进一步培养新的统治人才,朱元璋还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早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就在南京创办了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改名国子监,作为全国教育的最高学府。在地方上,还设府、州、县学。洪武八年(1375),朝廷甚至下令在各地农村设学。同时,朱元璋对这些学生还特别地优待,根据他们不同的能力授以官职。国子监的学生,成绩优异的,可以直接做官,或者再通过考试做官。其中有些人甚至被授以地方大员或朝廷官吏。至于州县地方官,更是大批地从各级学校中选用。另外,在学的监生还被赋予各项职责,如奉命巡行、监督水利、清丈田亩、在各衙门实习办事等。

很可惜,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愿意入仕,有很多人瞧不起出身贫寒的朱元璋。朱元璋自幼失学,没有多少文化。虽然在戎马倥偬之中,朱元璋虚心向身边的文士学习,到了登基之后,朱元璋已经能够粗通文史、操笔成文了。但是,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仍把他当作一介武夫看待,对他的努力学习根本是充耳不闻。文人的鄙视,让朱元璋敏感的神经更加脆弱。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洪武一朝,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文字狱。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作《谢增俸表》,因为文中有“作则垂宪”之语,被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表》,以“垂子孙而作则”被诛,因为“则”有“贼”的嫌疑。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以“体乾发坤,藻饰太平”被诛,因为“藻饰”与“早失”音相近。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赐马表》,以“遥瞻帝扉”被诛,因“帝扉”与“帝非”相似,有指斥朱元璋的嫌疑。亳州训导林云,为本府作《谢东宫赐宴笺》,以“弑君父以班爵禄”被诛,朱元璋怀疑暗讽他杀死韩林儿。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为本府作《贺立太孙表》,以“永绍亿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门”,被诛,怀疑暗指朱元璋的过去。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以“光”寓意为光头,“生”是“僧”的谐音,暗指他当过和尚,被诛。一连串的杀戮理由,都是很牵强的无稽之谈,但却是事实。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的神经已经敏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了。

朱元璋如此恩威莫测,加之大狱迭兴,官员成为主要的受害者,这让许多的知识分子望而却步,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采取自杀、自残肢体、逃往漠北、隐居深山等办法,躲避朱元璋的征调。甘愿老死山林,也不愿每天战战兢兢地当官,但朱元璋却不允许。朱元璋还特意发布一道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这就是说,在我大明的国土内,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子民,应该为我所用。如果你不为朝廷所用,就是欺君之罪。这道诏令并非是空头文书。元末举人钱仲益,是一位读书过目成诵的奇才,元末供职杭州路录事。朱元璋几次征召他不到,就派人将他锁进京城,将他的右手钉在木板之上,造成了终身残废。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俩,斩断手指,誓不入仕。朱元璋亲自把他们带到南京审问,最终处以极刑。苏州人姚涧、王谟,因为不肯奉诏入京,被朱元璋砍了脑袋,抄没了家产。士大夫想隐逸都不行,仅有的一点点的自由,在洪武朝也消失了,所有人都被完完全全地成了朱元璋的私有物。

朱元璋还特别留意江浙一带的文人。江浙原为张士诚的根据地,许多文人曾是张士诚的座上宾,这使得朱元璋对这一地区的文人一直持有特别的偏见。朱元璋需要文人对他的支持,所以大批地招揽江南才子。但这些人的下场,往往都十分悲惨。吴中诗人杨基、张羽、徐贲、高启被称为“明初四杰”,在明初都被征入仕。杨基官至山东按察史,因为一件小事被罢官、戍边,最后死在戍所。张羽被任命为太常寺丞,后被贬到岭南,走到半路时,朱元璋又传圣旨招他回来,张羽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是何用意,在恐惧之下投水而死。徐贲做到河南布政使,朱元璋说他对西征军队疏于犒劳,就把他逮捕入京,徐贲最后死在狱中。高启被征召修纂《元史》,后来又被任命为诸王的老师,可惜好景不长,苏州知府魏观把府衙修在张士诚宫殿的旧址上,被人告发,由于府衙中的《上梁书》为高启所做,朱元璋马上命人将高启逮捕入京,处以腰斩极刑。

文人们最终屈服了。面对皇权的威力,他们渺小的身躯根本无法同屠刀相对抗,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在各种大狱中被杀掉。而与此同时,更多的知识分子在利禄的诱惑与屠刀的威逼下,步入仕途。面对这一切,朱元璋笑了,皇帝的权力是谁都无法抗拒的;知识分子却哭了,没有了脊梁,他们成了朱元璋手中摆弄的工具。

§§§第二节 官员的大杂烩

姚广孝墓塔

纵观太祖一朝的用人政策,朱元璋可谓是不择手段。恩威并施,用“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迫使文人为明朝服务。不可否认,朱元璋成功了,游离于国家机构之外的文人少之又少,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文人只能引颈就戮。但是由于朱元璋选人途径的多样性,用人标准的随意性,这让后世君主摸不清头脑。翻看护持朱棣登上宝座的功臣们,我们看到了和尚,也看到了武将和太监,更是看到了方士的身影。千奇百怪的群体聚集在成祖朱棣的周围。

拷问朱棣成功的原因,就不能不提及大明第一奇人——姚广孝。历史上的姚广孝,有诸多怪异之处。他出身医学世家,却偏爱出谋划策;他生活无忧,却自幼出家为僧;他既遁入空门,却又醉心政治权势;他不辅助洪武朝和建文朝,却偏偏选择了当时尚为藩王的朱棣;他未受十年寒窗之苦,却主编了文化巨著《永乐大典》;他无书不精,无事不晓,每言必中,算无遗策……正是这位本为方外之人的政治家,在明初的风云中,以其卓越功勋而留名青史。

1335年的春天,姚广孝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希望这个孩子可以继承祖志,做一名郎中。但是,小小年纪的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姚广孝很清楚,自己既不想应试做官,也不想行医为生,只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14岁时,他放弃了自己从小学习的儒家经典,开始专攻佛学;17岁,他就自作主张在杭州的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又以“逃虚子”自称,以后,人们都习惯叫他“道衍和尚”。

皈依佛门的姚广孝,开始了他四处游历、四海为家的生活。他学习过《易经》和方术,研究过内外典籍和佛儒之道;更是爱诗好文,学佛访友。但是,这种叩钵吟诗、恃才傲物的生活,最终让他感到厌倦了。因为他看到了天下太平,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江山稳如泰山,自己辅佐明主、建立不朽功勋的梦想,已经成为了泡影。难道自己注定要平平凡凡、碌碌无为地了此余生?不,他不甘心,他相信上天一定会给他这个机会,而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有一天,姚广孝正在嵩山少林寺游览,巧遇著名相士袁珙。他一见到姚广孝,大为惊讶:“这是哪里来的怪异僧人?你看他三角眼,面似病虎,骨子里还透出杀气,这绝对是一个刘秉忠之流的人物。”姚广孝喜出望外,因为他知道刘秉忠是元代一个很有才能的高僧,曾经辅佐元世祖成就帝业。这一番话,再次点燃了他内心的激情。

很快,姚广孝盼望已久的机会来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十日,马皇后病逝。朱棣和他的兄弟们纷纷赶往京师,为马皇后送葬。葬礼过后,朱棣和几个已经就藩的藩王准备动身回去了。他们余哀未尽,为表示孝心,就请他们的父皇派高僧随他们回到属地,继续为马皇后诵经祈福。朱元璋看到儿子们对马皇后如此真情,心里十分高兴,就命僧录司推荐僧人。姚广孝也在被推举之列。

第一次见面,姚广孝就在心里给朱棣打了满分,他看朱棣相貌堂堂,器宇轩昂,生来就是帝王之相,于是暗暗地拿定了追随燕王的主意。然而燕王对姚广孝的第一印象却不怎么样,三角眼,体态臃肿,怎么看怎么不像和尚。但姚广孝却用自己的本领征服了朱棣。当四周无人时,姚广孝偷偷对朱棣说:“如果你能让我追随你,我一定奉一顶大白帽子给大王戴。”话虽隐晦,含义却很清楚,“王”字上面加个“白”字,不正是皇帝的“皇”吗?对于这种寓意,朱棣自然心如明镜。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朱棣立即请求朱元璋把姚广孝派给自己。就这样,两位有远大抱负的杰出人物终于走到了一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共同主宰了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朱元璋病逝,将皇位传给了建文帝朱允炆。姚广孝感到,一个绝好的游说机会到来了。他想方设法帮助朱棣树立信心,不断怂恿他尽快起兵夺取皇位。有一次,燕王让姚广孝为自己占卜。他交给燕王三枚铜钱,让燕王掷。在仔细研究完卦象后,他一本正经对燕王说:“殿下怕是要做皇帝了!”燕王马上说:“别胡说。”说归说,但是对于这种预示自己要当皇帝的卦象,燕王还是从心里感到高兴。还有一次,燕王写了个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马上对道:“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从姚广孝对的这个下联来看,他怂恿燕王起兵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这场战役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姚广孝始终留守北平,对战争全局进行统筹谋划。虽然姚广孝并没有亲临战场与朱棣一起出生入死,但朱棣仍然认为“靖难之役”的首功非他莫属。为此朱棣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专门奖励他一处大宅院,并送给他两个美貌的宫女。姚广孝婉拒了皇帝给他的诸多封赏,仍旧以一身僧衣示人。

朱棣即位以后,姚广孝又为他亲自操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改洪武和建文两朝的实录,即政府档案和官方文书,意在为朱棣的登基寻找合理的借口;二是主持修纂了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和平的年代里,姚广孝充分展示了他渊博的学识和超群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永乐十六年(1418),积劳成疾的姚广孝不幸去世,享年84岁。成祖悲痛万分,下令“辍朝”两日,以示哀悼。并追封他“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等多种称号,谥号“恭靖”,并亲自书写碑文表彰他的功绩。作为一个方外之人,这可算是荣耀到了极点。

大将张玉也是要浓描重写的一个人物。在投靠朱棣之前,张玉本来是元朝枢密院的都知事。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深得朱棣的信任。在靖难之役中,他身先士卒,在几次最关键的战役中都立下大功,身兼将相二职。朱棣曾经感慨地说:“打天下,有张玉就足矣。”一个帝王,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足可见张玉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张玉后来不幸战死,朱棣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一场战争,是输还是赢,我并不是看得很重,但是失去了张玉实在是太可惜了。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偏偏又失去了最好的助手啊。”朱棣登基以后,追封张玉为“河间王”,谥号“忠武”。后来又让张玉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朱高炽,做了皇后。张玉的三子一侄,也都是明朝中期的重臣和显赫人物。

大将朱能,也是朱棣的亲信。朱能的父亲做过燕山护卫副千户,后来朱能接了父亲的班,继续任职。纵观朱能的前半生,可以说,从朱棣作为藩王到他做皇帝的几乎每一个战役,朱能都参加了。洪武二十二年,随朱棣远征漠北;建文元年,与张玉率先攻下北平九门;靖难之役中,攻蓟州、袭雄县、战真定、克大宁、夺灵壁、入京师,一路从北到南,他始终紧随朱棣左右,所向披靡,为朱棣夺取帝位建立殊勋,后进左都督,加封成国公。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真诚、英勇的年轻将领,永乐四年(1406),任征夷将军,在领兵进攻安南的途中,不幸病逝了。

还有一个功不可没的特殊群体——太监是不能不提的。朱棣最初起兵之时,以一省之兵对抗全国之兵,处处都落于下风。为了弥补实力上的不足,朱棣就在知己知彼上下足了工夫。他趁着建文帝对太监管束颇严而引起他们的不满的时机,收买了大量建文帝宫中的太监,让他们充当自己的耳目,汇报建文帝的动向。当燕王的大军逼近南京时,更多的太监逃入了燕王的军中,把朝廷机密倾囊相告。正是如此,朱棣才果断地下令直捣京师,得登帝位。

同类推荐
  • 妖唐魔星传

    妖唐魔星传

    安史之乱后,大唐步入衰落,藩镇割据,妖怪横行。这时恰逢天界星灵殿开启,天界108颗魔星转世为人,誓要替天行道,惩罚众生,毁灭大唐。这是一个以唐末为框架的魔幻架空历史故事,不会出现真实历史人物。一周3—4更。
  • 重生红楼梦

    重生红楼梦

    李士非穿越成了贾环,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国府。看他如何在众多纨绔中厮混,在众多美女中自持,文斗,武斗,政斗。军事的,政治的,生活得。。。。
  • 素手抽针冷

    素手抽针冷

    在北风凛冽旌幡,战车碾破山河之前,许多人的命运早已冥冥而定。孤竹遗脉、毒蛊杀手、薄福公子、寒门鬼才……他们逐浪乱世,试剑江湖,生死沉浮,屡被打翻在地。顶多趴会儿起来,没人心甘情愿屈从自己的命运。大千世界,娑婆众生,谁将他们推向沙场,那缝制战衣的素手,又将如何拈针。
  • 铁血安西

    铁血安西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孤守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 旧河山

    旧河山

    建炎三年,正月金军攻破徐州,轻骑千里奔袭扬州,高宗仓皇南逃,三月五日“苗刘兵变”高宗禅位皇子赵旉,四月一日,高宗复位,赵旉立为太子五月,金兵迫袭隆祐太后,七月末,金兵再次南侵,八月太子赵旉卒.......肖文渊,一名普通编辑,在一次意外中死去,灵魂却穿越千年,复生于宋高宗唯一的子嗣赵旉身上,然而此时他将要面对的却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南宋朝廷,大金攻灭北宋,兵锋直指江南;蒙古诸部落依旧征伐不休;被击败西辽正在暗自舔舐伤口,且看他如何面对,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热门推荐
  • 极品清纯总裁

    极品清纯总裁

    一个神秘系统带领一个雇佣兵,一个为情所困的鬼魂,一个为了重新得到权利的神仙,骑着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的东方巨龙,向着诸天万界一路前进的故事!历史滴车轮啊,又他妈的向前了!重生,修真,炼丹,逆天样样都有!御姐,逆推,神仙,妖怪一个不落!一切尽在《极品清纯总裁》QQ群:339620269新书《都市超级狂仙》,请各位移步前往。
  • 行政机关公务文书写作格式与范例

    行政机关公务文书写作格式与范例

    一个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的行政机关需要一套完备而科学的文书系统作支点,因而,规范的文书写作就成为行政机关执行规章制度和步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据。本书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讲解力求完备,内容新颖规范,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写法指导,更有范文借鉴,使正在从事或将来有志于投身国家各级政府管理工作及各行各业管理工作的有志之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的放矢,对问题有鲜明、深刻地认识,水到渠成地写出高质量的公文来。
  • 贵妃今天折腾皇上了吗

    贵妃今天折腾皇上了吗

    “皇上,您看那新进宫的柳昭仪,杨柳细腰跳的一场好舞……”“瘦的像猴子,朕不喜欢。”“那武昭仪,十指葱白纤细如玉……”“白的如骨头,朕看着心里发怵。”闵姝秀脸发黑,继续善解人意:“那刘婕妤生了一张……”“狐狸精,误国。朕不能要!”帝王薄唇微勾,邪魅的嘴角却勾起一抹危险的笑。望着再一次落荒而逃的后宫娘娘们……闵姝:“……”对待闵姝时:“皇上,最近内务府那边送来了几件过冬的衣裳,妾身穿给您看。”“甚是好看。”“……皇上,妾身还没穿。”“人比花娇美,穿什么都好看。”“……”“皇上,夜里风寒有些大,妾身乱跑冻伤了手,你可别嫌弃妾身的手丑陋不堪。”英俊的帝王牵起她的手,轻吻她手背的冻伤:“甚美!美的朕控制不住。”“……”*闵家三小姐,空有一张倾国貌,怀有一颗黑如墨汁的心。唯独进了宫后,被皇上宠的,可贤良淑德了呢,主动为皇上选秀,主动为皇上翻牌。皇上不为所动,为了安抚那些后宫美人,更是主动替皇上宠幸。“……”“……”“……”(团宠流丶一对一丶宠文丶双洁。)
  • 绝色王妃:王爷高冷去

    绝色王妃:王爷高冷去

    骆晓晓是一个在校学生。可是,她居然离奇穿越了!穿了还不说,还在森林里遇到野兽。到最后发现自己居然和一个冷血王爷有婚约。某女仰天大叫:“它乡的麻麻啊,99我吧!
  • 我能侦察万物

    我能侦察万物

    林枫脑海中意念微微一动...“侦察分析:治疗波...”一道淡绿色光波在众人之间开始了折射...“牧师做得好!”“侦察分析:神圣之锤...”一枚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巨锤围绕着林枫转了起来...“他不是牧师?是个法师?”“侦察分析:狂暴挥砍...”林枫随手拿起一把长剑对着陷入虚弱状态的魔兽开始了疯狂的劈砍...“我觉得...他...他大概...大概是个战士吧...”在我这里,侦察万物就是分析一切!你想到的我都能侦察到!【PS:故事整体节奏轻松,请放心食用】
  • 游空说

    游空说

    万千繁华的世界,无数英雄洒英血。平凡与不凡,仅在于心中一念之间。看我傲视轮回,尽生来破万重云霄。
  • 上桑氏

    上桑氏

    讲述在久远的五圣王朝时期,天凤城涅公主自小身世成迷,十二岁那年,她虽等到了一直在等的人接她回到古凤王朝天凤城,摇身一变成为古皇最喜爱的小公主,赐名上桑凰涅,但她却有着许多不能说的秘密,一场筹划数年的政变使她流落人心如鬼域的江湖,历经种种成为鬼域城城主,寂刹阁大阁领,得知了自己真正的身份与使命,重返四圣之境,手刃仇敌,夺回天凤城,拿回属于自己的骄傲,成长为新一代天圣城涅槃殿上圣主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灭雪传奇系列之如梦之诗

    灭雪传奇系列之如梦之诗

    一首小诗,几十条人命,像梦一样的女子,这个人到底是谁?这一切又是怎么回事?手中的剑,心头的情。谁能理解,又有谁知道?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切自是天定吗?
  • 唐臣(下卷)

    唐臣(下卷)

    这是一段日薄西山的帝国记叙,凄苦飘零的唐王,分崩离析的社稷。乱世,造就了一位平民皇帝——行伍揭竿起,孤身护龙驭。百战平三川,王道服人心。他忠于唐室,却最终称帝,目不识丁,却求贤崇礼。麾下名将云集,身连英才笼聚,他缔造了前蜀霸业。是史上罕见的为北方政权所尊崇的南方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