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爱心,提升自己的情商,改变离群独处的生活习惯,争取参加各种群体活动,如跳舞、打拳、做操等。其次,逐渐培养一种或几种自己感兴趣的爱好并且尽力做到令自己满意,这不但可以增加自信心,也能从中获得快乐。再次,学会倾诉,尽量向亲人和最信任的人倾诉或充分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和苦恼,但习惯独处是这类人的习惯,如果不想告诉他人,也可以诉之于纸笔,把自己的不快写下来,也可以起到心理平衡和自我安慰的作用。最后,可以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歌曲,借此打破沉闷的气氛,让身心得到放松;或者看看喜剧、听听相声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增强自信心。
另外,在众多身心疾病的研究中,除了以上四种性格,心理学家还提到了一种E型性格,这类型人的性格特征是:感情丰富、善于思索、很少攻击性,不喜欢找别人的麻烦,情绪较为消极,自我评价较低,偏于悲观情绪。
此类性格好发神经官能症,生活中点滴小事就可引起这类人的焦虑,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例如心悸、头晕、头痛、失眠等等症状。
这种焦虑症带有一种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故名之为神经质型焦虑症。
这类型的人由于和C型、D型性格的人在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上较为相近,有时会包括进上两种性格之中,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节调节不良情绪,关爱身心健康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心理的变化,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会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进而引起某些疾病。
但是在生活中,谁都无法避免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都会因此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愤怒、妒忌、脾气暴躁等。长期的情绪恶劣,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会妨碍个体正常的心理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考、抉择能力的降低,同时还会导致社会功能的下降,使上学、上班、做家务以及社交能力随之削弱,如果进一步发展,严重的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和控制,很容易酿成自杀或者犯罪的悲剧。但是如果我们适当地给予控制和调节,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就可以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如何调节不良情绪呢?下面我们根据中医的原理来介绍儿种方法:
1.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又叫以情制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是我国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
它来源于《黄帝内经》。在《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正是五种情志的相生相克之理。金代四大名医之首的张从正在其所著的《儒门事亲》也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后世还有不少的医家对情志的调节有时比药物还要重视,也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疗法,不论是逗其笑,惹其怒,引其恐……都会因势利导,宣泄不良的情绪,使其心情舒畅,已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在使用情志制约法时,要注意施予情志刺激的强度,不能超过或压倒致病的因素,否则会难以达到目的。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而且一定要在患者有所预感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治疗,不能突然进行,否则很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怒是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事,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且不说《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而亡的事,就是在生活中也不鲜见。意大利一家周刊对一个居民区里两年内死亡者的死因凋查,结果表明,爱发怒者的死亡率高出能保持情绪愉快的人6倍。可见,发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人发怒时,往往会出现心跳过怏,对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很可能诱发心肌梗塞而猝死。
《黄帝内经》中认为,“悲则气消”,对于因生气愤怒郁积于心的人,应该促使其产生悲哀的情绪,以达到康复身心的目的。悲哀对于消散内郁的结气和抑制兴奋的情绪有较好作用,最适于病人自觉以痛苦为快的病症。
张从正给一个妇人治病,他问病人:“心欲常痛哭为快否?”妇日:“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谓。”张又日:“少阳相火,凌的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为快也。”他认为该病人肝肺气郁,因而应该以悲制其怒,遂鼓励病人尽量痛哭,方能使病得以尽快康复。在这里张从正所依据的就是“怒伤肝,悲胜怒”的原理。
另外,经常听一些节律低沉、凄切悲凉的曲子也是发散怒气,平和身心的不错办法。像蔡文姬的古曲《胡笳十八拍》、贺绿光的《天涯歌女》、黎锦光的《葬花》等,喜欢流行歌曲的可以选择“忧郁王子”姜育恒的歌等等,都可以使人在悲哀的音乐声中消除怒气,调节情绪。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喜悦本来对人有益,它能使人气血调和,精神振奋。但是如果是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也是一种强刺激,会对身体不利。因为一旦大脑受到狂喜的刺激,交感神经会随之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以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对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人,有时会是致命的伤害。严重者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乃至精神失常。
以恐胜之,又叫惊恐疗法,对于因喜而病者颇见疗效。
有一个秀才新中了状元,欢喜地带着僮仆返家,途中却突然病倒,家仆给他请来一位医生诊视。医生看过后说:“你的病是治不好了,不出七天你就会死,如果快点赶路吧,也许你还来得及赶到家里准备后事。”新状元闻听此言如雷轰顶,当时就吓得说不出话了。等到他们日夜兼程赶回家中,已是七天之后,新状元仍安然无恙,不由暗骂那个庸医。其仆人进来说:“那位医生有一封信,要我到家后交给您。”只见信中讲到:“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
以上的例子,说明喜伤心者,可以恐解之。可是为何恐能解喜病呢?
《吴医汇讲》解释说:“凡人之气,以平为期,不及者病,过者亦病……盖喜为心志,恐为肾志,水能制火,既济之道也。”中医讲究五行的相生相克,心属火,而肾属水,水又能克火。既然喜为心志,恐为肾志,那么以恐解喜就不难理解了。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思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活动,但是倘若思虑太过,甚至空怀妄想,谋虑怫逆,皆可导致气结不行,积聚于中。因为“思伤脾”,《素问·举痛论》中也说“思则气结”,因而过思会导致脾的生理功能失常,使气结中焦,水土不化,发生饮食不香,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不适。又由于脾为后天之本,脾伤则气血生化乏源,还可能会出现心神失养等诸多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
依据五种情志的相生相克之理,脾属土,肝属木,而木能克土,既然思为脾志,怒为肝志,因此可用肝之志——“怒”来治疗各种由脾之志——“思”引起的疾患,即以怒胜之。利用发怒时肝气升发的作用,来解除体内气机之郁滞,以治疗因长期思虑不解、气结成疾或情绪异常低沉的病症。
战国时期,齐闵王有病,多方医治未见成效,就派人到宋国请当时的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望闻切问,仔细为齐闵王诊视之后,知道乃是闵王忧思过甚所致,只有用激怒的办法方能治愈,但这又关乎自己的性命。
于是他告诉太子说:“齐闵王的病是可以治的,但是如果治好了他,他必然要杀死我文挚。”
太子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文挚说:“如果不激怒齐闵王,这病是治不好的。而一旦激怒了齐闵王,我就死定了。”
太子苦苦哀求,甚至给文挚下跪,并且一再保证说:“如果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亲拼死也要父王不杀你,父王是相信我和母亲的,请先生不必顾虑。”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再加上太子的一片孝心和真诚也让文挚颇为感动,于是文挚答应下来,他和太子约好看病时间,但是到了诊病时间却不见人影。如此连续失约3次,齐闵王果然被激怒了。
最后经过漫长的等待,文挚终于来了,但他并不急于为闵王治病,反而鞋也不脱就上了床,并一脚踩在齐闵王的衣服上,气得齐闵王不答理他,文挚更用粗话刺激齐闵王。
齐闵王按捺不住,愤怒刹那间爆发了,他翻身站起来大骂文挚,病果然好了。但是,齐闵王怒气不息,准备把文挚放在烹杀罪人的鼎中活活煮死。
太子和王后急忙上前争请宽赦,言明这只是为齐闵王诊疗的方法而已。但是齐闵王不听,最终还是把文挚投入鼎中活生生煮死了。
这便是文挚以身殉医,用怒治思的故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亦可借鉴此事,在忧思难解、不能自拔,如失恋、单相思等时,不妨想点对方引你愤怒的行为和事情,也许可以早日摆脱痛苦呢。
忧伤肺者。以喜胜之。忧是人们对某些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产生的一种担心、忧郁、愁闷的情志反应。它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会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等疾病。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她一心担忧“金玉良缘”,伤及肺部才终日咳嗽,尤其是一听到宝玉要娶宝钗时,更加重了病情,咳出血来,最终落得“质本洁来还洁去”,香销玉殒。
以喜疗忧,又称笑疗,对于由于神伤而表现得抑郁、低沉的种种病症,皆可使用。这是因为肺属金,心属火,火能克金,而忧为肺志,喜为心志,所以用喜疗忧堪称对症。
在清代有位巡按大人,终日抑郁寡欢,愁眉苦脸,还伴有咳嗽的症状,家人担心,特请名医诊治,当名医问完其病由后,按脉许久,竞诊断为“月经不调”。那位巡按大人听罢,嗤之以鼻,大笑不止,连声说道:“我乃是堂堂男子,怎么可能会‘月经不调’,真是荒唐到了极点。什么名医,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从此,每回忆及此事,他就忍不住大笑一番,乐而不止。只是从此他抑郁咳嗽的毛病也就不药而愈了。
另外,欢乐的乐曲和歌声也可以作为解忧的一个疗法,悲忧过度的人,不妨多听一些比较欢快的音乐和歌曲。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恐惧或突然遭遇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肾主藏精,为生气之原,因此,无论任何原因的恐惧,都可能导致肾的病变。特别是过于恐怖,肾气就会不固,出现气陷于下,二便失禁,精遗骨萎肢冷等症。
在五行之中,肾属水,脾属土,土能够克水,那么既然恐为肾志,思为脾志,所以可用脾之志思,来治疗肾之志恐所导致的疾病。所谓以思胜恐,就是凶为“思则气结”,可以通过深思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某些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
据说古代一个名叫沈军鱼的病人,他常常感到死期将临,因此整日陷入害怕之中,后来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卢不远为其诊治。卢不远与沈军鱼谈了一次,纾解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但是第二天,沈军鱼又来了,说是占卜到自己七天内就会死去。卢不远便留他住在自己家里,沈军鱼觉得医生在身旁,便安心了许多。七日之后,沈军鱼安然无恙。后来卢不远又介绍他去找和尚练习坐禅,经过一百余日的闭目沉思之后,病人的恐死心理终于消除。
卢不远通过谈话以及让病人静坐深思,来认识分析恐死的症结,终于以“思”而治愈了他的“恐”病。这足以说明由恐惧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2.移情易性法
移情易性法又称情感转移法,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苦痛。
譬如有些人患某种疾病后,往往就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坏,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恐惧,这对于身体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想焦点从自身的病痛转移于他处,也可以改变病人的周围环境,使患者与不良刺激因素隔离开来,这就是“移隋易性”的意疗方法。
正如清代医学家华岫云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续名医类案》中也说:“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