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灵活运用。一般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是运动移情法。体育运动是转变情绪的良好方法。美国心肺及血液学会的穆克博士说过,运动能加强人的自尊与独立感,消除沮丧的情绪。而英国的一位科研工作者卡拉谢尔萨也发现,一个人经过长时间地跑步锻炼后,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倍增,这种激素能排除消极、颓废情绪和悲观心理,从而使人欢畅、乐观、精力充沛。
我国金代的医学家李东垣也曾在《脾胃论》里说:“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这说明利用旅游,可驱除烦恼,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因此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最好到郊外旷野锻炼或消遣,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凋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试想一个人若是陶醉在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里,又怎会再满腹惆怅呢?必然是舒畅情怀,忘却忧烦。
因此,当自己的情绪苦闷忧郁,或焦躁烦恼,甚或与人争吵时,最好的办法是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去参加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打乒乓球、打太极拳、练气功、散步等。这样使自己全部身心沉浸于运动中去,享受运动的乐趣,很怏就会淡忘痛苦的事情,有效地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是文艺移情法。《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我国清代的外治之宗吴师机在其《哩瀹(yue)骈文》也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因此如果觉得烦闷不安、情绪不佳,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乐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奋,也可令紧张和苦闷的情绪随之而消。
一个人如果平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用这些方法排解愁绪,寄托情怀、舒畅气机、怡养心神,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升华超脱法。所谓升华超脱,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从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从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并迅速地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动,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当中以转移内心的痛苦。西汉时完成《史记》的司马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因替李陵辩解,获罪下狱,惨受官刑。司马迁为转移其不幸遭遇所带来的苦痛心境,以自己那坚韧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调整和缓解心理矛盾,把心身创伤等不良刺激变为奋发努力。
所以一个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情,逃避不是办法,只要不气馁,振作精神,面向生活,面对现实。路就在脚下,前途同样是宽广的,应该挺起胸膛去迎接生活。对于社会上的闲言冷语不必理睬。此时最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冷静地思考一下,或外出做社会调查、旅游。投身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当中,亦是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
3.暗示疗法
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那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起的作用。这说明暗示作用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且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
我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运用暗示疗法的范例,如《素问·调经论》里说:“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日: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也就是在指导医生,在给病人针灸的时候,要先在病人应针刺的地方不停地进行按摩,并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告诉他说:“我将把针扎得很深。”这样,病人必然会集中注意力,使精气深伏于内,邪气散乱而外泄,从而提高针刺的疗效。其实这里不过也是运用了语言暗示的方法。
暗示的方法很多,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法,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来进行。暗示不是说服,它是通过言语使病者不经逻辑的思维和判断,直觉地接受医生灌输给自己的观念,而并非是以道理来使病人判断接受。暗示的作用在于情绪方面,而说服的作用则在于理智方面。
虽然病人的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作用。
但是由于暗示既与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及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密切有关,又与年龄有关。所以病人的受暗示性是各不相同的,在施治前,暗示者对病人的年龄、喜好、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要取得病人充分的信任与合作。
对于每一次施治过程都应全力以赴,以期获得成功,因为一旦失败,就会动摇病人的信心,影响病人对施治者的信任,这样如果再做第二次治疗,就会困难得多,成功的希望也就少得多。
4.说理开导法
在《黄帝内经》有这么几句话:“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便是说理开导法的起源。
分开来解释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害怕死亡,想要活着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病人讳疾忌医或者对疾病恐惧就要对其进行劝解,即“告之以其败”,要向患者指出其所患疾病的性质、原因、危害,病情的轻重深浅,让病人对疾病有一个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使病人对疾病具有认真对待的态度,既不轻视忽略,也不畏惧恐慌。“语之以其善”则是宽慰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诉他们只要与医务人员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是完全可以恢复健康的。而“导之以其所便”则是向患者讲明如何调养和治疗的具体措施。“开之以其所苦”是指要帮助患者解除紧张、恐惧、消极的心理状态。
以上四点即是讲如何使用说理开导法的。
其实所谓的“说理开导”,就是指正确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对患者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促进健康的恢复。
一般情况下,心理开导最常用的方法有:解释、鼓励、安慰、保证。解释是说理开导法的基础,它是要讲明事情的前因后果,解除其思想顾虑,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而鼓励和安慰则是在心理受到挫伤、情绪低落之时采用的增强信心的方法。保证则是在出现疑心,忧愁不解之时做出的许诺,以消除他们的紧张与焦虑。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甚至遭遇不幸,面对生命里的波折,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亲人倾诉苦衷,或向亲朋好友写书信诉说苦闷,以便从亲人、朋友的开导、劝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正如俗话所说:“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
5.节制法
《吕氏春秋》中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句话说的就是节制法,一个人要想修养身心,就应该节制、调和自己的情感,防止七情过激。在《医学心悟》中也归纳出了“保生四要”,而其中一要即为“戒嗔怒”,也是指导人们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节制,修身养性方为养生上策。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之所以寿至百年,与他注重调适情感,要求节制也是分不开的。他提出了养生的十二个“少”,分别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
这里主要讲的也是节制七情。
现代研究也表明,只有善于避免愤怒、忧郁、悲伤等消极情绪,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乐观状态,才会对人体的生理起着十分良好的作用。好的情绪不仅能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一致,还可以避免失眠、焦虑、头痛、神经衰弱等轻度的心理疾病,即使是像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也会因之而减少发病机会。
制怒
愤怒是一种很常见的消极情绪,它不仅会破坏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极大。不只会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因愤怒而导致的疾病可谓是多种多样。林则徐之所以把“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想来不仅有对他人的善意,也是自己的一种养生之法吧。
要制怒,首先应该知道愤怒的前兆,在它爆发之前及时地想办法制止。
人一般在濒临愤怒的时候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的人也会坐立不安,心情比较烦躁,还有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提高音量。
躲避刺激是控制愤怒的一个方法,知道什么事情、什么人、什么样的话容易引发自己的愤怒,那就躲开他,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