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刘劦思
论战对手有智者、辩者、贫者、贱者、勇者、愚者,这就需要以博、辩、要、势、高、利、谦、敢、锐等不同的辩词,从容应对。
——鬼谷子
以静制动巧应对
一个爱发怒的人,常常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而保持平和之人,则能因冷静与和气,立于不败之地。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气,暖则喜,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必厚,其泽亦长。”在与人辩论时,高明的说话者也会保持冷静,不管对方如何发怒,都会以冷静的言辞应对。
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审时,就因为在面对对方的询问时持平和的态度,从而使他赢得了那场官司。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封信拿出来!”那位律师用一种很粗暴的声音说。这封信是质问关于美孚煤油公司的许多事情,然而这些事件那个律师在法律上并无权利去质问。
“洛克菲勒先生,这封信是你接的吗?”法官问。
“我想是的,法官。”
“你回那封信了吗?”
“我想我没有。”
然后他又拿了许多别的信出来,也照样宣读了。
“洛克菲勒先生,你说这些信都是你接的吗?”
“我想是的,法官。”
“你说你没有回复那些信吗?”
“我想我没有,法官。”
“你为何不回复那些信呢?你认识我,不是吗?”那律师问。
“啊,当然!我从前是认识你的!”
洛克菲勒所答复的这句话如此之明显,以致那律师气得差不多要发疯了。全庭寂静得毫无声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里丝毫不移动一下。
正如一位口才高手所言:“一个爱发怒的人,常常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而保持平和之人,则能因冷静与和气,而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在不得不与人辩论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为不值得的小事和没有意义的事情争论;不要为了虚荣心或表现欲而争论。
第二,在争论的过程中切忌出言粗鲁,即使自己有理,也要保持冷静,给别人说话的权利;或者是把自己的观点先搁置下来,等对方冷静下来后再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如果争论的结果不太乐观,沉默也是一种方法。一个经常只顾自己说话的人,即使有良好的口才也会使人反感,而这样的结局往往是满足了自己的演说欲,但对旁人而言,却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机智善变 借题发挥
不管在什么场合,个人的应变能力十分重要,只有巧言相对,借题发挥,避开锋芒,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在辩论场上,面对对方突然提出来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去回答。要知道,任何问题都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社交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采取回避的方式显然行不通。但如果你绕开这个问题而谈起其他相关的问题,即“借题发挥”,就可以很轻易地应付这场面。
美国前总统里根到中国访问时,在复旦大学和学生们举行了一次见面会。会中,有一个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期望有一天会成为总统?”
里根愣了一下,很显然,他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但他很快地转过弯来,镇定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一个球迷。可是我大学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大约有四分之一面临失业,所以我只想先要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到好莱坞当演员,这是50年以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成为总统,我认为早先所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的回答很机智,他巧妙地避开了问题的实质,但又围绕着问题展开,较好的应付了学生提出的话题。
在辩论中,对于一些确实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由此而展开联想,做一些模糊的回答。当然,对待那些强人所难,荒唐的问题,完全可以不必去找正确的答案。不过,不管在什么场合,个人的应变能力十分重要,只有巧言相对,借题发挥,避开锋芒,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利用对方的话反击对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口才高手常用的方法。抓住对方的话题巧妙反击,就能使对手无懈可击,无话可说。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口才高手经常在辩论中巧妙地将对手提出的有威胁性的话题转换为对己方有利的反击武器,从而抓住对方的话题巧妙地予以反击,并最终战胜对方。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常常克扣教学经费。这钱不能花,那钱没有预算,再一笔钱又可以不花。老是这样刁难师生,弄得大家意见很大。
这天,校长又决定把经费削减一半,他把各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召集起来。一说出削减方案,马上遭到教授们的反对。
大家说:“研究经费本来就少得可怜,好多科研项目不能上马。正进行的一些研究工作也日子难熬,不能往纵深发展。再说,许多研究成果、论著因没钱不能印刷,再削减经费怎么得了?不行,不行!”
校长根本不认真倾听教授们的意见,他强辞夺理,说:“对于经费问题,你们没有发言权。学校是有人掏钱办的,只有有钱人才可以发言,在这问题上我们应充分重视有钱人的意见。”
校长话音刚落,鲁迅霍地起身,从长衫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上,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接着,他力陈经费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道理。论据充分,思路严密,无懈可击,驳得校长哑口无言,只得收回主张。教授们胜利了。
鲁迅先生在这里巧妙在将校长所说的“钱”(即财富,广义的钱)偷换成一分二分的零花钱的狭义的“钱”。从而以两个银币的“钱”为引子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使校长无话可说。
上面这个故事中所说的是辩说过程中概念的转换,而作家谌容所采取的方法则属于辩说过程中命题的转换。
著名女作家谌容访问美国时,一次有记者突然问她:“听说您至今还不是****党员,请问您同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这种突然的提问,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不容易回答得体的。
但是,这位女作家却幽默地答道:“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
善于争论的人往往能巧妙地避开对方的锐气,而抓住对方话题中露出的破绽予以反击,让对方输得无言以对,心服口服。
润物细无声,沉默也是一种反抗
言语是铁,沉默是金。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会从别人滔滔不绝的说话中,吸收到很多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一位哲人曾说:“喋喋不休的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会赶快逃离他。言多必失,言多必败。”的确,言语是铁,沉默是金。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会从别人滔滔不绝的说话中,吸收到很多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在辩论中,如果恰倒好处地运用沉默术,则能给对手巨大的精神压力。
1945年7月,英、美,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会谈。
会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说:“美国研制出一种威力非常大的炸弹。”暗示美国已拥有原子弹,对斯大林进行心理战。
在杜鲁门讲话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两眼紧紧地盯着斯大林的面孔,观察他的反应。斯大林象聋子一样没有听见,未显露出丝毫的表情,以至于许多人回忆说:“斯大林好像有点耳聋,没听清楚。”
其实,斯大林不仅听清了这句话,而且听出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会后,斯大林对莫洛托夫说:“我们应该加快工作进度。”
斯大林为什么装聋?因为,这时候,任何方式的语言表达,都不如沉默应付的效果。
果然,两年之后,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才是对杜鲁门的有力回答。
沉默又称默语。适时必要的沉默,不应被认为是语塞,是信息沟通出现障碍,而应是“意到笔不到”的艺术手段。运用得当,在一些会话场合中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鲁迅先生曾说过:“沉默是最好的反抗。”面对挑衅和恶语,有时候需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有时候则需沉默。这种无言的回敬常能使对方自知理屈,自觉无趣,从而获得比强词辩解更佳的效果。
绵里藏针,巧妙回应对方
一个高明的论辩者应处变不惊,从容镇定,回击对方时,态度可以比较缓和,但表达的内容却含有强硬的成分,这种棉里藏针的回击,往往可以以柔克刚,挫败对方卑劣的攻击,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对人说话,有许多方式。辩论也一样,论辩是唇枪舌剑的交锋,被对方恶语攻击,受到伤害,遭到人格侮辱是寻常事。对此,一个高明的论辩者应处变不惊,从容镇定,回击时,语气和态度可以比较缓和,而其中表达的内容却含有强硬的成分。这种棉里藏针的回击,往往可以以柔克刚,挫败对方卑劣的攻击,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夏天的一个夜晚,有位天文学家仰面朝天慢慢地向广场走来,专心一意地观察天上的星辰。在他的前面有个又大又深的土坑,天文学家没有发现它,一脚踩空,掉了下去……
周围的人见了哈哈大笑,有人挖苦地说:“瞧,癞蛤蟆掉进深坑里,四脚朝天。”有人嘲讽道:“书呆子,你自称能认识天上的东西,却不知道脚下面是什么,你研究学问得益真大啊,跌进坑里就是你的学问给你带来的好处吧!”众人又哄笑起来。
只见这位天文学家从坑里爬上来,拍了拍身上的土,镇定地回答说:“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从高处跌进坑里去的权利和自由,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本来就躺在土坑里从来没有爬出来过一样,又怎么能从上面跌进坑里去呢?”众人哑然。
天文学家笑了笑,又说:“明天,会下雨。”果然,第二天真的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