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天文学家面对众人侮辱人格的挖苦嘲讽,没有气急败坏地与之对骂,而是以学者的睿智从一个哲理的角度,从容不迫地回击了挖苦嘲讽者的无知与无聊。语气与态度虽然平和,但回击的锋芒却异常犀利。
在论辩中,有时可以对对方侮辱人格的话进行改造,仿拟其语言形式,再按其思维逻辑进行类推,借对方之势,进行反击,这种技巧往往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天,有个女佣人到主妇家去做工。主妇对她说:“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叫你阿红,这是我以前那个女佣的名字,我不喜欢改变我的习惯!”
女佣人轻轻地回答说:“尊敬的主人,我也喜欢这个习惯,这么说来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可以叫您牛先生,因为这是我以前的主人的名字。”
主妇用原来佣人的名字称呼新佣人,是对女佣人的人格侮辱,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聪明的女佣人也按照主妇的语言形式和思维逻辑进行了仿拟类推,借势进行反击,以回敬主妇的不礼貌行为,十分巧妙得体,使主妇哭笑不得。
由此可见,巧妙的反驳所达到的效果,有时比直接反驳更有效,更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因势利导,借他人之力助己之威
在某些场合,当局势对我们不利时,不妨借对方的“力”来助自己的“威”,从而加强说话的效果。
借力使力是口才高手常用的方法。在某些场合,当局势对我们不利时,不妨借对方的“力”来助自己的“威”,从而加强说话的效果。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喜欢在公众集会上朗诵自己的诗歌。他也常常收到小纸条,有表示欢迎和支持的,有提出问题的,也有无理攻击和辱骂的。
在一次集会上,他接到这样一张纸条:“马雅可夫斯基,你自以为你是一个无产阶级集体主义诗人,而你的诗却时常写‘我’、‘我’,‘我’,这说明什么?”
马雅可夫斯基当众读出纸条内容,略加思索,反驳道:“哦,你以为尼吉拉二世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吗?他时常说:‘我们’、‘我们’……可不能在任何场合都说:‘我们’,譬如:你向姑娘表白爱情时,难道你会对她说:‘我们爱你’吗?如果这样,那边只好反问:‘你们有几个呀?’重要的是,你们要永远记住:‘我’——这是苏联公民。还有,为什么当我讲到自己或以自己的名义讲话时,也就是代表着你们呢?因为我首先认为,我已经把我的笔,献给了今天的时代,今天的现实和它的勤务员——苏联政府和我们的党!”
马雅可夫斯基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这里,马雅可夫斯基抓住对方问话中的“我”,未作正面解释,而是转移话题,以反问尼古拉二世的“我们”来作答,巧妙地回击了对方。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身
在和对方讲话的过程中,用对方讲的道理、办法,照样画葫芦反还给对方,使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且还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
“以其人道,还治其人身”是口才高手经常用的一个策略。即在和对方讲话的过程中,用对方讲的道理、办法,照样画葫芦反还给对方,使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且还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另外,“以其人道,还治其人身”还是对付诡辩的秘密武器之一。
田骈是齐国的辩土,他经常标榜自己不喜欢做官,并以此自命清高。其实,他有大批仆从,那势头与做大官的并无两样。
一天,他正与门客在花园里对弈,忽然一个齐国人求见。
这个齐国人先对田骈赞扬一番,表示对他不肯入朝的骨气极为钦佩。又表白自己愿意来为这样一个清廉的人做个小仆。
田骈被齐人的奉承说得心花怒放,问道:“你是从哪里听说我不做官的主张的?”
“听我隔壁的女人说的。”
“她也知道我?”
“不但知道,而且还说您是她的楷模呢!”
“她是什么人?”田骈更感兴趣地发问。
“她是个洁身自好的人,早就发誓永远不嫁人。可是今年30岁,却生过7个儿子,她虽然没出嫁,可比出嫁的人还会生儿子。如今先生您也常说最讨厌做官,可是府上食禄千钟,徒役数百。这气派、势力比那做官的官气还要大呢。”
田骈羞得满面通红,拂袖而去。
在这里,齐人用田骈的观点,来说明自己的看法,使他无话可说,从而达到了反驳的目的。
学会造势 以势夺人
辩论时,要造就宏大的气势,要从时间上、精神上、道义上战胜对方,才能使对方不战自败。
势,即气势,即精神气,能使人不怒而威,能给对方精神上的压力。两军对阵时,看到对方军旗猎猎,阵容整齐,号角齐鸣,就会觉得对方的气势直逼自己。而辩论时,如果对方来得气势凶猛,口若悬河,也会在心理上占据上风。
辩论时,要造就宏大的气势,至少有三点可以有效地压制对方。一是快,不容对方说话,先开口说一通措词严厉的话,从精神上压制对方;二是厉,镇定自若,毫无畏惧,句句铿锵,字字有声,在气氛上挫了对方锐气;三是理,不但辞严,而且义正,既以势压人,又以理服人。这种说服技巧总的原则是争取主动,占据优势,力争扰乱对方。采用这种方法要作充分的准备,而对方常对你的准备情况全然不知,可在对方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首先向对方发动进攻,如果时机把握得好,则完全可以击溃对方阵脚。
不过,先发制人的说服术在申诉自己理由的同时,要预测对方可能提出的辩解,使之失去作用,从而使对方无言以对,俯首认输。由于抢在对方的攻势未动之前,从而使对方措手不及,使其心理失衡,自乱阵脚,其攻击力是非常强大的。
总之,运用这种说服技巧要做到义正辞严,在势、理上都要压制对方,方可服人。而且见机要快,反应迅速,要赶在对方前面,抢先出手。
可见,学会了造势,有了趋势的帮助,我们才能更好把自己的口才发挥到极致。
举例证明,加大反驳的力度
事实胜于雄辩,用铁的事实说话,无需多言,对方也会知难而退。
与人说话时,为了驳倒对方,我们可以举一些事例来加强自己说话的力度,从而使对方信服。当然,所举之例必须是事实,如果是选用有影响力的人的事例,如政治家、文艺家等的事例则更能增强说服力度。
季先生平常很少出门,平时离家最远的地方也没超出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范围。有一天,季先生却写出了一本《旅行指南》。了解季先生的同行大为奇怪。
有一天,一位同行准备取笑他,说:“你哪里都没有去过,怎么写了这本书呢?这不是骗人吗?”
季先生却一语惊人地回答他:“从没去过巴黎的散文名家高田保,他的‘巴黎指南’不是人人爱读吗?”
这种先例可循的答辩,最能使人知趣而退。
从争论中获胜,全部理性化的滔滔不绝,对方即使口服,却难心服;从例证入手,最能动其情,从而对你的说法或意见,欣然同意。
下面这个故事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日本名作家吉屋信子,在豆寇年华时,完成了不少篇恋爱小说,其内容华丽曲折,绚烂而细腻,风靡一时。
有位评论家却不客气地批评说:“这位作家自己尚是待字闺中,怎能如此大胆写出床上的夫妻生活?”
吉屋信子立刻反驳:“依照阁下的尊意,那些描写帝王,叙述囚犯们生活的作家们,那他一定是做过皇帝,当过囚犯了!”
这位评论家哑口无言,无条件投降。
在事实面前,即使你有再好的口才,也无济于事。同样的道理,当你列举事实去反驳对方时,对方也将必败无疑。因为一切语言都无法抵挡事实带来的强大的冲击力。
能说会道最讨人喜欢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自相矛盾”这种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找出对手的“矛”与“盾”,然后在时机成熟时,抓住对方的把柄,针对其要害给予打击。
在辩论中,一些说话高手总是善用各种方法,去说服对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便是他们惯用的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出对手的“矛盾”,然后在时机成熟时,抓住对方的把柄,针对其要害给予打击。下面这两则故事,就证明了自相矛盾之术在辩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其一,巧语求生。
波斯帝国有一位年轻的太子,在与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军队交战中被俘。
军士们把他押送到倭马亚王面前,国王下令推出去杀掉。
太子表现出一副可怜相说:“慈悲的国王啊!我渴极了,您让我喝点水再走吧,那我就死无憾了。”
国王点点头,命随从给太子递了一碗水。
太子接过来不喝,却左顾右盼起来。
“你怎么不喝,看什么!”一名军士喝道。
太子扑通跪在地上,说:“我担心,不到这碗水喝完你们就会举刀杀我啊!”
国王哈哈一笑说:“笑话!我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你尽管喝好了。我向全能的真主起誓,在你喝完这碗水之前,肯定不会杀你的。”
太子一听,迅速把水泼在地上,然后对吃惊得张口结舌的国王说:“陛下,我没喝这碗水。这水已滋润了您的土地,我肯定是无法喝到它了,请您履行您的誓言吧。”
国王说不出话来,只好放了太子。
其二,以死求生。
武帝得到了不死药,东方朔正在武帝左右。
东方朔上前拿起那药,装作好奇的样子问武帝:“这东西可以吃吗?”
武帝随口说:“当然可以啦!”
东方朔就把它塞进口里,迅速地吞下肚去了。
武帝气得脸色发青,大发雷霆:“来人啊,给我把他带下去斩首!”
“慢,我有话要说!”东方朔忙说,“我明明刚才吃了‘不死药’。现在却马上要去死,可见那是死药了。刚才那人拿死药当不死药来奉献陛下,明明是在骗您,犯了‘欺君之罪’!我是先问了陛下可不可吃,陛下说‘可以’我才吃的,未经陛下的允许我哪敢吃啊!可见是不该死的。今天处死我,只会让天下晓得,陛下常被人骗。而且,以后人们对您的话又怎么敢认真呢?”
汉武帝听后,下令免了东方朔的死罪。同时,汉武帝陷入沉思之中……
自相矛盾的人之所以会犯下这样的错误,是因为这些人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在辩论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了他们的破绽,就会使他们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从而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