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口说“不”,实施拒绝前,我们要头脑清醒,认清当前的形势,再以最快的速度掌控形势,把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中。
先探听实情,再寻机说“不”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一直为姐姐选夫君的事儿发愁,而姐姐在这个时候正好看上了宋弘。宋弘学识渊博、长相俊美,光武帝也觉得是个不错的选择,决定先替姐姐试探一下对方的心意,于是传召宋弘觐见。
光武帝见到宋弘,并没有直接说明召见他的原因,而是闲聊别的事情,借机试探宋弘。光武帝问宋弘:“俗话说,地位高了换朋友,财富多了换妻子,这不是人之常情吗?”
在觐见之前,宋弘早已听说公主仰慕自己的事情,听到光武帝这么问,他更能确定皇上这次召见他的真实意图。“君无戏言”,光武帝一旦说出把公主许配给他的话,他就很难拒绝,抗旨是要被砍头的。所以,他必须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找出合适的理由堵住皇帝的口。接着,他稍稍思考后答道:“微臣也常听人说起一句话,在你贫穷低贱的时候结交的朋友不能忘记,与你共患难的发妻不能抛弃,这不也是人之常情吗?”
光武帝听完宋弘的话,为他正直的品格所折服,公主听了宋弘的回答后,也明白了他的心意,只能放弃。
先发制人地去拒绝对方,不但可以用在对方还未说出请求,而你已先获悉的情况下,就算是对方不由分说、毫不顾忌地抢先说完了他的请求,你也可以说一些“这个听起来确实很难办呢”“我听了都为你发愁”“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等话语,让对方认为你对此也无能为力,这样他也会认为自己的请求在你这里肯定无法办到,便不得不自行告退。
先发制人,有时候根本不需要自己开口,也一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拒绝效果。譬如说,一位女士已经有对象了,为避免再有爱慕自己的异性向她表白,所以把订婚戒指戴上,别人看到了,自然就会消除这个念头;有的人工作一直特别忙碌,难得有几天休假的时间,不想被人干扰到久违的清静,于是在休假期间干脆把手机关掉,别人有事再来打扰的时候,打不通电话,自然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对于拒绝他人的恶意纠缠,先发制人更有效果,也更直接。比如说,当有人向你借钱的时候,你心里很清楚此人是借钱不还的人,又不方便直接回绝,那就可以在他还没有开口前,就把他的嘴堵上。他一进门你就说:“你来得太巧了,我刚还想着要给你打电话,求你点事儿呢,我最近手头儿有点紧张,想向你借点钱……”对方一听这话,当然会想法儿赶紧逃走。
找到了立足点,再顺藤摸瓜去拒绝
当你在拒绝别人的时候,找到立足点也是特别重要的。有了立足点,我们就有了思路的延伸和发挥的余地,并且可以证实自己的合理和对方的不合理,一路顺藤摸瓜,打中对方的弱点,以实现拒绝的目的。
劳伦斯·科尔伯格作为美国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长期致力于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工作,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培育孩子的道德判断力,他运用了这样的一个方法:在道德故事中安排一个进退两难的场景,并通过制造道德冲突,激励儿童发现正确的立足点,接着再顺藤摸瓜,做出积极正确的抉择。这种方法的使用,的确大大提高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其中,就有一个这样的经典案例。
一个妇女患上了绝症,医生告诉她这个城市有个药剂师,他研究出的新药能够治愈她。但是,这种药售价很高,要2000元。她的丈夫为了救她,到处借债,最后也只借到一半的钱,但还是不够买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丈夫只好去恳求药剂师,并希望他可以大发善心,救一救生命垂危的妻子,把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先让他欠着,日后他一定会奉还。但是药剂师冷漠无情,并声称自己不是慈善家,制药就是为了赚钱的。她丈夫被迫无奈,在一天晚上不得不撬开了药剂师的仓库,偷走了那种可以救命的药。
在这个故事中,丈夫就陷入了道德的两难境地:他偷药是犯法的,他对妻子见死不救是不道德的,无论他怎么选都很难两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处于这种“两难境地”,人们立场不同,给出的判断自然也就不同。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判断,除了依据法律、基本的道德规范、伦理纲常外,还需要运用我们的人生智慧,或者凭着良心的感知。不过,即使处在两难的境地,也不是没有出路的,特别是在拒绝觉得不妥、不拒绝又不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凭着智慧、理性分析,然后就容易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找到立足点,然后顺藤摸瓜,一步步走来,达到拒绝的目的。要想利用这种方式完成拒绝,要抓住关键点。
“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丈夫先救谁”,这是大家很熟悉的用来考验男人的经典提问。尽管这只是一个问题,然而它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道德伦理冲突的问答分析题。在如此情形下,男人的确是无法做好选择的。
渔民刘大哥,有一年出去捕鱼,他的妻子和母亲不慎都掉进水里,那水有6米深,妻子和母亲不会游泳,如果耽误了营救,将非常危险。当时的他根本没机会多想,只是本能地先救了离自己近的妻子,然后赶忙去救母亲,庆幸二人都成功获救,母亲虽然受惊昏迷,但医治后安然脱险。事情发生后,刘大哥的父亲对儿子先救媳妇后救妈的行为非常不满。
按照常理,刘大哥的父亲生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次刘大哥的母亲和妻子都能安然无事确实是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如果稍有差池,他的母亲是生是死就很难说。
现实中的刘大哥,本能地先救了妻子,母亲理解他,但是父亲不能。在这种情形下,其实他可以设置一个类似的情景,让父亲选择,一旦父亲感同身受了,自会理解他,从而得到父亲的认同,向这种两难境地坚决地说“不”。
因此,当我们因拒绝问题陷入两难境地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从中找到突破口,促使对方思考,从而理解我们。
小张经过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公司,研发新技术,因为他能准确定位市场,做出正确决策,进行科学管理,再加上科技力量非常雄厚,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于是很多有志青年想加入他的公司,一展抱负。
有一天,小张以前的老领导给他电话,想推荐一位职员到他公司上班,问他能否接受。碍于情面,他就答应让那个被推荐人前来面试。可是面试结果并不理想,那个人工作能力一般,而且专业不对口:如果勉强要了他,让他进公司,等同于多养了个吃闲饭的,更何况这将扰乱公司管理,破坏公司的用人制度,有碍于公司以后的长远发展;但如果不接受,会伤害与老领导的感情,毕竟以前此人曾给过自己很大的帮助,这个面子怎能不给。于是,小张陷入两难境地。
针对小张面临的困境,有朋友帮忙分析,说从长远着想,小张应该拒绝他的老领导,但老领导对他有恩,他多少要顾及领导的情面,免得伤了领导作为前辈的自尊心,影响了双方的感情,所以要巧妙应对。如果小张及时坦诚地向老领导讲清楚公司的发展情况,并说出求职者与公司不合适的地方,有理有据,一旦老领导了解了他的难处,自然也会谅解他的拒绝。经朋友指点迷津,小张恍然大悟,找到了解决事情的办法。
两天过后,小张把老领导和求职者一并请到公司,然后带他们开始参观公司。在参观的过程中,小张为他们一一详细讲解了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在与老领导的交谈中,小张一再感谢老领导当年的帮助,说当时在老领导的教导下,他加强公司各方面的管理,修改完善用人制度,效果非常好,公司有了科学合理的管理,迅速发展壮大,希望老领导能继续给予指导和帮助。小张在表达了自己对老领导的感激之情后,对老领导坦言说那个求职者的专业和公司需求不对口,公司不能录用他,否则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但是自己会帮他留意更好的工作机会。
老领导看到自己培养的年轻人事业有成,自己多少也会有种成就感;小张对他感激万分,不忘他当年的知遇之恩,又能从中感到欣慰。另外,小张许诺帮老领导介绍的人再找其他适合他的机会,这样老领导也会感受到小张的诚意。小张考虑得面面俱到,老领导岂能不接受他的建议?
在整个过程中,小张对老领导在公司制度完善和业绩提高上给予的帮助表示万分感谢,同时为自己找到了立足点,然后“顺藤摸瓜”,转守为攻,把领导带入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两难境地”:我们公司的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是在您当初的指导下修改完善的,现在您要违反自己定的规则,不按制度办事,凭人情塞人进公司,如果您是我,会怎么办?说到这里,领导自然明白小张的意思。为了不让领导失望,小张话锋一转,又说明自己会帮那位求职者另寻合适的工作机会,这样就顾及到了老领导的情面,让他也摆脱了不知如何回答的“两难境地”,拒绝成功。
在我们面临“两难境地”,觉得左右为难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此时此刻的我们可能并没有陷入绝境,并非无路可走。
曾经有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培养了一个特别好的习惯,经常把领导交给的所有工作按大小、轻重、缓急排好顺序。假如领导突然交代新的工作,如果自己工作表已经排满了,没有时间完成这个临时的任务,然而,领导的安排又不便拒绝。此时此刻,他就会通过这个事先排好的“工作表”,使得自己从这种“两难境地”走出来,巧妙和领导换一下位置:把自己做好的工作次序表递给领导看看,请他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拒绝无须多说,看起来简单,实则内涵丰富,优势颇多。第一,把工作计划表递给领导看看,这就意味着把最终决定权交给了领导,这正是对领导尊重的表现;第二,原有的工作早已经按次序安排好了,假如领导坚持先让他做好新的任务,以至于之前的工作无法按时完成,责不在己;第三,假如领导看了合理的工作表,发现自己的决定不妥,自然会另找他人来完成这个任务,绝不会给领导留下一种逃避责任的坏印象。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但要对别人有一个包容的态度,对待自己也一定要宽容,凡事不要过于苛责自己,不一定非要做到尽善尽美,让所有人都满意。既然世事难两全,那就不如快刀斩乱麻,听从自己的意愿,及早放弃那些做不到和不想做的事情。
开门见山说“不”可让对方彻底放弃念想
俗话说“愚笨的思考就等于没有思考”,在思考一会儿之后,再去寻找一些不合适的理由,还不如及早地掌握好时机,坚定地说“不”,拒绝对方的请求,并借机说服对方。这种方法在很多地方都适用。
很多销售人员被顾客拒绝的原因往往有以下几种类似的情况:
①有准确的拒绝原因而拒绝的占了18.7%。
②没有准确的拒绝原因,但硬要拿身边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借口来拒绝的占16.9%。
③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只是一味地坚定地拒绝的占47.2%。
④因为太过忙碌而拒绝的占6.8%。
⑤因其他原因拒绝的占10.4%。
由上面的资料可以知道,一个人要拒绝时,不一定需要什么冠冕堂皇的原因,很多都是直接说“不”的。是真的想不到什么回绝的原因而决绝地回绝呢?还是即便是有原因但嫌麻烦才这样的呢?不知道!不过,在回绝人数上决绝的回绝占的比重比较大。
“不”是否能够成功,不在原因,而是在于时机。从统计的数据来看,一个人在说“不”的时候,时机是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说服的重要因素是不要在意说服的是什么事,只要能在交流前掌握主动,直接说“不”就能成功阻止别人。
由于是决绝的,因此不需要什么“原因”。只要合理利用身旁的人或事,如果你为女士,就可以利用你的先生,来决绝地回绝。“我先生不在,我不知道”的说法是很有代表性的。
张志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总会遇到各种上门来推销保险的销售员。这让他非常反感,因为自己已经给员工买过保险了,他们再来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虽然自己让人在门上贴了“推销者谢绝入内”的布告,还安装了门禁。但是总有些推销员趁着有人没关门的时候跟着进来,让他不胜其烦。
有一天下雨了,公司里又来了一位保险推销员,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险种。这时候,张志看到外面下雨,就说:“今天的天气太糟糕了,因此我的心情也不是很好,所以下次再说吧。”对方只好离开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需要与别人打交道,也不免要遇到别人提出的一些请求之类。这其中有很多是我们需要反对或者很难接受的,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犹豫,果断地加以拒绝,才不会让对方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