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圣人的旗,说自己的话
作为古代的一个智者,老子懂得举什么旗,说什么话。老子举的是什么旗?依我看来,他举的是圣人的旗,《老子》一书中说到“圣人”有二十九处。
《老子》总共才八十一章,几乎不到三章就要说到“圣人”,而且句式都差不多如出一辙。比如,在说到美善、有无的辩证法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
说到“不尚贤,使民不争”时,老子总结道: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
说到天地何以能长且久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在说到五色、五音、五味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在说到曲直、盈新、得惑的辩证法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
在说到善行、善言、善数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
在说到“天下神器不可为”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在解释“不出户能知天下”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
在说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道理时,老子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在说到祸福相倚的道理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
在说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
在说到多易必多难的道理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六十三章)
在解释“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道理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六十四章)
在说到慎终如始则无败时,老子进一步发挥道: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在阐述江海为百谷王的道理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
在解释圣人与民的关系时,老子指出: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第六十六章)
在说到“民不畏威”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第七十二章)
在解释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第七十七章)
在阐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
在说到和大怨必有余怨时,老子说: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第七十九章)
总之,老子要么是用圣人之道来解释自己的观点,要么是用自己的观点来佐证圣人之道。一律都是举圣人之旗,说自己的话。
老子所说的“圣人”是什么人,他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难以猜知。有人说,圣人就是古之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等古圣先王。这看上去与春秋战国时人们所说的圣人相同,也与后世把孔子称作圣人,并入古之圣人道统一样。
老子“三讲”
老子作为周王室守藏史(国家图书馆馆长),饱览历史典籍,通晓时事局势,对历代圣王所为与现实政治有着自己的切身体悟。因此,《老子》一书虽然是一些片断、点滴的论述,却蕴含了现实人生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可以概括为三大内涵,我称之为“老子的三讲”,即讲政治、讲修养、讲自然。
讲政治。老子讲政治如前所述,是举圣人的旗,讲政治玄机。因此,前人称《老子》一书是“南面之术”“南面”就是南面而王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子是教人如何做一个好的统治者。
讲修养。老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仅仅是要懂得政治的大道理,还要懂得修养自身。修,就是使完美,恢复完美。养,就是抚育、培植、培育、滋补。于政治而言,修养就是使自我完美,进而使天下完美;于人生而言,修养就是使人格完美,进而使人人完美。老子进而提出,修养的内涵就是道德二字,故他在书中上篇言“德”,下篇言“道”,合起来,就成为今天的《道德经》。
讲自然。老子认为,自然道的最高表现形象,也就是一种境界。政治的境界是自然无为,人生的境界也是自然无为。无论是讲政治还是讲修养,自然就是纯朴,自然就是自由。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也是政治和人生的至高无上的追求。
三个“老子”
老子是谁,或者说谁是老子?一般人不关心,这似乎是学者们的事。其实不然,现代人开口闭口“老子”,并不是要争夺《老子》的著作权,也不是要冒名顶替老子,而是想标榜“老子天下第一”。现代人的自称“老子”,有狂妄自大之意,有目空一切之义。这一词义的转化,难道与人们对老子的崇拜没有关系吗?
如果有心人去做一个考证,看看是谁第一个自称“老子”,这当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老子是谁,最早是司马迁做的考证。没想到,司马迁一考,竟然证出三个老子。
第一个是骑牛的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骑牛的老子名叫李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就是说,孔子所见到的老子,就是那个出函谷关骑牛的老子。孔子曾经到洛阳专程拜见过老子,回来后对他的弟子说:
“鸟,我知道它能飞翔;鱼,我知道它能游泳;兽,我知道它能奔走。奔走的可以用罗网捕住它,游泳的可以用丝线钓住它,飞翔的可以用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风驾云而翱翔太空。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就是一条龙啊!”
孔子把老子比作龙,这应该是孔子对老子的最高评价。龙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是一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周易》中号称天下第一卦的乾卦中,就多以龙为喻:乘六龙以御天。可见,古人先早的时候就知道龙是神物。至于龙被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那还是后来的事。这个老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80年,有的还精确到二月十五日,不知何据。
第二个“老子”叫老莱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老莱子是什么人?司马迁没有详说,可能大家都知道,故不用多说。《史记正义》后来补记道:太史公怀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列仙传》也记载:“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可见,这个老莱子是一个隐者,楚王亲至其家迎聘他,他却跑了。他看到鸟兽之毛可以做衣,鸟兽吃剩下的东西足以养活自己,便躲进深山不出了。司马迁考证老莱子也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从篇幅上看,这个“十五篇”显然与《老子》八十一章不同。
第三个老子叫老儋。
儋和聃同音,容易误认为一人,也容易误认为二人。
据司马迁考证,自孔子死之后一百二十九年,有一个叫老儋的,当时是周太史;后徐广又考证出司马迁此处有误,“实百一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说:“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的说不是,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原来,这个老儋也曾做过周朝的太史,莫怪人们捉摸不定到底这个老儋就是老子,还是完全是两个人,没有人说得清,司马迁也只好疑者记疑。
三个老子,众说纷纭。到底哪个是《老子》的著作权人,看起来,司马迁倾向于那个骑牛的老子。后世也就信之。
就算是骑牛的老子,他的生平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他哪年生的?哪年死的?活了多少岁?当时世道纷乱,个人自身难保,焉能顾得了他人?因此,这些问号至今都无法解决。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大概老子活了百六十岁,还有的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大可能的,没有人相信。但古人信,因为他修道而长寿!
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讲求长生不老的道教,当不是道教中人的杜撰,应该是老百姓的说法。
老子的国际影响
和孔子生前受尽百般艰辛不同,老子生前是个大官,名气也很大,后来官做得厌了,就有了遁世之想,孔子多次拜访他,想讨教他的道,老子反而多次对他泼冷水,最后终于走出了“关”,这个“关”一般称为是函谷关,但有史家考证,函谷关其名,是秦时才开始有的。不过,总之是出关去了,不知所终。
老子原本想做个平凡的隐士,没声没息地度过晚年,却不料,反而成就了他的盛名。在汉代初年,汉朝统治者竟然把他的学说当成了经典,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来治理天下。有读书人稍稍提出了一句不敬之辞,差点儿就喂了野猪。平常的政治生活中竟隐藏了刀光剑影,何等惊心动魄。
后来,道教出现了,老子竟成了道教的始祖,被尊为“太上老君”,并反复地在神话中出现。
到李姓唐朝建立后,大唐天子竟把自己的老祖宗归到了老子的名下。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宝二年,追封老子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则册封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载就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的老子有“千古一智”之称。很早就传到了海外。西方许多大哲学家无不深受老子的影响。如黑格尔、尼采,连后世科学史家英国人李约瑟也不例外。
据统计,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除了《圣经》,就是《老子》。《纽约时报》还把老子称作为世界上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还有人说: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就只有《道德经》。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
《老子》的版本流传
《老子》一书上下篇,分“德经”与“道经”。因而,又称《道德经》。是唐玄宗时获得这一尊称的,玄宗姓李名隆基,老子姓李名聃,为了攀上老子这门亲戚,玄宗大力推崇道家。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就是说,一本《道德经》,其实应该叫《德道经》。
现存《老子》的版本,在郭店楚简老子出土之前,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学者多认为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两本都不分章次。
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八十一章,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河上本复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二字。稍后魏之王弼有《老子注》,只分八十一章,并无章题名称。到唐朝时,唐玄宗推崇老子,亲自为之作注,成《御制道德真经疏》。
史上,最早解老释老的是被称为“法家”的韩非子,他写有《解老》《喻老》二篇,可以供人们参阅,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子。
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在湖北荆门出土,这是考古界的一件大事。有学者说:“谁都知道,圣和仁义,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德行,……令人惊讶的是,现在的竹书《老子》居然未曾弃绝这些,……如果这里不是抄写上的有误,那就是一个摇撼我们传统知识的大信息”[11]。也有学者认为“郭店竹简《老子》的出土,表明了儒道两家在早期是和平共处的”[12]“道儒两家学派的创始人都主张‘仁’,说明我国哲学史上最早的两大学术派系于发轫时,彼此的学术思想是相通的,并非泾渭分明,格格不入”[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