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是继第三十二章的第二个“侯王若能守之”。前一个讲“万物将自宾”,这一个讲“万物将自化”。前面讲臣服,这里讲归化。逻辑上又进了一步。这是老子献给统治者的美芹第一论,也是射向统治者的第一把飞刀。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是什么?朴本来很实在很好理解,就是未加工的木头,是用来描述道的一种品相的,但在“朴”之前冠一个“无名”,就令人费解了。道本无名,无名也是用来描述道的,这里又来修饰“朴”,道的另一种品相描述,不通。故而很多人把朴直接理解为道。这当然更不妥。道朴,但朴不是道。要理解“无名之朴”,必须了解,道常无名的另一层意思。道常无名,不等于道本无名。而是指道不自命。名就是命。不自命就是不自居,无为。所以,“道常无为而不为”,在帛书本和楚简本里,作“道恒无名”“道恒无为”。那么,“无名之朴”就是不自命的朴,它描述的是道的真诚质朴。所以本句是说,归化之后慢慢地又生了欲望,那么就用道的真诚质朴来感化他们。“镇”,是安抚。
老子对“朴”有如“婴儿”一般地喜爱,常以之为喻,以至于人们误以为老子是以“朴”代道。这里不妨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朴”的含义。有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于是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由于皇帝没有办法决定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他就决定要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较。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而这两个寺庙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漆),又要了很多的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装修寺庙的结果,他首先看看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着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的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
所以有人借此发挥道,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这个故事不正是老子“朴”的本意吗?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名之朴”是重文。“夫亦将无欲”,帛书本作“夫亦将不辱”,楚简本作“亦将知足”,知足就是无欲,以道的真诚来感化人,就不是像用力来压服他们使他们感到侮辱。所以,三者意思都通。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无欲无求当然就会回归宁静,是谓不欲则静,天下都将返朴归真。“天下”,楚简本作“万物”。
以道的无目的来达成人道的自然质朴的目的,这或许就是天道的运用,就是效法天道。治理天下也是这样。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来说,就应该是多领导,少管理。领导领导,就是导之以天道,导之以人道。具体地说来,就是导之以自然,导之以本真,导之以安宁。或者说,以柔性管理取代刚性管理。当下自然,就是洒脱;当下无欲,就是安宁;当下安宁,就是洪福。洪福则与天齐。
【核心提示】
不要抗拒那些沉湎于红尘中的人,让一部分有根基的人,能以合道的美言尊行去引导那一部分暂时被红尘遮住了双眼的“不善人”。
大善至尊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今本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舆(与)?故为天下贵。(帛书本)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奥,本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这里指堂奥、奥主。帛书本作“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深明大道之理,深得大道之奥,体用皆备的人,道是万物的奥主,是善人非常珍爱的宝贝。是及时天雨,无物不润,无物不养。天下万物虽多,无不依道而行,无不赖道而用。故称为“善人之宝”。也是不善人得以暂时保全所依赖的东西。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帛书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美言是指合道之嘉言,尊行是指合道的善行。市,一作为交易,传播;二作为“示”,开示。加人,加功于人,意为影响他人、引导他人。有人做出不善之事,我们怎么能忍心抛弃他呢?“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是建立在“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的基础上的。意思很明白,假如有人做出不善之举,我们怎么能忍心抛弃他呢?我们可以通过合道之言行的传播、影响、引导他走向正道。这就是道的力量。前几章老子说过,天道的原则是人无弃人,物无弃材,各尽其用,顺乎天成。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是先送拱璧后送驷马。“坐而进此”,是坐而进献道。立天子、置三公、献拱璧、赏驷马,都不如得献大道。天子至尊,三公至贵,拱璧至名,驷马至显,都不如大道之尊而贵。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古人为什么如此尊道贵道呢?不就是因为诚心求道,必有所得;即使是有罪之人都能得以免祸除灾得以保身吗?因此道是天下最尊贵的。得,双关,又通“德”。
老子有感于道虽无形,却能成为所归之堂奥;道虽无名,却能成为天下至尊之奥主,充满深情款款而谈,所谈无不切近人生。
人生也许有太多的善与恶,有太多的纷和争,有太多的名与利,才致使很多人趋之若鹜,背道离道,老子并没有把这些人拒于千里之外。也许他相信,这是由于人植根于道的深浅不一所致,就让世间的红尘在他们身边嚣嚷一下吧,就让光鲜的****在他们身上纠缠一下吧,就让华美的尊贵在他们身上潇洒一回吧。无论如何不能遗弃他们,他们要作孽,就让他们自受孽;他们要作歹,就让他们自得报吧。他希望一部分有根基的人,能以合道的美言尊行去引导那一部分暂时被红尘遮住了双眼的“不善人”。让他们内在的灵性逐渐突破外物的厚茧生长出来,让他们外在的光鲜逐渐褪去华美的颜色,让他们慢慢明白靠着外在的华美和光鲜,是无法得到天下真正的尊荣的,让他们一步一步接近尊贵的大道,一步一步登上质朴的大道之车。也许,这也是一种人生。或者说是合道人生的必经之路。
【核心提示】
大道就是信仰,就是理想,就是志向。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没有信仰和理想志向的人,其心态是不稳定的、多变的。
守道不乱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今本第十八章)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智)快(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孝)兹(慈)。邦家(昏)乳(乱),案有贞臣。(帛书本)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楚简本)
本章仍然是承续前一章而发。
前面讲到人们内心里对“道”的存在的四种态度表现,其中有两种,一是将信将疑,一是干脆不信。结果就会产生信口而言。这一章接着分析社会现实的弊端,揭示“道”的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