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帕蒂尔当选马哈拉施特拉邦议会议员,开始了从政生涯。在此后23年间,她一直是邦议会议员,并先后7次出任邦政府部长,主管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等事务。1986年,她当选为议会联邦院(上院)副议长,1988年担任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国大党主席,1991年当选为印度议会人民院(下院)议员。2004年,她出任印度拉贾斯坦邦邦长,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女邦长。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国大党内一度发生分裂的困难时期,帕蒂尔坚定地站在英迪拉·甘地一边,并担当起马哈拉施特拉邦反对派领袖的重任。她的忠诚赢得了英迪拉·甘地的赞赏,密切了她与英迪拉·甘地家族的关系,也奠定了她在党内的地位。拉吉夫·甘地曾亲自任命她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国大党主席。这次总统选举中,又是索尼娅·甘地力推她成为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
帕蒂尔同甘地家族的密切关系历史悠久,最早要追溯到1977年。当时英·甘地总理的“紧急状态”政策遭到广泛批评,国大党也因此分裂。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帕蒂尔的政治“导师”查万就“另立山头”组建了“国家国大党”。在这关键时刻,帕蒂尔没有动摇,坚决支持英·甘地,担当起国大党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领导人的角色,并领导国大党在下一次选举中夺回了政权。
帕蒂尔同英·甘地及其家族的友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很少有人知道,在英·甘地的小儿子桑杰·甘地意外去世后,是帕蒂尔守在英·甘地的厨房里每天为她准备食物。这种深厚的友谊使得英·甘地遇刺后,帕蒂尔一度陷入低沉的情绪中,据说这也是后来在拉吉夫·甘地上台后十分感激并将她提升到全国政坛的一个原因。
由于帕蒂尔多年的经营,她所在的杜里和南都巴尔等农村选区一直是国大党的“坚固阵地”。从英·甘地开始的每个国大党领导人,包括拉·甘地和索尼亚·甘地,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选举活动都是从这两个选区开始的,显示了甘地家族同帕蒂尔非同寻常的关系。
帕蒂尔竞选总统也得到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她的丈夫谢卡瓦特是一名教育家,也曾担任过议员和市长的职务。他十分幽默地说,如果帕蒂尔能成为第一位女总统,那将是给他们结婚42周年的厚礼。帕蒂尔夫妇有一双儿女,儿子负责管理夫妇二人共同创办的多家教育机构,女儿是一名电子工程师。女儿对母亲的评价是:“我的母亲首先是社会活动家,然后才是政治家。”
关于帕蒂尔,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事实是,她在多年从政的经历中,从未输掉过一次所参加的选举。在正式告别选举政治8年之后,帕蒂尔从2004年11月开始担任拉贾斯坦邦第16任邦长。
帕蒂尔还多次作为印度代表团成员出国访问,参加过各种会议。1995年,帕蒂尔就曾作为印度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妇女大会。
帕蒂尔是她同代人中少数选择从政的妇女,其思想也比较进步和开放。她于1965年7月与谢卡瓦特结婚,当时双方明确讲定,不出嫁妆。“我不会找一个要我父亲出钱才肯同我结婚的人做丈夫,”她表示。正好作为教师的丈夫谢卡瓦特也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表示不愿意为嫁妆而结婚,而是要找一个有思想、受过教育的妇女作为终身伴侣。
二人婚后十分幸福,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虽然已长大成人并且组成了家庭,但按照印度的习惯,仍同父母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妻子多年从政,谢卡瓦特一直在幕后默默地支持,现在他们一家即已经成为印度“第一家庭”,即将搬到总统府度过5年时光,谢卡瓦特说:“她(帕蒂尔)现在是我们的一家之主,我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当然,当选总统是给我们结婚42周年最好的礼物。”
因为帕蒂尔一向平易近人,熟悉普她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普拉蒂巴大嫂”。在拉贾斯坦担任邦长期间,邦长府的大门每天都对民众敞开,她每天要接待大量来访的民众。人们期待着她在成为印度“第一公民”入主总统府之后继续这种平易亲和的做法。
“大嫂相信印度传统的无私奉献,重视家庭观念,”一位普拉蒂巴选区的支持者表示。在处理严肃的政治问题上,“大嫂”又是一位“立场坚定、锲而不舍、前后一致”的人。“她一旦看准一件事或喜欢一个人,就不会轻易改变,”帕蒂尔的密友乌莎表示。
以高票当选总统以后,帕蒂尔表示感谢印度人民和印度人民所代表的价值观。“这是人民的胜利,”她举着V字型的手势表示。
帕蒂尔表示今后将继续致力于印度的妇女、社会福利、贫困和经济发展等议题。尽管总统是一个荣誉性的国家元首职位,但印度独立以来还是不乏在这个位置上留下深刻历史印记的人物,例如印唯一连任的第一任总统普拉萨德。此间媒体分析认为,前任卡拉姆总统受到广泛赞誉,他的“班”并不好接,但是“每个总统都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历史”,相信帕蒂尔也一定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