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知性积累的锻炼,你将成为另一个人
具有饥渴精神的人,无论多大年龄,都是年轻人
年轻是无名和贫穷时代的代称
这种“饥渴精神”,就好像是“年轻、无名、贫穷”的代名词
在这一章里,我将基于《青春的原点》(幸福的科学出版社出版,大川隆法著),以不要失去“饥渴精神”为主题进行论述,希望不仅为青年人,也能为构成社会中坚力量的人士提供参考。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什么是“饥渴精神”。
所谓“饥渴”(hungry),在英语里是“饿,肚子空,肚子瘪了”的意思,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饥渴”,不是肉体上饥渴的意思,而是更多的带有精神的意味。
我在《青春的原点》的前言中写道∶“这是年轻、无名,贫穷时代的我的灵魂,在苦难中像蚕吐丝一样编织而成的作品。”
这种“饥渴精神”,就好像是“年轻、无名、贫穷”的代名词。
年轻人因为年龄小,很容易被大人们小看,轻视。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变成很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很多人被人当作下属,并遭到轻视。
而且,年轻人大都是默默无名的。很有名气的年轻人真的很少见,只在文艺界和体育选手中有一些。
年轻人一般也都很贫穷,当然有的人可能父母是有钱人,但是一般学生身份的人,零花钱都是有限的,多数人勉勉强强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人会感到自己什么都不是,而“什么都不是”就缘自于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承认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人,因此都会抱有“快些成为一个被人承认的名副其实的大人”的向往和强烈的愿望,这也就是我要向你们说到的“饥渴精神”。
不满足于现状,经常去挑战新事物
我希望上了年纪的人,能够再一次回首自己抱有“饥渴精神”的年轻时代
年轻人比较容易抱有“饥渴精神”。
和饿了的时候想要吃得饱饱的一样:“希望被别人承认”、“希望受到尊重”、“希望成功”、“希望进一步成长”、“希望做好工作”等等,年轻人在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强烈的不满足感。现在30多岁、40多岁、50多岁,或者更年长的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应该都经历过这种“饥渴状态”。可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这种饥渴的心情,也就是“空腹”的感觉没有了,他们就会得出“人生不过如此”的结论,并开始接受现状,随波逐流。在他们的生活中,抱怨和借口日渐多了起来,疾病和健康问题成了关心的重点,只是生活在渐渐失去“饥渴精神”的流年之中,看不到未来。但是我希望无论是处在哪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继续保持这种“饥渴精神”。
人失去这种“饥渴精神”的时候,就不再是年轻人了。区分一个人是否是年轻人,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这种“饥渴精神”。也就是是否还有如此的心情:“我还不满足,还没有吃饱呢。”
换句话说,就是“nevergiveup”的精神,“nevergiveup”就是“永不绝望”。在还抱有“还不能放弃,还没有绝望”的心情的时候,可以说,这个人就是年轻人。
“我根本没有绝望,我还想让生命的鲜花再开放一次,我还具有饥渴精神。”—个这样的人,无论他的生理年龄是三、四十岁、还是七、八十岁,在心理年龄上,他们都是年轻人。
而大多数人会选择在途中放弃,“也就这样了,安于现状就可以了”,他们习惯于在惰性中随波逐流,在“惯性定律”以既往的生存方式打发日子,不想再做更难一点的事情,也不愿进行新的挑战。
这就是失去了“饥渴精神”的状态。
我希望上了年纪的人,能够再一次回首自己抱有“饥渴精神”的年轻时代。
通过饥渴精神来使自己获得成长
锻炼头脑和锻炼体力是紧密相关的
15岁以后到25岁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锻炼头脑、体力和精神力量
下面我们来说说如何通过持有“饥渴精神”,来使自己获得成长。
首先重要的是锻炼头脑、锻炼体力和锻炼精神力量。这个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提到过。
15岁以后到25岁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锻炼头脑、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成为成熟的的具备工作能力的大人做准备。
占第一位的是锻炼头脑,这个在学校里老师也会教授,无论是谁其实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过。
对于占第二位的锻炼体力,也许有人认为那是体育老师和运动选手该做的工作,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其实锻炼头脑和锻炼体力是相关的。
无论是谁,在25岁之前这个时期,一般都是边学习边运动,身体也会比较强壮,因此不明白体力和头脑的关联性。但当他们到了30岁、40岁、50岁的年纪,就会渐渐明白两者密切的关系。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边学习边运动很容易做到,并且也是学校的要求,因此不存在什么问题。但走上社会以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其它原因,我们会在不自觉中怠于对身体的锻炼,时间长了,有时脑子的反应速度就会下降。
体力的下降会加重头脑的倦怠感
对于身体如果不认真并持续地进行锻炼,智力活动不久就会停止,并会很快地衰退
在学生时代,人们常说要努力学习,努力运动,其实这是人生的基本形态。
但在走上社会以后,能够坚持这种形态的人就少了起来。工作已经使人疲惫,在工作以外的剩余时间里,要想既锻炼头脑又锻炼体力就显得非常不容易。
要做到两者的兼顾,没有坚韧的耐力和毅力是难以持续的。
而能够用心于此的人,渐渐就会和其他人拉开距离。这确实千真万确。
20多岁、30多岁以后,如果感到“不能读书了”,“工作进展得不顺利”,原因其实是体力下降的可能性非常高,这时,我们就应该采取某种形式,将自己力所能及的运动安排在生活中。
在学生时代,由于身体很结实,即使是很劳累的情况下,基本上只要晚上睡一个好觉,体力也就能够很快得到恢复,好像不知道什么是疲惫。
“脑子累”的感觉也是一样,在年轻人中,即使学习工作了很长时间,但是也是睡一晚上就能够恢复,因此一般人很少感觉到疲惫。
我在年轻的时候,对“脑子累”也不太有感觉,可是等超过了一定的年龄,一旦学习过了头,这种感觉就会异常强烈。当进行过一些不适当的运动之后,就不能再读比较难的书了。这时,若不尽快放松一下身体,让血流顺畅一些,就很难再继续学习。
认为自己是做脑力工作的,就可以不用考虑身体,因此而轻视体力的看法是不可取的。对于身体如果不认真并持续地进行锻炼,智力活动不久就会停止,并会很快地衰退。
身体的健康、思维的敏捷和精神的愉悦完全可以同时获得
正是意志力,在引导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擅长学习的人不擅长运动;擅长运动的人不擅长学习,如果两方面都进行,就很容易变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很难同时兼顾到多个方面。
如果不想变老,我们就需要定时锻炼身体。而要做到身体锻炼与脑力锻炼两者间的平衡,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努力使体力和脑力的锻炼成为一种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同时又完成了对精神力量,即意志力的锻炼。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意志力,即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
在开始的时候是非常需要意志力的,我们必须一边自我激励,一边锻炼。但渐渐地,可以称之为“惯性定律”的一种“习惯的力量”就开始发挥作用,依靠习惯的力量,我们就能够轻松地在自己并没有感觉到在努力做什么的时候,就很愉快地做到。到了这种境界,身体的健康、思维的敏捷和精神的愉悦我们便可以同时获得,并且它们能够相互促进,使这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更进一步。
无论多大年龄,都可以开辟新的人生
权衡一下你所擅长的科目,就可以解读出未来的命运
一个人的职业方向,也就是他所擅长的科目的方向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伤脑筋的可能就是将来的职业问题。
当我们正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设计而苦恼的人可能会有很多。学生们总会不自觉地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做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成功呢?应该怎样设计将来呢?”
这样一种苦恼和迷茫的心态有时又会引发我们对学校课程设置的不满,认为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如数学、古文等都和职业没有直接的关联,与自己所向往的职业相去甚远。
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尽管全国的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课程,却会出现有人擅长这一门,有人擅长那一门的情况。这就会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在学校里的学习也就是在选择将来的职业。
常言道,因为喜欢,所以擅长。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职业方向,也就是他所擅长的科目的方向。也可以这样认为,即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往往就是适合自己做的。
比方说,如果你感到自己非常喜欢英语,学习英语时会觉得很愉快,那么假如你去从事与英语有关的职业,成功的可能性或许就会比其他人高。
再比如有的人非常喜欢数学,一学起来就停不下来,学习数学时甚至感觉到一种心灵的愉悦,这样的人如果从事使用数学的职业就会比较好。
或许还有人说,“虽然我在学习上不行,但是在体育方面还是很有信心的。”这样的人就可以考虑去从事使用体力的工作。
可能有人会对学校的课程不满。但是在于我,我却认为正是由于学校课程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科目,不擅长什么科目,因此可以帮助我们判定未来该走哪一条道路。
希望你权衡一下你所擅长的科目与不擅长的科目,以此去解读出自己的命运究竟是什么。
学习成绩的优劣与职业选择的具体与抽象
通常情况下,学习好、具有高学历的人,更能够理解抽象语言
说起学校,有的人为了掌握一门技术而选择进入专科学校,有的人只想考入一个短期大学,而有的人则一心要进入四年制大学。显而易见,各种大学升学考试的难易度也是不一样的。
这些现象能够带给人们哪些启示呢?基本上的结论就是:越是进入四年制大学那种比较难考的地方,就越有助于形成抽象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他们擅长于理解各种在现实中用眼睛看不见,用手摸不见的抽象概念,并能够用用非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习好、具有高学历的人,是能够理解抽象用语的。
在大学升学的统一考试和其他考试中,较难取得好成绩,无法进入被人们称为一流大学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可能更适合具体的、现实的职业。
学习好的人,一般适合于做研究员、政府官员、银行职员等需要进行抽象性思考的工作。
另一方面,不太擅长学习的人,如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明确自己所选择的方向,把自己的才能指向以具体的物品和顾客为对象的现实工作,这样就比较容易成功。
人的不同,也就是学问的不同
钻研学问,并从事与这种学问相适合的职业,能够使你成为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