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什么样的大学,还只是十八、九岁时的选择,即使在这时出现偏差,人生的重新开始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人生的旅途中,发奋进入另一条人生之路,并不是不可以。
比如说,在高中时代因为学不好英语,就从事了和英语不相干的工作的人,后来却感觉“还是想去国外工作一下”,这时一念之下奋发努力,即使是从30岁或40岁起才开始攻读英语,也仍有着不小的成功机会。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钻研学问和不钻研学问的人,他们的人生轨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会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一百多年前完成的著作《劝学论》,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最畅销的书。而在这本书中他只反复宣讲了一个理念,那就是:人生而平等,并没有贵贱之分。人与人的差别仅在于是否钻研学问。
他在书中写道:
“钻研学问,并从事与这种学问相适合的职业,能够使你成为另一个人。”
“人的不同,也就是学问的不同。”
这些思想和言论极大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即使在现在,这些话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他极力劝导人们学习学问中的“实学”,所谓“实学”,就是实用的学问,即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实际使用的学问。外语当然是实学,这以外的法学、经济学、商学系的学问,工学系、建筑建筑物、架桥等建筑学的学问,都是实学。
只要持续地努力,自然的力量就会降临
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助精神
那些拼命努力的人,那些表里如一、兢兢业业的人,注定会得到大家的帮助,并成为领袖
我在1986年10月6日创立“幸福的科学”,那时我所有的只是一个仅能铺6张榻榻米的小房间,和两名与我一同辛苦打拼的义工,这就是我最初的工作室的雏形。
而现在,“幸福的科学”已经在全国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活动,并试图向海外进行广泛地推广。经我编著的书超过了500多部。形成今天这个局面的原因,有相当多的成份要归因于我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没有外力相助的情况,人只要不自弃,他就总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
在这20多年里,为了这样一份事业,我尽到了自己应尽的努力。从小我就有志于钻研学问,这种自发的努力差不多从16岁开始,一直到今天,这40多年以来,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自助努力的精神,也从来没有一刻丢失过“自助者,天助之”的心境。而真的,我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在这里。
大家看到那些始终如一保持努力的人,就都会按捺不住地想要去帮助他,让好运在他身上降临。而那些怠惰、总想贪点小便宜的人,又有谁会去帮助他们呢?甚至,他们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尊重都少得可怜。
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而应当担心自己有没有胜任这个职位的能力;一个人不要总是害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当担心自己有没有让人知道的本事。
只要自己付出不懈的努力,好的结果自然就会不请自来。
勤奋的人常能得到灵感的青睐
哪里有不懈的努力,哪里就会得到灵感的光顾
一则国外的寓言是这样说的:恶魔希望把人变成懒汉,而懒汉自己却把恶魔拉了过来。这个寓言说明,懒汉总是无论如何也要堕落下去的,甚至不惜把恶魔招到身边。
恶魔最讨厌的便是兢兢业业、勤劳肯干类型的人,还有那些谦虚、持续努力的类型的人,也是恶魔所难以对付的。这些类型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和恶魔合到一块儿。人们努力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因为那些走在努力向上的道路上的人,恶魔是难以接近的。但凡努力的人,就总会得到回报。
回报之一就是灵感。
如果是勤奋肯干的事业家、企业家,就会在某个时候闪现出有关新事业的灵感;如果是孜孜不倦的发明家,就会不断有发明的灵光闪现;如果是挑灯夜战的学者,就会找出正在研究的课题的答案;如果是通宵达旦的小说家,就会想出无数有趣的故事。
事实就是这样了。灵感的降临,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种种职业上的提高和飞跃。每个人都在企盼着它的到来,但灵感通常只会光顾那些在日常中不懈努力的人们。
灵感突然的降临,在一生中可能也只有一、两回,如果想成为安定的灵感的接受者,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是很重要的。就像那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只有在水面下积聚了足够大的体积和重量,才有可能露出一角。
有益的“学习法”使你掌握度过人生的力量
会读书也是一门学习,并值得终身钻研
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从书中掘取精神的力量
这章里我们来讲一下学习方法的问题。
在学生时代,我们所使用的都是正统的学习方法,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都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被认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认真进行学校里的学习十分有必要,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参加课外补习班和高考补习班。
而大学毕业以后,或是走上社会以后,不会有人再要求我们来读书,读书变成了一件自由的事情,这时靠读书来继续加强自我的学习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认为,一个人所阅读的书籍的种类,通常会影响到他自我学习的方式。
要点1:深入地研究学问,把“井”凿到最深的地方
一开始,可能完全不懂应该读些什么才好,不知道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用,总是会想:“怎样学习才好呢?”
我在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年的时间里读过一千多册书。
我在自己的著作《谈人生的王道》(幸福的科学出版社出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少要读一千册正正经经的书,这样才能迈出成为有教养的人的第一步。”我这样一说,可能有人会想:“我可完全不是那种能读一千册书的人。”
对于我来说,一年的时间读完一千多册书,并没有感到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不知不觉间我就这样做到了,而在现实中,这似乎成为一件很难的事。看一下幸福的科学的新职员们的履历书,顶多也就是读过几百册书,读过一千册书的人在一百个人中也找不出一个。
当然,年轻时代的学习,基本上精读是最重要的,学生时代读不了一千册书也无关紧要。因为这时的学习,还是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只有把基础打牢固了,成年的速度才会是有成效的。
学校里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基本上都是有必要精读的,快速浏览的方式完全无法掌握要领,在考试的时候也得不到好的分数。细致地读,并认真地做笔记,解析试题集,并在重点处划线,然后反反复复地精读,这才是做学问的基础。
为了奠定头脑的基础,无论如何精读也是必要的,不进行认真而深入的学习是不行的。如果是跳着读,那就完全无法掌握书的内容。
走出校门以后,若是你想要在某一个领域里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就必须深入学习这个领域的学问,在精度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阅读的层面,不把“井”掘到最深的地方,就难以成为一流的人才,也难以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
要点2:不妨读些与专业无关的书
在精读过大量与自己职业相关的书籍以后,在你的闲暇之余,比如节假日的时候,完全可以捧起一本专业以外的书籍细细品读,以作消遣心灵的用途。同时,这样做还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领域。
由于这些书里提到的内容并不会涉及到自己所属的专业领域,因此就没有进行特别认真、细致阅读的必要,而只要了解个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带着轻松的心境、甚至是漫无目的的浏览一本书,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神奇的是,这样的阅读次数多了以后,不知不觉中,我们的阅读速度也会一点点地加快起来,我们读的书就会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渐渐地,几乎所有的领域我们都会有所涉猎,并且不感到一点的疲倦。这就是广泛而有快速地阅读了。
要点3:把精读和多读兼顾起来
可是,如果仅仅是读的书多,还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只一味关注所读的书的数量的人,虽然也浏览到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大多都是轻飘飘的,得不到沉淀,因为他们无法在这样急速的、甚至带有某种功利心理的阅读中,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这样一来,阅读不但成为了生活的包袱,而且还会对身心的健康起到反作用。渐渐地,他们就只能读一些科幻小说、推理小说或是漫画和一些实用的书籍了。读书的意义仅仅成为了实用和消遣,精神启蒙的作用在他们的阅读中已经找不到踪迹。
所以,精读和多读一定要兼顾起来才好。这样一来,既增长了专业技能、启迪了智慧,又能扩展知识面、提高阅读速度。何乐而不为呢?
要点4:发现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在多读的时候,也可用心去发现一些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对于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图书,只要粗粗浏览一遍,就可以很快知道这些书中有哪本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如果读书的数量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也难以出现在你的视野。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刚看到一本新书,还没有仔细翻几页,就立即断定说:“这本书对自己来说是本名著,是必备的书”。
为了发现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某种程度上的多读是必要的。
当你确定某一本书对于你的确是难得的好书时,那么一有机会你就应该反复地去阅读它。这种反复地阅读也不一定是连续不断的,隔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十几年以后再反复阅读,书中所说的内容又会带给你新的启悟和思考,在这样反复的思考与沉淀的过程中,书里的内容就会自然而然的变成为自己的东西。
如果一本书你能够饶有兴味的读上5遍甚至10遍,那大致作者的思想差不多就已经能够完全渗透到你身上,变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这样,当我们再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或陈述自己的意见时,不知不觉间,那些深深渗透在自己头脑中的思想就会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好的书籍需要在不同的心境下反复阅读
读书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在适合的时间、心境碰到一本正适合的书,我们所得到的启悟就会加倍。
《青春的原点》一书,尤其适合三十五岁以前的人来阅读。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有关人生与成功。
我希望年轻人能够一有机会就拿来这本书反复阅读。在以前的阅读中有意无意跳过去的部分,再次阅读时为之一振的地方应该还是有很多的。
读一部分。随手放下。过一段时间,再随手拿起来随意翻读。这时,心境的不同又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新的感触,获得新的发现。
可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缘故吧,我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年龄,仿佛那个50多岁的年龄并不属于我似的。我几乎看透了所有年轻一代容易掉下去的陷井,当我把这些经验集中起来,就自然而然地写下了《青春的原点》等一批面向年轻人的书。
可能是书的风格比较淡泊,年轻人阅读的时候难免会有视而不见的地方,这不仅是对于我所写的书,阅读其他作家的书时也是一样,要想一次将所有的东西都品悟到,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我才反复对大家说,即使是一本已经细心读过的书,隔一段时间反复阅读,仍是十分有必要的。当你恰好需要某方面的内容的指引时,假使那内容正好在你的眼前出现,这时你对书的理解就会特别的深刻和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