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象写私小说(5)的作家们那样,“一边痛苦地呻吟着一边写自己的体验,一直到写完”,那光是抚养妻子儿女就要疲惫不堪。这样的人的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地狱般地痛苦。
但是正我因为掌握了进行规划的方法和持续工作的能力,可以轻松自如地工作下去。
凝缩工作,创造余裕
如果看不到首领在能力上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地工作,这个组织就不会扩大。
一个组织的首领,能力已到达自己的极限,苟延残喘般地垮下去,组织也不可能再发展了。作为首领,总要游刃有余。如果看不到首领在能力上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地工作,这个组织就不会扩大。
对于处于上层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开始的时候将困难的问题轻松地处理,然后渐渐把问题交给下面的人去处理,而自己总是去挑战未知的问题,困难的问题,并将其克服、攻破,轻松自如地解决,而且要不断地创造出余裕。
依靠这样的首领,其组织才得以发展,成长,同时,组织中的个人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持续发展。如此,从学习开始,然后磨练工作能力,建立程序,并经常思考“如何稳定地成长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都被自己主管的工作追赶,工作忙不过来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里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抓住要领顺利处理问题?如何考虑数年以后的事情”。
据说科学杂志《牛顿》的主编,已故去的竹内均先生,在创刊的时候事先准备好了能够使用4年的他所执笔文章,也就是说有4年的报道储存。如果没有这种程度的储存,新的东西也很难开始。
被工作追赶而没有时间考虑其他事情的人,总是说“我忙得很,加班,加班,忙,忙”。这样的人在智慧和技术及体力方面,可能有什么不足的方面。这样的人可以再训练一下自己,依靠进一步的磨练,做一些有预见性的工作,有了一定的预见性,也许可以把工作做得快一些,创造出余裕来。
游手好闲是创造不出余裕的。必须处理的工作有一定的量,比如说,在“必须一个月完成这些工作”的情况下,如果只用15天就完成了,余裕就产生了,在剩下的这15天内,可以探究新的问题,也可以做新的工作,如果这15天的工作又在一周内就完成了,就有更多的余裕了。
就那样,提高工作能力,迅速完成工作,余裕就被创造出来了。余裕是靠有效地凝缩工作,迅速完成创造出来的。
迟迟不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必须完成的期限要到了,才一边叫“不得了了!不得了了!”,一边匆匆忙忙做事――以为这样也是做工作,那就有点儿太娇宠自己了。
一般的人都是这样,比一般的人能力高的人也可能是这样。就是作家,要是没有截稿期限,往往也总下不了笔。因为有截稿期限,被编辑揪住“监禁”起来,才不得不写起来。
公司的工作也是如此,有“交货期限”这样的截止期,而比截止期提前一、两天交货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延期一天、两天甚至5天、10天交货,就失去了作为人的信用。如果比截止期早一、两天完成,就显得很有信用和游刃有余,因此应该树立这样的目标。
如此努力下去,作为个人能得到发展,作为组织,大有发展的余地。
我希望大家认真考虑上述的问题。
年轻人的“开悟”之道
感悟倍感苦闷的青春
年轻的时候觉得“青春有什么美好的?”,而过了50岁,就会感到“青春确实很美好”。
以上讲述了以锻炼头脑为中心的能力、体力及精神力的锻炼,并把这些与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作为年轻时候的感悟,这样的东西恐怕要占据中心位置。
回首30年前左右的自己,对我来说,从15岁以后到25岁以前曾倍感苦闷。
当时,读年龄大的人写的东西,曾读到过“青春美好”、“青春亮丽”什么的一节,记得当时的一种强烈的感觉是:“有什么美好?有什么亮丽?这样的说法令人厌恶。”
那时的感觉说起来就象蒙克的绘画《呼喊》一样,就是在北欧浑浊沉重的乌云笼罩的天空下,想大声喊叫---这种心情就是青春,我的真实的感觉就是这样。
那时我总是这样想:“青春这东西哪儿好?有什么美的?真令人难以忍受。出路又在哪里?”而现在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自己如果能遇到那个年轻时候的自己,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向他建议:“你可以这样做嘛!”30年过去了,自己也应该有了这点长进吧?
可是,虽然可以提出建议,但是我觉得最后几乎都是“不经过一定时间就不会认识这个问题”,都是“过了几年之后解决了这个问题,而现在这个时点没有解决”。
年轻的时候为之之苦恼的事,现在几乎都解决了,并且具有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及向别人提出如何去解决的建议的能力,这就是“作为一个人,成长起来了”。
年轻的时候觉得“青春有什么美好的?”,而过了50岁,就会感到“青春确实很美好”。青春是宝贵的,那里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跃跃欲试的干劲和对未来的展望。那就让我们来好好享受它吧。
选择的多样性是青春才有的富饶
几乎所有的青春的烦恼,其实来源于选择的多样性。人生有无限多个解。人生是不能被理性穷尽的一个无理数。每个人因为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它、体验它,所以从中得出有关人生的定义,也各有殊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人生即是选择。
过了许多年之后回首往事,才明白原来那是因为选择上存在着多样性,明白了供选择的路存在着几种可能性,由于不明白在如此的多样性中选择哪条路,不明白在选择的多样性中应该选取哪一个,因此感到看不见未来,并为此而苦恼。
在年轻的时候,有许多如此可供选择的路,渐渐随着年纪的增长,选择的范围就渐渐变窄,不久就变得只剩下一条路,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
从年轻人来看,“能走一条路”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对于只能走一条路的人来说,对于“从前曾有许多路”的时候会非常怀念,觉得那时很美好,很亮丽。
大家可能还在为“看不见未来”,“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路才好,怎样决断才好”,“不知道将来会是怎样”等不安、苦恼,但是必须知道其实那是年轻时特有的富饶。
过不久,可供选择的范围就会变得狭窄,以前存在着很多选择肢,随着时间的流驶选择的范围会越来越窄。你不要去期待选择的范围只剩下一条路的日子快些到来,应该在这种选择的多样性中痛苦、烦恼,并发现你的道路。
难道这不就是年轻的人的一条“开悟之道”吗?
(1)二宫金次郎(1787年ーー1856年):生于小田原市富裕的农家,但由于河水泛滥家道中落,使他不得不寄养在叔叔家里。他在油灯下读书,受到叔叔的斥责,说他浪费灯油,他就在园子里种油菜,用油菜子换灯油读书,但是他仍然遭到叔叔的斥责,说农民的孩子用不着读书,但是他坚持学习,后来使家道复兴。日本的小学里常有二宫金次郎背着柴禾一边走一边读书的塑像。
(2)车站盒饭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的指导下,日本进行了学制改革,实现了“一县一国立大学”,针对各地国立新制大学急增,评论家大宅壮一(1900~1970)对此现象用进行讽刺∶“快车停车的车站卖‘车站盒饭’,有‘车站盒饭’的地方就有新制大学”,“车站盒饭大学”是从大宅壮一的话中派生出的来语言,本文意指此人毕业于地方新制国立大学。
(3)东京巨蛋: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後乐,1988年建成的日本第一个巨蛋型棒球场。株式会社东京巨蛋营运。爱称BIGEGG。
(4)《罗基》(Rocky),1976年的美国电影,主人公为拳击手罗基。
私小说:日本大正时代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作者主要以自己体验、家庭、亲友为素材,描写个人身边琐事以及亲身体验之事,属于一种“告白”式的小说,又因为它倾向于从日常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表现个人的心境,所以又被称为“心境小说”。“私小说”一词于1920年开始散见于当时的报刊上,1924年至1925年间,久米正雄发表《私小说和心境小说》,宇野浩二发表《私小说的我见》等,认为私小说是日本的纯文学,是散文文学的精髓,竭力加以推崇,引起文坛的议论,从此这个名词便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