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磨练智慧,需要建立程序。在学习和运动等种种事物中,有建立程序的能力。所谓建立程序的能力,就是“决定事物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得到成果”的能力。建立程序的能力是通过后天训练能够练就的。
建立程序在考试复习中也是必要的。如在准备学力考试、定期测验或准备入学考试的时候,需要建立“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程序。
在文化节演剧的时候也需要程序。如“怎样准备所需要的东西和人?剧本和排演怎样安排?怎么让演出圆满结束?”。
如果程序严密并且进展顺利,运行就会游刃有余。如果程序混乱,那么仅一件事情就得颠三倒四地做个没完,无法做其他的事情了。为此,建立程序的能力对你将来的前途来说非常重要。
“如何使程序严密,运营顺序,结果圆满”——请锻炼出这种建立程序的能力。
有一种相当有影响力的学说认为:这种建立程序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但是我从来没看过有建立程序能力的婴儿。可能婴儿中有“多少有些多动和老实一点”的差异,但是没有看过能够建立良好的程序,并整理玩具的婴儿等。
因此,我认为建立程序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后天训练得到的。
当然,根据个人的不同,有人认为“自己的性格偏向于杂乱无章,不能很好地建立程序”,“自己的注意力容易涣散,不能很好地建立程序”等等。但是由于我没有看到过年幼的时候就能建立很严密程序的孩子,因此建立程序的能力来源于学生时代或走上社会之后的训练的部分是非常大的。
如果不认为“建立程序是一件必要的工作”,那么做一件事就使你手忙脚乱无暇他顾,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了。只要你没有意识到“不建立程序令人无法工作”这种需求,就不可能建立起严密的程序。而意识到“不把这件事做完,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就会开始考虑“怎样把这件事情圆满结束”。可是,你要是认为“手头这件事永远做不完也没有什么”,这件在你那里也就不会完成。
如果你觉得“还想做其他的事,其他的事也必须做”,“怎样把这件事情圆满结束”的必要性就迫在眉睫,智慧也会从这里产生。如果你又能轻松自如地处理这些问题,也就有余力做其他的事情了。这样的人被誉为“能力很强”。
不善于建立程序,就难免“夺人之爱”
如果有能轻松地完成工作的人在,另外的人就会得到很大益处。
在工作现场,存在善于建立程序的人,工作就可以圆满结束;如果有不善于建立程序的人,工作就会大量增加,忙不过来,甚至给其他的人添麻烦。
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就完全成了“给人以爱”和“夺人之爱”的关系。
如果有能轻松地完成工作的人在,另外的人就会得到很大益处。因为他游刃有余,你可以请他用余下的时间帮助自己完成工作。反过来,在工作时总是忙不过来,无法完成,总要求别人去帮助他(她),净给人家添麻烦的人,就成了“夺人之爱”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不善于建立程序的人,只要没有注意到“建立程序是必要的”,或是不反省“自己给人家添麻烦了”,就不会变好。
“总是错误不断”,“总是搞到很晚还完不成工作”--在一个组织中,这样的人很难去做负责任的工作。
因此请你务必掌握建立程序的能力。
建立程序的能力和责任能力几乎相同。“到底能承担多少责任?”“工作可以干到什么程度?”,“责任能力的广度究竟有多大?”的自我认识,与自己“能怎样安排程序完成工作”的自我认识几乎是一样的。
如果承担了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就会被作为“不负责任人”,受到周围人的指责和弹劾,也将不被信任。
因此,看清“自己能在什么范围内轻能松自如地完成工作”,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自己“更上一层楼”是十分重要的。
自信源自于对自己能力的了解
人们认为有许多有重复阅读价值的好书的人,是有教养的人,记忆力也会很好
我的工作,在大家的眼里,可能只不过是“时常出来发表篇演讲”而已,因此也许有人认为我似乎是“安闲度日轻松自在”,从他人来看,我确实好像轻松自如地工作着。
可是,能显得轻松自如,就必须掌握相当熟练的技术,这是需要智慧的。要做到这一点,在所有的方面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相信有人会理解这一点。
譬如说,我如果进行一小时的演讲,我将不看稿子讲话,也不是把稿子全背了下来。我从1986年开始演讲,但是没有一次是预先写演讲稿的。时常有外部人说我是“背下了演讲稿”,但是对于这样的事情,我连想都没想过。
在“东京巨蛋”说法的时候也是一样,走向讲坛之际,我是在乘电梯的时候,才想“今天应该讲些什么内容”的。我总是在正式出场这段时间里“一决胜负”,从来没有写过或背过稿子。
把我进行一小时的演讲换算成文字,大约要写60页稿纸。这样的话,如果拿稿纸用手写,一小时只能写5张左右,写60张需要12个小时,此后还要修改等等,还要花费一些时间。
如果再把讲稿背下来,并流畅地讲出来,还要练习好多次,弄不好要花费一周左右的时间。如果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工作效率就要大大降低,我就会处于“总是很忙”的状态。
但是实际上我并没有这样做,因此时间上应该是很有空闲的。我所进行的一小时演讲,是在讲演现场一边思考一边进行的,但是我对此有如此的自信:“今后把说法的内容印成书或灌成CD出版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而这自信来源于过去练就的技术。如果有一定的技术,就会大致明白“我的演讲会稳定在什么样的水平上”。
因此我在说法之际,经常是不写讲稿,只决定主题和演讲题目。所幸由于过去头脑训练的结果,使我具有即兴地把一小时左右的说法合乎逻辑地归纳起来的能力。由于过去的种种学习和训练,使我能够立足于这种有利的立足点。
同时也是由于过去学习的结果,我的记忆力非常好。一般写东西做研究的时候,需要写便签、记笔记、做卡片等。可是我只要读了一遍书,就能大致记住要点,不太需要做如上的工作,因此效率非常好。
但我希望大家反复阅读个人藏书中的好书。人们认为有许多有重复阅读价值的好书的人,是有教养的人,记忆力也会很好。
进行规划,锻炼持续工作的能力
因为掌握了进行规划的方法和持续工作的能力,才可以轻松自如地工作下去。
我在说法的时候,事前虽然只决定主题,但只是以“时而突然想出说法的题目”这种形态工作,运营“幸福的科学”这样大规模的团体,并使其长期存续,将是极为困难的。如果只用瞬间的灵感来做工作,持续运营这么大的组织是极其困难的,我也难以承担责任。
为此,在实际中,我以这样的方式来工作。
我有时会想到:“需要讲一下这个事”,产生一个说法的题目,这时我就把这个题目写在卡片上。
有时候我想:“我现在有几个说法题呢?”一下,差不多有150张左右的卡片,因此我在那个阶段就能进行150场演讲。
150张卡片意味着:一年如果进行30次演讲,这就是5年分。这就是所谓“在水库里积水,必要的时候放出去”,是一种类似于“水库经营”的方法(这是当时的事情,现在也同时使用各种便签)。
当然,如果时常演讲,卡片就会减少,如果再想起新的主题,就再写在卡片上这样一来,卡箱中总是有100张到200张左右的卡片。卡片有入有出,就象水库里的水一样,一直保持一定的存水量。
这是一个稳定的素材源,我总是存有5年分左右的演讲素材。
我的延年大致是进行5次左右,就汇集成一本书,“有150个演讲题目”,就意味着“有30册书左右的内容”,我经常性地持有发行30左右册书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