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斜”无法损毁世界级景点的终极号召力
那年8月的某天,一条消息跳上了各家媒体:《荷兰一教堂钟楼打败比萨斜塔成“世界第一斜”》,报道称,荷兰北部一个名为贝杜姆的小村,有一座建于12世纪的教堂钟楼,其倾斜度超过比萨斜塔。报道拉出荷兰几何学家雅各布,此公亲自测量获得相关数据后便拿来与比萨斜塔做对比:比萨斜塔高度为55.86米,倾斜度为4米。而贝杜姆这座教堂钟楼高度为35.7米,倾斜2.61米。以此为基准,如果高度相同,贝杜姆这座教堂钟楼的倾斜度比比萨斜塔多出6厘米。
这个可笑的“比斜”,依我看其实无异于“比邪”,掺和“比邪”的几何学家到底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出于追求“颠覆快感”?反正相当可疑。如果是一般人提出此说,我真想劝他先去学学最大众化的《逻辑学普及读本》。
两个高度不一样的东西,本身已经没有可比性,根本就不存在“如果”的问题—比如有人造一个斜塔,高度仅有18米,而斜度是1.4米;或者索性再造一个高度仅有9米,斜度是0.8米的塔……以此类推,再设一个个“如果”,没完没了。那世界第一斜塔一定会不断“出邪”,天天刷新。
其实想在“斜”上做文章,把意大利的斜塔比下去的大有人在,早些时候德国不也曾有两座教堂向比萨斜塔发起挑战,欲争夺“世界最倾斜建筑”的名分吗?其中一座也是教堂钟塔,它建于14世纪,坐落在德国图林根州巴特弗兰肯霍森镇的山丘上。它和比萨斜塔一样,完全是由于地基松软造成,这座56米高的花岗岩建筑,目前斜度已达到4.5度,而且它还在以平均每年5厘米的速度继续向东歪斜。另一个参加竞争的建筑位于附近的萨乌霍森镇,斜度也相差无几。
德国人做事与荷兰人有点不一样,并不是拉出一个已经退休了的几何学教授来做煞有介事的测量那么蹩脚,人家一步到位,干脆利索地让巴特弗兰肯霍森镇的教堂钟塔在德国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中一举成为“最倾斜建筑物”,并堂而皇之宣布:此塔已经取代目前斜度仅为3.97度的比萨斜塔……
是的,在“斜”上面做文章没准还真能做出点什么名堂来,但请放心,别说你仅仅进入本国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是当真以过硬的数据切切实实取代了人家比萨斜塔,人家还是照样风光无限,还是照样招徕熙熙攘攘的世人。我那年从法国转意大利,在探讨景点时,导游明明摆上桌面,说比萨斜塔正在维修,到边上看看可以,但肯定不能登上去,这个景点是否还值得去?全体人员几乎同声说绝对不商量,不能登塔也要去。我则刻意套用了那些年的一句著名的广告词:眼中无他,唯有比萨……
别看比萨不大,但早在中世纪时,比萨就是第一个建立共和国的独立城邦和佛罗伦萨对峙,也曾经因与西班牙和北非做海上贸易而富甲一方,与热亚那、阿玛菲、佛罗伦萨等海权共和国齐名。因为富庶开放,也因为阿拉伯地区很早就传入了数学几何,因而为造就科学家和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比萨大学里就曾经孕育过世界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和费米,以及20世纪80年代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鲁比亚,此外还有身兼著名盲人歌手和法学家的安德烈·波切利……
总之,一个世界级景点总会体现出它的终极号召力,怎么会因为某个环节受到所谓的“挑战”而魅力递减?
二、自由落体定律竟是“孤证”
到比萨小城时嘀嘀嗒嗒下着初冬小雨,朦胧湿重的天空使得照相的效果极差。但没有人为此而生出悔意。站在这个斜塔前面,我很愿意闭上双眼冥想一会儿,太想让思绪缓缓逆向进入时间隧道,去巡览积蓄在塔上的历史构件……
其实到比萨城岂止是看斜塔?坐落在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除了矗立着那个其实面积不算很大的钟楼—即比萨斜塔外,还散布着多组华丽的宗教建筑:建于1063年的比萨大教堂,建于1153年的洗礼堂,建于1278年的比萨墓园……这个罗马式建筑群,外墙均为乳白色的大理石,尤显典雅高贵。但具体到各自造型,又显出了相对的独立。整体和谐与个性凸显,无不使人烙下印象。此处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并非仅因为比萨斜塔,而是这组标志性建筑物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至于斜塔之“斜”,到底是意大利人刻意为之,还是种种原因使之不得不被动接受?抑或是老天成全,决意要借比萨宝地造就一方奇景?这似乎已经都不重要了。
曾经进入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伽利略的故事》,使得谁都知道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世人瞩目的实验:他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塔上同时扔下,结果两球同时落地,由此奠定了自由落体定律,从而一举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速度与它的重量质量成正比的定论。其实,这么重大的定律发现居然仅仅见诸伽利略的学生维维安尼于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一书里,既无其他旁证,也没出现在伽利略本人的任何著作或演讲中。作为“孤证”,备受质疑是理所当然的。据说1612年时就有抬杠者为了反驳伽利略的新定律,也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次同样的实验,结果是大小不同的两个球并没有同时落到地面。
种种说法早就呈开放状,摆在桌面上任人选择孰是孰非。至于“自由落体定律”是不是已经成为终极真理不可推翻,恐怕还得由更严密的科学实验来证实。
在斜塔入口右侧墙上,记录着钟楼开始建造的时间:“此钟楼奠基于公元1174年8月”(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其实实为1173年8月,当时比萨使用的纪年同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相差一年……所有这些,或带有历史惯有的模糊,或带有兼顾不足的谬误。但唯其如此,斜塔才显出一种综合的厚重,这些,哪里是其他什么地方的同类建筑随随便便来一个“比斜”就能一蹴而就地获得取代地位?
三、中国也有不少可以“比斜”的塔
妄想在“斜度”上获取世人注意的,绝非全是老外,中国其实早就有所谓的“世界八大斜塔”或者“中国五大斜塔”等多种版本。能够在其中名列其中的一般是苏州市虎丘公园里的虎丘斜塔,上海松江天马山中的松江斜塔,辽宁绥中县前卫镇的绥中斜塔,湖北当阳市玉泉寺前的当阳斜塔,还有我的家乡广西崇左市左江江心中的归龙斜塔。
从成塔年代到塔身斜度,中国的许多斜塔的确也都不让老外—比如辽宁的绥中斜塔,根本不用计算其“斜”的数据,几乎呈横状的塔身已经足可以说明一切。可见,塔斜而不倒,我古已有之,绝非老外独揽。于是许多版本在论及某塔的“斜”状时,言之凿凿,不但有数据比较,还有照片为证。塔呈如此之“斜”,居然没受世人瞩目,故大有愤愤不平之状。每看到此,我总是忍不住发笑:人家比萨的钟楼,难道仅仅和你比斜度?倘若塔的斜度最重要,倒不如举办“世界塔楼斜度锦标赛”,全以数据比较,全以形状说话,然后再依其“斜度”排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点后门都走不得,岂不干净利索?
某女演员曾经被境外某杂志认定为“中国最漂亮的女性”,又是上排行榜,又是荣登封面……对此,并不见有哪位美女不服,更不见有谁把自己的身高、三围、体形比例、脸蛋模型等构件进行充分数字量化,并据此与该演员做比较,最后再向该杂志鸣不平……为什么?因为谁都知道,人家谁和你比这个呀?
中国的斜塔们难道就没有任何可以发言的角度?这倒也不是。我看我家乡广西崇左市的左江斜塔就可以写上几笔。
左江斜塔坐落在崇左市内清幽秀丽的江心岛中。斜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先做三层,然后断断续续,最后做成5层塔身时,已经是清代的康熙年间了。此塔起因据称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左江中游有条妖龙,凶残恶暴,常在急弯处搅浪翻波,翻船食人,弄得左江一带人心惶惶。于是有个叫水宝的后生猎手专门练就一身好武艺,在神明的指点下,勇战三天三夜,终于斩杀妖龙,使左江恢复清平。当地人为了永记水宝杀龙除害伟绩,遂在江心岛上建宝塔,取名归龙塔,又名水宝塔,后来雅称为左江斜塔。
左江斜塔高28米,青砖砌就,塔身造型呈八面体,塔顶八角飞檐;塔内有螺旋形阶梯通塔顶,每层可借窗口观看风景。整个塔身逆水向外倾斜1米左右,使人惊讶叫绝的是,不管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观看,左江斜塔总是向人所在方向歪斜—实在有点和你逗着玩的意味。这应该算为奇迹吧?而这个奇迹,竟然是人的操纵使然。
国内外的斜塔,基本上全是因地理地貌地基原因造成的,即都是自然力使然,人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如何遏制住不断加大斜度的塔身。只有左江斜塔例外,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建塔工匠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河道拐弯位置和地基土质状况,还兼顾了江心风力与河水流速等综合因素。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专门把塔做“斜”……屈指数来将近400年了,尽管江风四季吼啸,江水长年冲刷,甚至还偶有洪水没顶……但归龙斜塔的歪斜度数,多少年都是始终如一,全在人的算计掌控之中。尽管我在国内外已经看过不少各种各样的塔,但每次回乡我都一定要看看这个斜塔,看它清晨迎江风而梳妆;看它黄昏沐清流而沉淀;看它坚忍挺立,笑傲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