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旋律更已是耳熟能详,而中央芭蕾舞团昨晚以最鼎盛的阵容,在海口市人大会堂演出这一经典舞剧时,其受到欢迎和喝彩的程度仍然是空前的。这既是经典力作穿越时空而魅力依然的佐证,也是椰城市民喜爱、向往和追求高雅艺术的写真,更是海南人民以“娘家”的身份喜欢这部早已饮誉国内外的芭蕾名作的姿态。
上了一定岁数的人都应该记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早于1964年完成它的改编,并在当年排练、演出。而在稍后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它也曾被列入“八大样板戏”之中。剧中的主要人物琼花也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竟被改为“吴清华”,不用说,舞剧的衔头也当然地被时代冠以“革命样板舞剧”。
在昨天晚上的演出中,第二小号手所用的乐谱,其封面上依然印着“革命现代舞剧”的字样,笔者亲眼看到后不由不感慨万端。时至今天,再评价这些样板戏,人们当然会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应该是无须讳言的,那就是应该以具体某部戏的艺术魅力对社会生活发生真正的影响来做评价依据。以《红色娘子军》为例,它的主题歌《娘子军连歌》已经普及了好几代人,《斗笠舞》的伴唱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以优美的韵律和动听的曲调,早就成为各个时期业余文艺团体的“拿来”节目。
当然,这部芭蕾舞剧既具有普及的因素,更兼有专业的难度,我们只有在这样高水平的专业团体表演中才能欣赏到。于是,琼花的独舞在小提琴独奏和齐奏中凸显了优美和凄迷;洪常青的独舞和大刀舞在中提琴、大提琴的独奏和主奏中表现了豪迈与刚健;洪常青与小庞的出场侦察舞则在打击乐与管乐的联奏中完成了“亮相”的造型;此外,赤卫队员的《五寸刀舞》在小号的主奏中见出了利索与灵巧;而《炊事员舞》在单簧管、双簧管的主奏中,让人体味了轻快中带有的若干诙谐;还有人们熟悉的《斗笠舞》,则在长笛、竹笛和弦乐的联奏中写满了欢快与抒情;至于老四的《拳舞》、团丁的《长刀舞》、南霸天的出场配乐,南霸天无可奈何的处境等,则在圆号、大号、长号和低音提琴的渲染下,诡谲、怪异,表现得形神毕肖……
芭蕾舞剧以音乐语言与舞蹈语言作为传播手段,二者的得体配合使得主题获得极佳的表现,又使它相融一体而铸造出浓郁的艺术境界。椰城观众在这部堪称“阳春白雪”的作品面前表现出来的欣赏水平令人感到欣慰,良好的剧场秩序和适时而起的掌声就是最好的佐证。
附:话语背景与花絮集纳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当年“八大样板戏”之一,其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也许便是“主题先行”。对于“主题先行”,文学理论界早就发起了再讨论,不少作家和评论家认为“主题先行”也不失为一种创作方法。甚至“三突出”作为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法也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从中外文学史上都有不少实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他笔下的许多剧作,包括《哈姆莱特》和《李尔王》等,如作剖析,也有“主题先行”的味道;至于挪威戏剧家易卜生,法国古典戏剧家莫里哀等,他们的作品均有“主题先行”的印痕。
《红色娘子军》与另外几部样板戏的唱段、旋律,至今仍大受欢迎,这是否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信仰、观念与政治的热情程度也许表现得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各个时期的人们对某部经典作品的喜爱,经典之作穿越时空的魅力是否就这样形成?
海口一位业余合唱团员看毕演出后,说她们团的合唱节目里面也有《红色娘子军》中的歌曲,每次唱后都大获喝彩,但今天亲耳听一听中国芭蕾舞团现场演奏下的伴唱,感到更精彩更悦耳更和谐,很有启发。
中央芭蕾舞团在海口仅演出三个晚上,票紧而贵,不少非常想看而口袋又拮据的爱好者竟“无师自通”,采取了这样的“免费”方法:原来每天下午,该团都进行彩排,其程序与正式演出并无二致。所以昨天下午的彩排,很多“无票族”便到现场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