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第一次输入“中国新闻界横渡海峡第一人”在网上搜索,读着关于我自己在横渡中的“档案”记载所带来的激动和兴奋,绝对不亚于当年小说处女作发在省级文学刊物头题,甚至不亚于第一次触碰异性身体。但必须承认,这段激动并没有维持多久,接下来琼州海峡的横渡活动就热闹不断了……
很多人来到海口,一查海峡的距离,如看地图所标18海里,如在港口看距离:15海里。其实,从中国大陆板块最南端的排尾角到海口白沙门,最近的直线距离才12至13海里。按1海里等于1.886公里换算,也才20来公里而已。
既然才比奥运会水上马拉松10公里多一倍距离而已,于是很多人耐不住要跃跃欲试了。一个14岁少年横渡成功并企图申报“吉尼斯”的吆喝声还没停下,那边就有11岁儿童游过来的宣传铺天盖地了。再继续:来自北京和深圳多位9岁、8岁、7岁的男女儿童,也都一个个成功地游了过来。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来自大连的残疾人小谢,他双腿从小萎缩,30多年来行走只能靠轮椅或拐杖。但当我们横渡过的几个哥们儿把他从轮椅上抬下来扔进海里时,他一挥手臂,用很标准的自由泳一路划过来,竟然用不到10个小时……
上述横渡活动都属民间行为,但由于横渡人员想获得正式承认,于是经申请后有关公证机构也会派出若干公证员全程跟随监督。
那几年的横渡琼州海峡活动都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赛事一年上一个台阶:2000年是“‘力神杯’海南横渡琼州海峡大奖赛”,由省文体厅和海口市政府主办;2001年是“‘椰树杯’中国第一届横渡琼州海峡锦标赛暨水上马拉松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游泳协会主办,省文体厅和海口市政府成了协办;2002年成了“国际游联马拉松游泳世界杯赛”,主办单位当然是国际泳协和中国泳协,其他全部是协办或承办单位。2003年因“非典”肆虐而停办。2004年的赛事仍然是“国际游联马拉松游泳世界杯赛”……
与“世界赛”扯上关系,业余选手当然就不再具备资格。与此相应,当然就招来全球各路游泳高手。2002年的男女冠军均是俄罗斯人,尤里·考丁诺夫这哥们儿居然仅用4小时51分就蹭蹭蹭蹭一路蹿过来了。女子冠军纳塔利亚·帕金娜也仅用5小时25分。人们为金发碧眼的强劲好手喝彩并惊叹,其他业余游泳爱好者的横渡活动从此不再成为新闻。与此相应,原先横渡过来的如我辈等,如再被提起时,一定会有人说:“横渡海峡算什么?看谁谁谁不也游过来了吗?”言下之意,横渡琼州海峡纯属小儿科,是个人都能倒腾过来。
是的,这个海峡算什么,7岁孩子都游过来了,连路都不能走的残疾人也游过来了,而世界高手游过来简直跟玩儿似的比下一盘围棋都快……这都是事实,我不但承认,而且还可以加上:横渡琼州海峡的确没什么,我游过来的时候仅会农村式蛙泳,相当难看的“狗爬式”自由泳,我在横渡之后花钱去拜一位曾经的女国手为师才纠正过来的。
有人根据海水的浮力,于是大肆渲染在海里游泳如何“省力”,如何如何“舒服”……如何如何“爽”……还有人略带想象地说,估计根本不用游,随随便便就能漂过海峡彼岸……不知是否受这种轻视海上游泳的观念影响,反正海南公共海滩浴场近年来发生的溺亡事件有大幅上升之势—而溺水者中据知都对自己的水性很自信。
在业余横渡琼州海峡被矮化,被蔑视的同时,人们仍在期待世界级的专业高手在琼州海峡创造奇迹。岂知在2004年的横渡大赛中,却出现了叫人始料莫及的尴尬情况:2004年的赛事仍然叫“国际游联马拉松游泳世界杯赛”,也许是为了驱除2003年“非典”的晦气,在选手下水的海安镇白沙滩,徐闻县组织醒狮队、锣鼓队、仪仗队为大赛开赛助威壮行,同时放飞1000只信鸽。现场大约有3万名观众观看下水仪式。但谁想到呢,结果,参赛的28名(只有7名中国选手,其余均为欧洲和北非选手)水上马拉松好手中,无一幸免,全军覆没—当然不是出安全事故,而是没有一人成功游过来!
18点30分时,大赛裁判长宣布:中止比赛。至于中止比赛的原因,在后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组委会归结为“由于比赛过程中琼州海峡的天气突变,海上风浪过大,海情过于复杂……”宣布“中止比赛”无异于宣告横渡失败—其实严格说起来,宣布“中止比赛”已经属于自己找台阶下了。因为比赛截止时间在18点。在10个小时规定时间内没有一人游过来,而你却在比赛截止时间过后半小时才宣布“中止比赛”,这算什么呀?
我绝非幸灾乐祸,而是相当愤慨—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组织方难辞其咎。
我等游过来的人都知道,琼州海峡的海流状况基本上是有规律的,一般是每半个月循环一次,每次循环都会有一至两天的海流状况适合游泳横渡。横渡赛事已经成功进行了三届,每届都能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挑出最佳的横渡时间。从成功的经验积累,到不足的教训警示,都不应该存在“不了解海流”这个只属于低等的问题。比赛前一天,在有气象、海事、航运等负责人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各家在回答记者问题时都像宣誓一样“保证比赛正常进行……”
愤慨中我当晚就应约写了《一个世界大赛,一个国际玩笑》和《谁为横渡失败埋单?》二文,分别发在《海南特区报》和《法制时报》上。
事情还没完呢,如何为本次失败的横渡比赛画上句号?组委会可谓煞费苦心,最后决定男子组前三名为:保加利亚选手斯托伊切夫和埃及选手马提梅思并列获第一;捷克选手维泰克等7位选手(无一中国选手)并列第三。两人并列冠军也许不算稀奇,但7人并列第三,我看恐怕是所有世界性赛事中绝无仅有的一件古怪事情了。
女子组倒比较规范:德国选手博瑞塔卡·姆罗奥获第一;德国选手莫若·安其拉获第二;保加利亚选手莫拉列娃获第三。但人家德国姑娘即使能拿第一却还表示不买账,她说比赛就得根据实际成绩,而现在仅仅根据比赛中的“表现”,我拿这个冠军回去还嫌丢脸呢,于是表态不接受领奖—最后通过多方交涉,人家为了“顾全大局”,总算勉勉强强领下金牌,但在挂牌一刹那,仍然绷紧着的脸绝无任何激动状。
倒有几位泳友带着调侃地对我说:28名世界顶级和国内顶级水上马拉松专业高手啊,他们从上午8点下水,一直游到18点30分,10个半小时过去了,可游在最前面的人仍然在我们非常熟悉的1-2号航标之间扑腾,按航标之间的固定距离5.8公里算,他们距离岸边起码也还有六七公里,而落在后面的人呢,那就更没法算了。从这个角度看,果真让他们顶着逆流游完全程的话,世界高手横渡所用时间,肯定比不上阿廖你当年所用的狗爬式。
我哑然失笑,应对一句:横渡用时多少,确显水平高低;至于能否游得过来,游得多快,并非全看能力,人在大海里,毕竟太渺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