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人尽皆知的名言:“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样的人刚开始的时候还能靠几句漂亮话忽悠到几个人,时间一久,身边的人就会鄙弃这种不务实的花架子,认为他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知道,再好的理论都得经过实践才能证明它的作用,否则永远都是水中月、雾中花,看得见,摸不着。卡耐基曾经说过,少说多做是职场好员工的必备素质之一。谨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斐斯泰洛奇曾说过:“行动如火,语音如烟,烟究竟不是火的本身,火越明亮,烟就越发稀少。”
雄辩的口才固然能对你的生活、事业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把口才变成了“只说不做”,再好的口才也没有用,因为这任何一件成功的事,都不是靠能说会道的口才就能完成的,都需要付出实际的行动和辛勤劳作。宏伟大志不能只凭一厢情愿的臆想去规划,而是要设定一件就实实在在做好一件,只说不做只能让人生一片空白,甚至连失败的成绩都不会有。企业招聘你过去是要你做出业绩的,上司希望他的下属能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而不希望看到一群天天空喊口号,眼高手低的员工。
有个小故事,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点头,答案正确。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手一张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做的。
《世界企业家》中一位老总说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刚毕业、新来的同事和他聊天,小伙子能力挺不错,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他这个公司“老人”面前一副舍我其谁、雄心万丈的样子。当小伙子聊到公司的现状、包括问及公司许多同事的情况时,这位老总明显感觉到他对公司老一辈不以为然和对自已无比自信和期待。
人不狷狂枉少年。这位老总不经想起七年前的自己,也是以这副面貌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看到面前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小伙子,他觉得他真是职场的“老甲鱼”了,一时感慨无限。他觉得小伙子这种咄咄逼人的野心和锋芒毕露不是一件好事。老总心想自己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尚且对他的言行会产生几丝不快,要是换成其他顶头上司或者与之有利益冲突的同事,不知道他们会对他反感几许。说不定,小伙子还未上路,就因为野心勃勃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
从无数的经验教训看,不该说的绝对不说,实在想说的考虑三秒之后再决定说不说。历史上这种事情也是数不胜数,如文场得意,官场失意的大文豪苏东坡,大概无人不知此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然而造化偏偏弄人,所谓“世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东坡居士正是此中人。
苏轼才华绝世却一生坎坷、屡遭打击,与他直言朝政、讽时讥世有很大关系。比如他针对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青苗法,写了一首《山村》的诗说:“杖藜衷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大意说:百姓得了青苗钱,立即在城中过度消费。又如《秋日牡丹》:“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这首诗虽属闲暇之吟,但也被牵强其中。苏轼被从湖州任上逮捕回京,无可奈何之下承认:化工比执政,闲花比小民,讽刺执政者犹民,云云。
苏轼被捕后,羁押在御史台,御史台古有乌台之称,此案故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牵涉到一批主要反对宋神宗与王安石改革的政治人物,共计二十二人,其中包括苏辙(轼弟)、司马光、刘挚(日后为朔党领导人)。这些人之所以身陷囹圄,皆犯了一个相同的毛病:多嘴。苏轼等人因言获罪说明,言论向来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凡欲成事,必时刻提防被人抓住言论的“小辩子”。与苏轼一样因言获罪的历史人物,几乎举不胜数。古代的比如刘禹锡,比如杨修,现代的比如彭德怀,比如张志新,等等。
当然,世易时移,今日职场与古代官场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力戒长傲、多言,对于职场中人来说,仍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隔墙有耳,世上没有人会喜欢别人(尤其是下属)说自己的不是,也没有人会对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视而不见。
很多企业的前辈都会语重心长地和晚辈教导道:职场第一课——沉默是金,多做少说。刚迈出校园出来工作的人首要便是要学会沉默是金,最好先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待时机成熟时,再凭着自己默默取得的成绩,把握机缘,韬光养晦,在沉默中爆发,一招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