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不能“套上枷锁去跳舞”。这指的是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师自己要避免“一个头脑两个系统”,两个系统一个对外,应付检查开优质课耍弄教学手段;一个对内,“拎着新鞋走老路”。教师更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教师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无疑,各种活动课的开设是很重要的,但“活动课不是玩课”。笔者认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什么内容的活动课,尽管是全民参加也不值得提倡。活动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应该是师生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它拓宽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课改专家刘军精辟的概括为“言之有理”,即“触景生情(知识与情感)、动之以情(运用的方法)、晓之以理(分析的方法)、有感而发(态度和价值观)”。实际上,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是有“景”的生动,“思”的扩展,“理”的智慧及“情”的生成的合成体。它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发展做贡献等人生理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少年……教师的职责是帮助他找到合适他的地方充分施展他的才华……”所以,新课改将不再“一俊遮百丑”,单纯依靠成绩衡量学生,而是提倡“多几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提倡支持学生实现“给我一双翅膀,让我飞上蓝天”的理想目标。这些都是新课改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它们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格外关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实际上,在实施上述课程目标“三位一体”的具体过程中,我们还同时创造着另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即在教与学中,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福建课改引发矛盾与质疑
8月,2005年普通高招录取尚未结束,2006届的高三学生已经齐刷刷地坐在教室里为冲刺明年高考磨刀霍霍。与此同时,原本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三语文老师却很茫然:“教了十几年书,轻重缓急原本是一清二楚,但是今年高考语文题型大变脸,省里尚未出台与《考试大纲》相关的本省自行命题的学科‘考试说明’,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上课了……”
这边一线老师呼吁出台“考试说明”,而另一边,有关人士则认为,如果出台“考试说明”会与“课程标准”冲突,有悖于课改精神。
高中课改走到现在,陷进了进退两难境地,因为高考成绩下滑,先行课改的江苏和山西等地市的课改受到严重冲击。福建省的课改先行者——福州八中虽然高考成绩保持优秀,可仍有许多人士持怀疑态度,该校今年中招生就出现二三志愿生源不足的尴尬局面。
课改精神无疑是好的,而且也是必须要进行的,但目前教育的指挥棒仍然是高考,这是课改迷失方向的最根本原因。课改到底该服从高考这根指挥棒,向指挥棒靠拢,还是指挥棒动一动,找出真正可实行的改革方案,让孩子们真正受惠?
题型大变脸:学生哭了
“老师,是不是少发了一张考卷?”6月7日上午高考语文学科开考后,有不少考生向主考老师这样提问。因为他们在试卷的第一页找不到曾经无数次背诵、记忆、反复训练并烂熟于胸的6道语文基础知识题(18分)。福州三中一位语文老师说,高考语文科结束后,有几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哭着给她打电话说:“老师,我在高考的前一天还在拼命背拼音、字词,现在一道题都没有考,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复习都白费了!”
福建师大附中的薛章辉老师介绍说,2005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删去第一卷6道语文基础知识题,题型结构大变脸,但考前未授权相关权威部门进行告示(如颁布一个《考试大纲》“补充说明”之类的东西),结果不仅考生们惊慌茫然,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也让高三的一线教师们大为吃惊,措手不及。薛老师认为,之前被高三老师奉为命题准则的《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如今让他们无所适从。因为,原来复习掌握的内容可能不考了;原来不要求的部分现在比重又增加了,《考试大纲》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又体现在哪里?
语文怎么教:老师茫然
2005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2006届的高三学生也进入了紧张的毕业班状态。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今后的高考会是什么样的?今后的语文教学是否就不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了?如果语基知识都可有可无,又何来的语言规范?面对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许多语文教师的反应是:今后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着”念“zhao”,“安全着陆”的“着”念“zhuo”。除了死记,毫无道理可说,毫无规律可循……对付这样的语基试题,学生除了下死工夫,别无他途。众所周知,删去语文基础知识题、加大作文分值、强化语言表达与思维,将使那些完全靠勤学苦练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解题技巧的考生失去竞争力,不可能再靠死记硬背轻而易举地拉开10~20分的差距。
“我们对改革始终持欢迎的态度,也完全赞同取消那些僵化的、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识记的语基题。”福建师大附中的陈琳老师说,但是相关部门要给一线老师一个明确的态度,指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而改革也必须要有连贯性,在平稳中寻找新的突破,“因为学生不是实验品,这个代价太昂贵了!”
“考试说明”与“教学指导”之争
教育中最敏感的“指挥棒”就是高考,所有的考生、家长、教师都在跟着这个“指挥棒”转。许多老师表示,仅仅在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个年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便一举打破了高考试卷“稳中求变”的一贯原则,让未做任何准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十分不适应。一线的老师们呼吁,年内应尽快出台与《考试大纲》相关的本省自主命题的学科“考试说明”,同时相关部门应考虑着手成立本省的考试中心,肩负起对命题老师的培训任务,让命题者能够准确把握高考的改革方向。
对此,长期从事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福州八中的高山校长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在《国家课程标准》出台之前,一线教学的老师习惯以《考试大纲》代替《教学大纲》;如今《国家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它在教学领域里有法律规范的效力,指引着教学考试的改革方向,如果再出台其他纲要都将与之相冲突。但由于《课程标准》比较空泛,不便于一线老师用在教学上,因此,应该呼吁出台一份权威的“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对老师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与考试的方向提供指导。因为高考的命题不能超越《课程标准》的范围,这才是今后教学的方向,要让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达成共识;而教育部推进高考分省自行命题,其用意就在于引领教材改革和课程改革方向。
高中课改与家长信任之惑
原定今年秋季福建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学分制引入高中教学,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将暂缓推行。7月底,在福州市中招普通达标中学录取工作中,作为一类校的福州八中大爆冷门,虽然一志愿录取线为394.5分,但在二、三志愿轮转投档时,由于招生数未满额,最低录取分数线降至359分。福州八中的连副校长说,尽管低分的生源只是个别学生,优秀生占了绝大多数,但这也是八中招生历史上罕见的遭遇。
将这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情摆在一起,颇有些让人感到无奈。作为高中新课改的试点学校,同时又是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福州八中的“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改革已经走过七个年头,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什么在中招的时候,没能吸引大量的优质生源?而高中新课改的暂缓推行,是否也意味着改革遇到了阻力……
有一位学生家长的说法也许颇具代表性:作为家长,最终的希望是孩子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的确很新很好,但是高考还是按以往的学科设置,一考定终身。要是孩子把时间都花在选修课、走班制上,肯定会挤占必修课的学习时间,这样还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吗?而且,究竟新课改会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教育增值”与高考升学率之叹
高中课改的最大变化是引入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相对以往学年制统一的课程板块,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然而今年高考后,有学生抱怨说,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用上课时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占用了20%的学习时间,但这些对高考没有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时间。
“高中课改并不是不要高考升学率。”福州八中的高山校长以福州八中推行课改实验为例:福州八中在高中课程改革方面经过七年的摸索,经历了初高中分设、生源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变化,但近年来高考升学率始终保持增长的势头,今年本科上线率达80%以上,在榕城一类校中位居前列,这也验证了课改理念中“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的成效。“怎么来认识一流的教育改革,不是学校选择最优秀的生源,而是把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好,让每个学生个体都实现‘教育增值’,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理念,高考原本就具备选择人才的功能,因而成功的课改必然能在高考中体现出高水平。”
高校长表示,如今,高中新课改正在全国部分省份试行,短期内,也许会因条件的短板阻碍课改优越性的发挥,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对课改失去信心。因为,改革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改革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好的,而且将来必然有这样的原则:不能让课改靠拢高考,而是命令高考顺应课改。
三、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的创新是个系统工程
由国家教育部主导的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设计的全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宗旨鲜明、理念新颖、内涵丰富、方向明确,作为国家行为这项改革将强力推进。它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与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差别甚大的改革构想,是涉及基础教育的根本性改革,目的是要改变传统普通高中教育的一些弊端(如: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多样性、选择性;教学方法简单,学生被动学习;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评价;使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从理论构建上,这是理想、科学的改革方案,它突出的特点是学校有一定的自主设置课程,自主认定学分权,便于办出特色,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课程权,便于个性发展。经调研,课改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国家课改方案只作粗线条的原则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执行起来,难度较大。校长、教师、家长的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转换、素质的提升、学校资金的投入、教学设施、设备的扩充以及相关改革的均衡推进,配套政策的出台等方面均跟不上高中新课改推进的步伐。其中涉及考试评价制度的研究与改革迫在眉睫又严重滞后,难度最大。现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作相应的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将遇到强大阻力,难以顺利实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涉及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毕业认定等复杂问题,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确实是系统工程,值得组织精干力量作为课题深入研究。
(二)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评价制度改革的困惑
高中新课改是立足于现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重大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完善,它要在继承优良的传统上革除弊端,而不是对传统的全面推翻与否定。例如:传统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及考试作为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等教育思想与原则并没有过时。在思考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中,不能回避存在困难与矛盾,才能找准对策。新课程改革面临改革与已有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校长和教师)与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之间(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等)的矛盾,新课改采取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实践与研究全过程的策略,注重过程评价,但操作起来难度不小。(1)新课改的教育评价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新课改提出的学生发展过程评价其中很多方面都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查,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这就给老师的具体操作带来难度,且效果也未必理想。(2)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侧评,尤其是对学生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侧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差;如果体系过于庞杂,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3)家长强烈追求分数的愿望,使教师和学校课改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获取功名、扬名显祖为目的;在对学校教育评价上直接表现为以“分数定成败”重结果、轻过程,这与新课改倡导的关注学生发展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目前国家人才选择制度不健全,除一张考卷定终生的选拔制度外尚无良策;学校“以分取人”的观点与新的人才观错位;教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现实与新的教学观错位;社会、家长的以“升学率看学校”的现实与新的教育观错位。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对课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形成巨大的社会阻力。
(三)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亟需明确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