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想到的这句话是当年他父亲在临终前叮嘱他的话:“如果国家遇到了什么危机,你可以重用周亚夫这个人,他是一个将才,一定能够帮助你渡过难关的。”
“对了!周亚夫!”想起了这句话的刘启犹如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般的跳了起来,把一旁的晁错着实吓了一跳。
“来人啊!快把周亚夫将军给朕叫来!”刘启顾不得别的什么,十分干脆明了的吩咐道。
晁错对刘启如此的举动内心是比较失落的,毕竟这位曾经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皇帝现在要撇开自己去找办法了。不过这也没辙,谁叫现在的自己拿不出一点主意呢。
而前去找周亚夫的人很快便回来了,刘启对此很是吃惊。询问了派遣的人之后才得知,原来周亚夫和其他许多朝廷的将领在听闻吴楚七国叛变的消息后,便立马赶到宫中,正准备朝见皇帝,正好和刘启的使者碰见了。
见到此情此景,刘启心中满是感动和信心。原来在遇到真正危急关头的时候,还有这么多忠诚的将领在坚定地支持自己!刘启心中对诸侯国叛变的绝望,稍稍平复了许多。
“快,让他们进来!”刘启十分激动地喊道。
“陛下!”刘启的话音刚落,一旁的晁错便满面愁容地说道,“将军们此番前来,肯定心情比较激动。您务必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将军们的话所左右了。要知道,武将大多只知道打打杀杀,而不明白其中的政治……”
刘启听后皱了皱眉头,说道:“这一点朕心里有数,太傅放心。”
将军们很快便进来了,施行完君臣之礼之后,起身的大臣们看到皇帝背后“戒备森严”,虽没朝他们这边看但明显知道他在不断偷瞄这边的晁错,不少的将领“哼”的一声,不再往晁错那边看了。
晁错在朝中几乎是没什么朋友的,连在政治方面干涉不多的武将亦是如此,而这些武官也因为晁错整日在皇帝身边灌输一些他们不认同的思想而对他表示反感。危急时刻的这次会面,却依然保留着浓浓的火药味。
“来来来,你们快来说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刘启没有太多顾忌这其中的火药味,他拿起桌上诸侯国们的叛变文书,焦急地说道。
“陛下,眼下事态紧急,陛下唯有派军前去征讨叛逆才是唯一的办法!”周亚夫直截了当地回答道。
“派兵?”晁错听后抢在刘启之前冷笑了一声道,“你说的倒容易,这檄文上说吴楚叛军有几十万,你说你能保证打得赢他们吗?”
“这……“刘启被二人这么一说,一下子便接不上话了。
“晁大人,”周亚夫听后反驳了一声道,“您不是之前力主削藩的吗?现在诸侯国反了,您也应该有解决的策略吧?既然您觉得我们的办法不好,不妨说说你的办法?”
“这个……”晁错有些尴尬了,他之前压根没想过怎么解决的办法,但现在他必须要说出一个,否则就要在这些人面前颜面尽失,还会丧失皇帝对自己的信任。
“咳咳……额,我觉得诸侯王的造反其实并非是出于真心,只不过是他们反对削藩,一时鬼迷心窍才会走上这条路的。”晁错停了一会儿,终于憋出了这句话道,“所以,我们应该先和他们交涉一下,就说朝廷把削藩令撤回来,并且再赏赐他们一些土地。这样一来的话,诸侯王应该会收手了吧……”
“如果他们不收手呢?”周亚夫立马抓住晁错的漏洞,一阵见血极其迅速地指出道,“晁大人您以为造反是过家家吗?既然诸侯王选择了造反,这就说明他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怎会轻易退兵?否则,日后朝廷找他们秋后算账怎么办?”
“我们可以用军事和政治手段结合的办法嘛……”晁错不甘认输,继续争辩道,“陛下,臣建议您在派人跟诸侯王们交涉的同时,亲自率领一支主力部队前往前线,给叛军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样一来,和叛军的谈判便好说了……”
“什么?你要陛下亲征?”
“混账,这是一个臣子该说出的话嘛!”
……
晁错此语一出,立刻引得满堂哗然。
刘启对晁错说出这番话也是非常的震惊,要知道,让皇帝亲征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这等于是把皇帝至于一个十分危险的环境。而皇帝一般而言是帝国的根基,是不能轻易垮下的,臣子让皇帝去亲征,一般而言是很少会得到其他大臣和皇帝的认同,更何况刘启还是一个从未经历过战争的皇帝。当年刘恒面对匈奴入侵决定亲征的时候,满朝文武全都不赞成,最终还是在薄太后的压力下刘恒才放弃了这个念头。这可见,让皇帝亲征在当时是多么危险和敏感的举动。
“那……朕去亲征了……京师怎么办?”刘启有些结巴地问道。
“臣愿意替陛下守住京师……”晁错此时明显已经语无伦次了,他以为自己说的话很正确,但没想到却硬生生地触碰到了刘启那根敏感的神经。
“陛下,您可不能听晁错的话呀!”底下的将军们纷纷喊道。晁错说完这话亦是十分紧张地低头瞥视着刘启,不说一句话。
刘启心中现在非常的混乱,但他此刻却不是因为七国之乱的事而混乱,而是因为晁错刚才的那番话。刘启不是傻瓜,他不可能不能从晁错的刚才那番话中读出另外的一层意思。他自己亲自率军去前线和叛军打,晁错待在后方替他守着。这是为皇帝分忧的人应该做的吗?而且,如果晁错有异心,那自己离开京城让他留守则毫无疑问是羊入虎口。此刻的刘启已经无法相信任何人,就连平日里最信赖的晁错也是一样。
但是,晁错果真有谋反之心?想必是没有,那他为何还会说出这种不合逻辑愚蠢透顶的话呢?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他不想在皇帝和这些平日里不和的将军面前丢脸。削藩令是晁错力主推行的,这一点谁都知道。所以说,现在的七国之乱主要的缔造者便是晁错,更何况叛军打出的旗号便是“诛晁错,清君侧”。这样一来,晁错便必须加强自己的存在感,让这所有的罪不会算在他一个人的头上。这是为了自己。
第二,晁错现在脑子混乱,思维不清。他被七国之乱的消息也吓到了,无法正确判断。再加上他先前根本没怎么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在说出自己办法的时候胡说乱说了。他简单的以为,用撤销削藩令,封土赏赐并且加上皇帝的亲征便能解决问题,其中根本没有考虑诸侯王叛变的根本原因和现实情况就妄下论断了。
第三,晁错心中也很害怕。他怕什么呢?他怕的便是那些叛军回来拿自己的脑袋。叛军明确打出是要他的脑袋的口号,这可真够吓人的,所以他不远去前线,而愿意留在最安全的长安。
所以说,晁错出于这三个原因,说出了这番之前的他根本不可能说出的话,这也让刘启心中一凉。按照平时,刘启对出这种馊主意的人一定会施加惩罚的。但晁错毕竟还是自己的最信赖的人,是自己的“智囊”,刘启心中还是对其有信任基础的。他之前之所以会说出这番混账话,怕是他也晕了。
于是,刘启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便对晁错说道:“太傅,您先回去休息吧……”
这是在给晁错下“逐客令”了,晁错心中一紧,但也不好说什么。他渐渐意识到,眼下这种环境自己还是暂且后退的好,反正皇帝是不会考虑自己的意见前去平叛的了。
带着一丝的悔恨与忐忑不安的心理,晁错缓缓离开了刘启的宫殿,暂且回家去了。
晁错走后,仿佛胜利的将军们心中稍有喜悦,于是他们紧接着劝说刘启感觉派兵,并且告诉他,眼下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直接打垮叛军的军队,这才是治本之策。
冷静了许多的刘启对此表示赞同,他也清楚,如果眼下朝廷一兵一卒都不派的话,的确是不行的。但派兵需要一个计划,因为朝廷的兵力也不多,不能瞎派,必须有所规划的利用。对此,刘启再一次询问周亚夫的建议。
针对当下的情况,周亚夫向刘启分析道:“现在叛军是兵分三路,但主力部队是集中在南边的吴楚联军上的。所以,朝廷也必须兵分三路前去出击,但要把主力集中在南面以应对吴楚联军。”
刘启听后说道:“既然主力是在吴楚联军那里,想必它们的战斗力一定很强,如果我们的军队打不过或者还没等我们派兵前去它们就已经来了,怎么办?”
周亚夫回答道:“这一点还请陛下放心。吴楚联军臣认为在短时间内暂且不会到来,因为他们要入关,必须走荥阳这条线。而在这前面挡住的是强大的梁国,梁王是陛下您的亲弟弟,他一定会拼死守住那里,纵使吴楚联军再强大,想要在短时间内拿下梁国,也是有些困难的。”
“对啊,梁王还在那里呢!”刘启拍着手说道,“但是,又有谁能够去抵挡吴楚联军呢。要知道,吴王刘濞可是跟着高帝打过仗的……”
“陛下,如果陛下您信得过臣,臣愿意领兵前去!”周亚夫随即英勇请缨道。
就等着这句话的刘启当即拍手喊道:“好!果然虎父无犬子,周将军真有先辈的气魄,先帝果然没有看错人!即日起,朕封你为太尉,执掌全国最高军事权力,你立刻去调配能够调配的主力部队出征!”
“诺!属下领命!”周亚夫跪下应允道,“不过,臣虽然前去迎战南面叛军,但还有两路叛军,臣恐怕一时无法招架。所以陛下还需考虑再选两位将领前去抵挡才是。”
“嗯,你说的很对。”刘启若有所思道,“有了,朕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