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叛军之中,主力部队吴楚联军的战斗最先打响,他们开始没日没夜的攻击梁国的首都睢阳。但由于刘武在那拼死抵抗,故战事暂且僵在那里。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刘武对叛军的抵抗只能维持不长的时间了。
而另外两路叛军,本该按照计划向西推进的,但刘濞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他们有所进展的消息。对此,刘濞很是恼火和不解,他接连派了好几拨人去打探北方的消息,他要知道这些家伙是不是后来有反悔了。
而后来的调查让刘濞暂且松了一口气,之前和自己共同举兵的那五个国家都没有反悔,他们之所以没有西进,主要是因为遇到了一些变故和麻烦。但这说到底,这些麻烦产生的原因还是因为有人叛变了。
叛变的是当初约定的两个国家——齐国和济北国,而他们叛变刘濞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我们分开来说。
齐国叛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齐王刘将闾为人非常的狐疑。先前胶西王来拉他入伙,他同意了,但让胶西王和刘濞没想到的是,这其实不是刘将闾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只不过是惧于胶西王为人的强力和吴国的强大这才勉强答应的。而到了真正起兵的那天,他又不敢做了,毕竟造反是灭族的大罪,他可没那个胆子去干。说到底,刘将闾这种两面派的最终目的,就是保住他自己的命,保住他齐王的位子。他不管你们怎么争怎么打,只要不连累到自己就行了,但事实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七个诸侯国相继举兵的同时,刘将闾深感事态的眼中,面对刘濞急迫地催促檄文,他迟迟不敢正式公开造反。而当他听闻朝廷对诸侯国的叛乱已经有所行动之时,则更加不敢造反。终于,倍感夹在中间的刘将闾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那就是装傻。
首先,他不举兵叛乱。其次,他也不帮助朝廷去主动攻打叛军。刘将闾把自己完全至于旁观者的角度,这么一来他就相对安全了。然而,事实会这样吗?
当然不会。当初刘濞要胶西王去劝说山东诸国合伙的目的,便是要在叛乱的时候断了后方的顾忌,这样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前线。而齐国的中途退出,则大大加剧了叛军的不安全感。如果等他们在前线和汉军打得如火如荼之时,你齐国被朝廷收买了,然后从背后捅我们一刀怎么办?这个风险太大了。结果,刘将闾的这个装傻的办法,却直接找来了北方一路叛军的围攻!
北方一路叛军主要由胶西国、胶东国、济南国和川国组成。面对齐王的临时退出,他们被迫暂且放下立刻西进的计划,而是北上围攻齐国!他们知道,必须要把这个后患给除了。
这一下则彻底把胆小的齐王刘将闾给吓坏了,原本他只是想中立,但却招来了四个国家的围攻!没有办法,和这几个叛变的国家既然撕破了脸皮,那就没什么回转的余地。刘将闾随即下令全国死守,然后派人火速赶赴京城,主动向朝廷表明忠诚,接着求朝廷派兵来救。
就这样,齐国“被”陷入了战火之中。而另外一个原本答应叛变的济北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说来也算是济北王刘勃命大,他本来在刘濞的檄文到达之时就决定举兵叛乱的,但由于事前准备的不充分,他的都城的城墙还没有修理好,因此不能马上加入到叛军的阵营之中。所以,他无奈之下被迫推迟起兵造反。
然而就在这段时间中,济北国发生了变故。刘勃虽没打算叛变叛军,但他的手下打算叛变,因为他们根本不想和朝廷作对。但迫于刘勃的压力,他们之前也只是暂时的顺从。终于,他们在刘勃整军备战的这段时间里找到了他的空隙。济北国的郎中令连同其它臣子,找了个机会竟然劫持了刘勃,逼迫他放弃造反的念头!这样一来,济北国就无法再加入叛军阵营了。
而劫持了刘勃之后,济北国亦是全国上下准备,采取防守态势,以防任何敌对势力的进攻。就这样,原本打算叛变的济北国,却“意外”的变成了朝廷的“忠实粉丝”,的确很具有戏剧性。而后来济北国的命运则更加加剧了它的戏剧性,这个后几章会写到。
和南方的吴楚联军相比,北方的叛军的确进展的不顺,还没还是和朝廷开打,自己人就先打起来了。得知这个情况的刘濞虽然不悦,但至少齐地还是有四个国家响应了自己的,而解决临时生变的齐国与济北国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因此无需太过担心。
这便是北方战线的总体局面。
而叛军的中路主力赵国,又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呢?相比其他叛军相比,刘遂的进程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他决定叛变在国中引起了不小的喧嚣,而且亦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对,但刘遂在强行处死了反对者中的两位代表人物之后,以这种白色恐怖的方式将赵国拖入了叛乱的队伍里。
他把赵国所有的精锐部队全部移到了西边国境,然后在那里等待打败了梁国之后抵挡此处的吴楚联军,这样他们就可以三军合并,直捣函谷关。
刘遂在此时刻还做了一个非常厉害但饱受唾弃的举动,那就是他为了进一步加强叛军的力量,而不惜借用外族的力量。刘遂借用的力量,是朝廷一直非常头痛的匈奴帝国。
他派人去联络匈奴的单于,告诉他中原现在已经大乱,如果匈奴能够和叛军联手共同对付朝廷,等事成之后一定会给匈奴以非常丰厚的报酬!匈奴的单于本来就是比较重利的,当他听说中原又大乱了,感觉这又是一个可以打捞一票的机遇,于是便答应了刘遂的请求,派兵抵挡汉朝的北方边境,然后坐等渔翁之利。
有了匈奴的加入,叛军更加有底气了。七国之乱最初的战局,完全掌握在了叛军的手中!
而说了这么多叛军的动向,那么朝廷对此又有何举动呢?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朝廷上来。
自打刘启把削吴国两个郡县的诏书发出去之后,他就几乎没有一天晚上睡好了觉,每日每夜都在等待着吴国的消息。此时刘启的内心是非常的矛盾的,一方面,他是十分的想要削藩。而当这削藩真的实行的时候,他又有些后悔,害怕会有大事发生。
晁错原本对削藩是信心满满,但当这个削藩令真的下达之后,他的内心也有些许的不安。尤其是使者去了许久都没有些许的消息回来的时候,这份不安就更加的强烈。
刘启不止一次的询问晁错,这么久了还没消息会不会发生什么?晁错虽然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为了安慰刘启他每次都让刘启放心,一定不会有什么事的。二人就在这无比的担心中,渡过了一段虽然不是很长但对他们而言犹如万年的时间。
终于,有关吴国动向的消息传到了朝廷之中,但前来禀告的,却并不是之前派去的使者,而是熙熙攘攘的许多地方的郡守以及不反的王侯子弟。他们虽然遭遇不同,但全都异口同声地告诉了刘启同一个消息:“吴王刘濞造反了!”
刘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最终还是发生了,这让他感觉犹如晴天霹雳,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紧接着,其余六国连同刘濞造反的消息也传到了朝廷,相伴而来的,是刘濞“诛晁错,扶天下”的“正义宣言”。如此一来,刘启是彻底崩溃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只是针对吴国的削藩居然会引发如此强劲的反弹。不但是吴国造反了,而且连其他六国也造反了!这些造反国家的国土连起来几乎占据了天下的一半,这让他如何是好?
于是,刘启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语气对身旁的晁错问道:“你,您,你不是说诸侯不会反吗……”
晁错此刻也懵了,虽然他是削藩令的积极推崇者,但说句实话,他虽然看到了诸侯做大的危机,并提出要及时削藩的策略,但对于此政策所会引发的后果,晁错是没有深加考虑的。他只是想到,削藩对朝廷有好处,而没有想到,如果诸侯抵制削藩因而造反的话,怎么办?晁错恐怕只是看到了胜利,而没有怎么考虑失败。
终于,脱离了自己计划轨道的现实发生了,晁错对此是哑口无言,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而刘启绝望地眼神看着身旁这位自己言听计从的“智囊”,第一次对他产生了深深地厌恶感。他还是把头低了下去,两手捂着耳朵,拼命地让自己冷静下来,可怎料那颗跳动的心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当一个人听到噩耗的时候最初都是难以接受的,这是人之常情,刘启也不例外。但能够看出一个人能不能应对大局,则就是要看他在这种关键时刻能不能站出来扭转局面!刘启会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就在刘启捂着耳朵闭眼冷静之时,曾经一个人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出现在了脑海之中。他猛然一惊,因为从这句话中,他仿佛看到了事情扭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