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名義。八種人起塔。一。如來塔。如來有三義。若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義也。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恩義也。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義也。謂如來萬德悉備。三覺俱圓。天上人間所共尊仰。是故滅後。應當起塔供養。二。菩薩塔。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眾生。謂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憫物情重。隨類現身。度脫無量。是故滅後應當起塔供養。三。緣覺塔。謂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以其三界生死已盡。能為人天而作福田。應當起塔供養。四。阿羅漢塔。華言無生。又曰無學。亦云應供。三界生死已斷。故名無生。煩惱已盡。無法可學。故名無學。應受人天供養。為世福田。是故當起塔供養。五。阿那含塔。華言不來。謂斷欲界惑。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應受人天供養。為世福田。是故滅後應當起塔供養。六。斯陀含塔。華言一來。謂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已斷。後三品尚在。更須欲一番受生。故名一來。應受人天供養。為世福田。故滅後當起塔供養。七。須陀洹塔。華言預流。斷三界見惑。預入聖流。故名預流。應受人天供養。為世福田。故當起塔供養。八轉輪王塔。輪王雖未斷惑。未出三界。然以福德之力。治四天下。以十善化育羣生。為世所尊。故當起塔供養。
佛祖統載。會稽育王塔緣起。劉薩訶。病死入冥。見梵僧指往會稽育王塔處懺悔。免甦出家。名惠達。及至會稽。徧求不見。偶一夜聞地下鐘聲。倍加誠懇。經三日忽從地涌出寶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寸。佛像悉具。達既見塔。精勤禮懺。瑞應甚多。明州塔。此其始也 北寺寶塔功成。暨合郡護法善信耆宿等。恭請聖恩老和尚陞座。師揮拂子云。昔釋迦世尊。下兜率。降皇宮。處胎誕生。出家苦行。降伏眾魔。成無上覺。轉妙法輪。最後入般涅槃。闍維舍利。不可勝數。一分帝釋天王請歸供養。一分諸大龍王請歸供養。一分八國王請歸供養。惟阿育王。有大威力。得八萬四千舍利。以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此是西域國王造塔之因緣也。至此方漢帝時。有摩騰竺法蘭。持貝多佛像。釋迦舍利。來至中國。漢帝敬信。舘於鴻臚。建立塔寺。始有三寶之名。此是東土國王造立塔寺之因緣也。至三國赤烏年。有康僧會。入吳。時大帝召會問曰。汝有何能。會曰。我能求佛舍利。帝曰。限汝三七日。若有舍利。當為造塔。會精誠祈禱。三七日後。果有舍利三顆。現於金瓶。鏗然作聲。光明晃耀。帝驚異曰。此希有之瑞也。又問舍利有何功能。會曰。鐵鎚擊之不傷。猛火鍛之不壞。帝使力士擊之。鍛之。毫無所損。其光愈盛。帝遂敬信。即以舍利起塔廟。額曰建初。名其地曰佛陀里。即今之金陵報恩寺也。復以一顆於吳郡瑞光建塔。一顆於北寺建塔。為報母陳氏恩故。亦名報恩塔。此是江南吳大帝建立塔寺之因緣也。世人但知磚石寶塔。而不知無縫寶塔。山僧今日令在會諸賢。於磚石塔處。悟無縫塔因緣。於諸相上。見無相佛境界。即事即理。即性即相。性相圓融。事理無礙。是為天人中第一福田之寶塔也。竪拂子曰。會麼。秪這寶塔。非相非形。或隱或顯。常放光明。卓立空界。耀古騰今。撑天拄地。堂堂顯現。應物隨情。諦觀者。悟文殊之三昧。稱贊者。入普賢之願門。風響鈴鳴。盡是觀音境界。然燈點燭。無非定光降生。旋繞經行。象王迴顧。散花梵唄。獅子頻申。或見舍利於東北西南。露盤輪際。或見光明於四週簷角。上下九層。或現觀音於塔頂之上。若坐若立。或現彌陀於欄楯之間。全身半身。是諸瑞應似優曇華現。難見難聞。此皆宰官長者護持之力。諸檀善信樂施之誠。惟冀。人人返源達本。個個見性明心。頓證體中萬行。自然佛果圓成。即今寶塔功圓。作麼生道。八方寧諍歸皇化。四海謳歌樂太平。
五燈。肅宗皇帝。問忠國師。百年後所須何物。師云。與老僧作無縫塔。帝曰。請師塔樣。師良久云。會麼。帝曰。不會。師云。吾有付法弟子躭源。却諳此事。請召問之。師遷化後。帝召躭源。問此意如何。源頌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雪竇顯頌。無縫塔。見還難。澄潭不許蒼龍蟠。層落落。影團團。千古萬古與人看。石樹拈頌。現成無縫塔。用造作麼。肅宗便請塔樣。也好一拶。不是國師。大難酬對。既然與他樣子便了。說甚躭源却諳此事。以至後來穿鑿得八面玲瓏。有眼者。又道不見。看看。浮圖高出梵王天。頂上明珠光燦然。萬古聖賢同坐臥。至今未見塔門前囗玄沙侍雪峰遊山次。峰指面前地曰。這一片地。好造個無縫塔。沙曰。高多少。峰乃顧視上下。沙曰。人天福報即不無。和尚。若是靈山授記。未夢見在。峰曰。你又作麼生。沙曰。七尺八尺。雪峰曰。世界濶一尺。古鏡濶一尺。
小未曾有經。佛般涅槃後。若有以如芥子舍利。起塔大如菴摩勒果。其剎如針。上施盤葢如酸棗葉。若佛形像如[麩-夫+廣]麥大。勝前功德。滿足百倍。
不得無故登大殿遊行囗不得無故登塔囗不得殿塔涕唾。
【箋】登殿塔。惟燒香。散花。禮佛。作法。餘皆不可。若塔殿中遊行。雜語戲笑。作不法事。乃至涕唾。污穢佛地。得罪彌重。
燈錄。有行者。隨法師入佛殿。行者向佛而唾。師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者云。將無佛處來與某甲唾。師無語。溈山云。仁者却不仁者。不仁者却仁者。仰山代法師云。但唾行者。又云。行者若有語。即向伊道。還我無行者來。
見塔偈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箋】佛塔者。一切諸佛舍利之塔也。凡見諸佛舍利之塔。固當尊重。不知一切眾生。亦具有舍利。同於諸佛。亦宜尊重。云何眾生不自見者。秪為不重己靈。被諸煩惱障蔽。若能尊重佛塔。即是尊重己靈。即是不被煩惱障蔽處。即是自己舍利放光處。即是同於諸佛舍利。無所增減處。故曰。受人天供。此句但在如字上看。則受供非分外也。
徵。諸佛萬德莊嚴。眾生德薄垢重。云何眾生。同於諸佛耶。
訓。言事。則有生有佛。言理。則無佛無生。生佛之跡雙泯。全體是一大塔。
敬塔偈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箋】寶塔之所在。即諸佛法身之所在。故瞻觀之時。應起敬心。念諸佛德。高出霄漢。無有過於塔者。所以諸天及人。無不瞻仰也。
禮塔偈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箋】塔名高圖。亦名高顯。謂顯揚如來功德之標幟也。
徵。寶塔固是如來之標幟。其始建也。出於匠手。高下寬廣可以手紀。云何無有能見頂者。
訓。若以匠者丈尺。欲見佛塔之頂。其猶蚊蚋住須彌之隈。拔一莖眉。而欲量虗空高下。縱經塵劫。無有是處。殊不知佛之塔。非高非下。非廣非狹。不墮諸數。匠手又烏乎知之。然則如何得見塔之頂耶。請高著眼。
入殿塔。當右遶。不得左轉。
右遶塔偈 右遶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箋】疏。右者。順義。
普耀經。菩薩降神。趣右脇者。所存無逆故。無逆者。無左遶也。
僧祇律。禮佛塔。應當右遶。如日月星遶須彌山。不得左轉。
燈錄。世尊降生。周行七步。自南西也。
裒述。入殿塔。當自南而西。而北而東。不得左轉。
華嚴合論。遶佛三匝者。順佛正教。故遶佛皆是右遶。自南向東。向北。向西。至南。如是三匝。以為右遶。成法。今人反左行 右遶者。誠順之至也。凡事誠順。則一切智無不成。是故當於右遶處。而發是願。令一切智自悟。自悟無他。惟行無逆。無逆之旨。佛佛承順理故。經律遶佛塔。皆自南而西而北而東。為右遶。獨棗柏以自南向東向北向西為右遶。二論相拄。造化若無其柄。然太極既分。東西左右已判。棗柏豈不解日月星之遶須彌為右遶也。乃欲別出手眼故。後人不知。不能無疑。余敢向棗柏肚裏走過一遍。為之參曰。夫人之一身。小天地也。身外大天地也。此身無逆。天理亦順。如右手向內曲則順。向外曲則逆。故從右手向內旋為順義。若從右手向外旋。為不順義。則知右手。刻刻奉侍左手之權衡。猶坤儀。時時承順乾道之命令也。總之經律右繞。法乎天象。棗栢右遶。本於人身。究竟皆遵右繞。無左繞也。
遶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須知徧數。
【箋】禪觀經。多貪眾生不淨觀。多嗔眾生數息觀。知遍數者。與數息相類。謂旋塔時。當憶佛念佛。不落無記妄想二邊。即得一心不亂之旨。
遶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箋】瞻仰佛德。贊嘆不盡。而懷慕之。懷慕不已。故又從而遶之也。梵語三。華云正。亦云數。佛道者。如來歷劫所行之道。皆當履踐。故曰勤求。無歇也。
徵。遶塔既止於三。勤求之心。歇即菩提。若心無歇。云何止三。
訓。如來五時說法。甞以三為喻。不獨文殊也。然文殊之三。又異乎諸經之三者。以其隻字兼解華梵之音。一音包括圓頓之義。然非下文。無以見三之妙用。若非此徵。亦無以見格外之玄論。若作正句看。即奢摩它句。即三摩鉢提句。即禪那句。即佛句。即心句。若離之。即正句非句。何況餘句。若作數句看。即一句。即不可說句。即優波尼沙它分句。若離之。即數句非句。何況餘句。故有時即三求之亦可。離三求之亦可。有時離即俱非。雙非並遣。忽見盡十方世界。一切寶塔。樅然現前。不知此心在於塔之內。及塔之外。又安知此身在三匝內。及三匝外。如是勤求。日三夜三。乃至年劫有盡。我此旋遶之心。永不疲倦。故曰心無懈歇。
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箋】寶梁經。五百問經。有一比丘。具大福相。入殿禮佛出。福相頓改。審其故。乃壁端有畵佛像。比丘以杖頭。倚觸佛面故也。
五燈。闍夜多。至羅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惟尚辯論。首者徧行。一日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祖謂彼學者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虗妄之本也。學者曰。尊者蘊何德行。譏我師耶。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常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慾。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徧行聞已。發無漏智。祖復告徧行曰。吾適對眾挫抑。仁者得無惱乎。行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常安樂。因師於智者月淨。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吒我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畵佛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聞無上甘露。而反生熱惱耶。惟願大慈。以妙道垂誨。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殿壁無情之物。本無罪福。於人。然一經畵佛。殿壁即無佛在。所以禮之為福。觸之為罪。韓昌黎題木偶詩云。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昌黎所見雖小。而木偶之與佛壁均等。究竟木偶佛壁。何罪福之有。人自為罪福耳。至若無情說法。木偶未出世。佛壁未現前。觸之不得。背之不得。古德云。心如墻壁。可以入道。言此心堅於墻壁方可入道。非同墻壁無知而已。須知墻壁熾然說法始得。且道墻壁熾然。說甚麼法。若知墻壁燃然說者。不妨拈起拄杖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觸着帝釋鼻孔。放下拄杖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或不然。拈起也不是。放下也不是。未免傷鋒犯手。如賢者傾亡帝王之尊。闍夜頓失二果之位。此二則可謂墻壁熾然說者下個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