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活动中,说话必须把握礼节和分寸,否则,就容易造成3种后果。
①没有将要传递的信息传递出去。
②使对方对自己传递的信息产生误解。
③将不该传递的信息传递出去,泄露了国家机密。因此,保持外交辞令恰如其分的礼仪,也是对外交往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那么,怎样做到言语有理有节呢?
1.用语精确
语言中许多说法、许多词语(主要是指同义词)的基本意思相同,但相互间存在着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常常是可以忽略不计、相互换用的,但在对外交往中却非常讲究,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信口开河。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出访前苏联时,向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问起前苏联的潜艇规划。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两国关系并对世界力量对比都有影响的军事秘密,而且尼克松此时提这样的问题的动机也是异常微妙的。可赫鲁晓夫却冲口而出:“我们能制造多少潜艇,就制造多少艘。”这种不慎重、没有礼节的话语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在场的米高扬给他使了个警告的跟色,并说:“主席的意思是我们为了防御的目的,需要多少艘潜艇,就制造多少艘。”在外交活动中,应当避免这种需要事后补漏洞的事件发生。
2.委婉含蓄
在外交活动中,有许多说法不能直接地说出来,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弱,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这时要使话语委婉含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能使话语具有一定的弹性,还能避免自己或对方陷入某种尴尬的境地。
1954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为他在白宫举行国宴。当时丘吉尔年事已高,在国宴上,艾森豪威尔夫人看到丘吉尔用餐刀切肉似乎有些困难,就悄悄地帮助他把肉切开,并且礼貌周到地说:白宫餐桌上的刀子不太锋利。如果艾森豪威尔夫人直截了当地说道:“您切肉有困难,让我来帮您切吧!”这就有可能被认为是说丘吉尔年老的意思,这定会引起丘吉尔的不满。
1960年尼克松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日本首相吉田茂访美,送给尼克松一件雕刻品,说是一位日本艺术家专门为尼克松制作的。随后吉田茂又故意装得轻描淡写的样子随便地提到这件雕刻的标题是“胜利”。他不去直接预祝尼克松竞选成功,而是送给一件标题为胜利的雕刻品,这种举动本身就此较含蓄,而点题方式又加重了此事的含蓄性。当时竞选是尼克松最大的心事,听了这种含蓄的话,他不禁会意地微笑了。
3.留有余地
有的时候,要精确地分辨出话语的尺度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将话说得太死,而留有回旋的余地。这时,可以通过概念替换的方法替换某个词语。如第1号中美联合公报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替换掉双方都难以接受的相关词语;其次,可以使用暗示性语言。这样既可传递出所传递的信息,也能为以后改变或解释此项决定做最佳准备。如在中东危机中,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埃及第三集团军,前苏联想采取行动,美国就要求前苏联“不可采取单方面行动”,并说“如果采取了,那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这种语言就是一种暗示力极强的语言。这种暗示,显得极有礼貌。如果直接说“如果你们采取了单方面行动,我们就将如何如何”,反而有可能激怒对方。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外交辞令有时的确能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