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让别人无可辩驳,往往会用诡辩来向对方发动进攻。如果不了解诡辩的语言技巧,对方往往往就无从反驳,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诡辩在论辩中虽然厉害,但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只要你掌握了诡辩的技巧,就可以轻松地驳倒对方。
一、将错就错
如果对方进行诡辩的逻辑是错误的,不妨将错就错,就地取材,顺着对方的错误逻辑重新构设一个诡辩来反驳对方;如果对方论辩的语言模棱两可,概念含糊不清,在语言上可以通过对其语言进行判断、分析、解释,批驳他的荒谬观点和不实之词,在概念上,我们要澄清概念,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这样就很容易堵住诡辩者的口;如果诡辩的内容是矛盾的,可以先指明其矛盾所在,然后再点出问题的实质。
例如,库诺夫在美化帝国主义时,曾经推论“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进步的……所以必须跪在帝国主义面前歌功颂德”!对此,列宁就用概念解释的方法驳斥了库诺夫所的诡辩。库诺夫在此偷换了概念,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概念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概念。通过概念解释,库诺夫的诡辩就很难立住脚。
二、针锋相对
针锋相对也就是常说的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当别人使用什么样的诡辩时,你可以如法炮制地施加给对方。
两人在公园辩论。
A说:“在金钱和道德之间,你选哪一个?”
B不假不思索地回答:“当然选道德。难道你选金钱?”
A诡秘地说:“我是选择金钱,因为我缺少金钱。你选择道德,那是因为你缺少道德。”言外之意B是没道德观念的,明显有嘲讽之意。
但是B立即反驳说:“你的话只讲对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还缺少一分,所以我要选道德;万贯的家财,你已有九千贯,但你还缺少一千贯,所以你要选金钱。因此,准确地说,我选道德是因为我崇尚道德,你选金钱是因为你贪图金钱。”言外之意,B重义,A重利。在这里,双方都利用了一个关键词语“缺少”在特定语境中的模糊定义。B的反驳就是针对“缺少”这一模糊的词语,否定了自己“缺德”、A“缺钱”的荒谬论断,最后用”崇尚”来褒扬自己对道德的追求,用贪图来贬斥对方对金钱的贪得无厌。驳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三、反例法——反其道而行之
当对方以偏概全,推出某种虚假的命题时,只要列举出与之相反的具体事例,立刻就能将对方驳倒。
我国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科举考试时为了避免有人冒名顶替,考生必须仔细填写自己的外貌特征,以供考官在考堂上查对。明朝时,有个考生在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时,在描写胡须一项时用了“微须”一词。考官查对时看到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对这位考生说:“你冒名顶替,考单上明明写着没有胡须嘛!考生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点胡须,怎么就没有呢?”考官说:“‘微’即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一道呢?”考生马上用古书上的事例反驳考官说:“古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这里微服就是不暴露官员身份的装束,如果‘微’只作‘没有’讲,难道说孔子脱得赤条条地到宋国去吗?”考官当场哑口无言。
诡辩不是按照正常逻辑而产生,所以,要想驳倒对方,就要异于平常的思维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反常思维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循规蹈矩。由于人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这些思维方式多年来已经定了型,很难改变。诡辩者就是抓住了人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以异于常人的观念来让对方无可辩驳。培养反常态思维训练的目的就是大大突破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用自己熟知的概念、映象纳入新的关系,用全新的观点考察对象,并作出正确的结论,以增强思维的机敏度。这样当对方使用诡辩时,你可以迅速反应,不让对方在思维方式上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