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论辩的技巧
一、投其所好
论辩中如果总是针锋相对,就会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论辩的最后胜利,不防另辟蹊径。论辩中使用投其所好术,往往能够变逆为顺,在顺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的破绽,捕捉战机,化解对方的攻势,从而出其不意地战胜对方。
一位顾客来到某酒店喝酒,酒店把半杯酒当满杯卖给他,他没有作声。在他喝完第二杯后,便转身问店主:“你们这儿一星期能卖多少桶酒?”“35桶。”店主洋洋得意地回答。“那么,”顾客说,“我想出了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的办法。”店主很惊讶,连忙问:“什么办法?”“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酒装满卖给顾客就行了。”
这位顾客在发现店家唯利是图的心态之后并没有针锋相对地与店家进行论辩,他利用店家想要赢利的心理,投其所好,巧设圈套,等店家入套之后再进行反击,间接揭露了店家的丑恶心态。这比与其直接地进行争辩效果要好得多。
二、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的意思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中,有主动的一方就有被动的一方。但是如果老是处于被动的劣势,就有可能会败下阵来。在论辩中运用反客为主的策略,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扭转劣势。
一位主持人向一位应考者提问:“先生,据说您是足球方面的行家,知道所有的足球知识是理所当然的是吗?”“那当然。”应考者骄傲地答道。“那么,请问球门上的球网有多少个孔?”应考者一愣,但马上镇定下来回答道:“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一定是知识十分渊博的大学问家。”“当然。”主持人得意地答道。“那么,你一定知道保塞尼亚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研究的是什么学问。”应考者问道。“保塞尼亚斯是古希腊一位能言善辩的哲学家。”主持人自信地答道。“完全正确。”应考者又问道:“你知道有关保塞尼亚斯的一件轶事吗?有一次,雅典的首席执政官听说保塞尼亚斯很有口才,想当众考一下他的才能,就在贵族会议上让每一个贵族议员提一个难题,请他用一句话来回答所有的难题。保塞尼亚斯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就回答了所有的难题。在所有难题面前,他只能说‘不知道’。”主持人马上接到:“完全正确,您真不愧为保塞尼亚斯的后代。”应考者又说道:“今天我想给你提一个问题,您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没问题!”主持人自负地答应下来。“那么请问,足球球门上的网有多少个孔?”主持人无言以对。
三、缓兵之计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应采取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方式,往往达不到目的。在论辩中,如果己方快攻速战,对方严防死守,自然是无机可乘。所以,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如果快攻不成就缓攻,这样才能出奇制胜。
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组阁的政府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丘吉尔力主反对德国法西斯,备受爱戴与推崇,民心所向,都希望丘吉尔能出任英国首相,取代张伯伦。丘吉尔自己也很有信心,但他并没有表现出这种迫切的愿望,而是采用了缓兵之计,并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的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当时张伯伦倾向于拥护绥靖政府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丘吉尔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这意味着丘吉尔拒绝入阁。在当时的情况下,丘吉尔在群众中的民望很高,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哈利法克斯只好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如愿以偿,成功组阁。
四、以牙还牙
在论辩中运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策略,主要是指借用论敌的语言形式,装载自己的思想内容,再去批驳对方的策略,也就是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据说英国诗人乔治·英瑞的父亲是个木匠,有一次一个纨绔子弟污辱乔治:“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乔治说“是。”这位纨绔子弟接着问:“那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木匠?”乔治很有礼貌地问:“敢问阁下的父亲可是位绅士?”这位公子哥得意地回答说“是”,诗人又问:“那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绅士呢?”
一次,英国保守党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斯在议会上演说,看到丘吉尔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我想提醒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丘吉尔也马上回答道:“我也想提醒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自己的头。”以上两个例子所用的都是对手的表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给原有形式输入了新的内容,达到了以牙还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