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在一个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只有一位读者,心理学家进入阅览室之后直接坐在这位读者的身旁,很快,这位读者就起身去别的地方了。这个实验总共测试了80次,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在空旷的阅览室里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当有人入侵这个距离之内,就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对此,美国人爱德华·霍尔博士将空间区域划分为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公共空间四种。
亲密空间:0-45cm之间。这个距离只允许情感联系高度密切的人进入,比如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陌生人擅自进入则会令人感到恐慌,戒备心加强。
个人空间:45cm-1.2m之间。在这个距离内交往一般彼此间都会有安全感,属于常规距离。这个距离正好适合亲切握手、递送名片等。
社交空间:1.2m-3.6m之间。这个距离属于礼仪距离,在这个距离内交往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比较适合领导谈话,布置任务,安排工作,听取汇报等。如果空间不够,可以用桌子等来拉开距离。比如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商务洽谈、公司企业人员招聘等都要隔着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增加庄重正式的气氛。
公共空间:3.6m-8m之外,比较适合公众场合中的陌生人之间,小型活动讲话人与听众之间等。在这个距离内交往,人们会感到非常陌生,也非常安全。
距离产生美,在社交活动中,保持距离也是一种礼仪。
首先,与人交谈时,要注意远近适当,太远了会令对方感觉你过于傲慢,摆架子;太近了,又显得不尊重。这个距离,需要我们根据亲疏关系拿捏得当。
第二,在行进中不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还应当适当变换。比如,不要一直以两米左右的距离跟随在陌生人的后面,以免引起对方的误会;骑自行车或者开车的时候,不要离前面的车太近,更不要强行超车,这些都是不礼貌的。
第三,主人不在场时,不要私自动用其个人空间之内的物品。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中,这是严重关乎个人形象的细节之处,也是体现一个人是否有教养、懂礼仪的地方。即便是亲友之间,甚至是自己的子女,未经许可,都不要随便翻动其抽屉、信件等。这种窥探别人隐私的行为很有可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
第四,不要随便进入他人的空间。在进入他人的空间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比如,到朋友家做客时,应当先按门铃或者先敲门,经主人允许之后才能进入,不要自以为熟络就堂而皇之地直接推门而入。另外,进入别人的居所之后,即使是比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随便把玩对方的个人物品和室内陈设,如果实在感到好奇,应当先经主人同意,最好由主人拿起递送给你。
第五,在公共场合,也要注意不要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比如,当看到别人形成一个封闭式的交谈范围,我们应当绕开行走,不要从中穿越,也不要走近侧耳倾听;在公园的长椅上,如果已经有人坐上,且余下的位置并不宽裕,就不要再去挤座位;在公共汽车上,不要横着站,两手抓着两边的把手,让其他人无法通过,坐下的时候也不要肆意跷起二郎腿,让路过的乘客给你擦皮鞋;在电影院,不要趴在前面的椅背上,更不要把脚蹬在前排的座椅上。
第六,不要污染他人的空间。首先,应当避免诸如当众抽烟,冲着人打喷嚏或咳嗽,对着人张嘴出气等行为,这些都属于“空气污染”,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反感厌恶。另外,在音乐会上,会议室里,报告厅中,不让你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在休息时间,不要在楼道中大声喧哗。这些“噪音污染”也是非常不礼貌的。
除此以外,还应当注意两点空间距离的礼仪:
首先,交往中的空间和距离要视交往对象的性别而变化。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男士挤在一间小屋子里,相互之间很容易引起怀疑,甚至是发生争斗;然而,如果让一群女士挤在一间小屋子里,相互之间则更亲密,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给女士们换个大一些的房间,效果反而不好。因此,在社交中,我们要注意不同性别对于空间距离的心理差异。男士之间交谈时最好不要离得太近,很有可能会产生不和谐;而女士之间交谈时则最好不要离得太远,太远了会感到不投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交往中,不同性格的人,在空间距离上的许可范围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和内向的人交往时,距离最好稍微远一些,太近了,很可能会令性格内向的人感到不自在;而与外向的人交往时,距离则最好近一些,能够更加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