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告别天竺戒日王,带着在印度游学期间收集的珍贵佛像和佛教经典原本,开始了归国之旅。玄奘的执著不仅表现在西去,也体现在东归,盛情的戒日王百般挽留,许以筑造百座佛塔功业,玄奘依然不为所动,玄奘自始至终不敢忘记西行目的,取经哺大唐。戒日王也是豪爽之人,他靠武力统一北印度,历史上的影响力足以媲美阿育王,他遵从玄奘意愿,令人从海路护送玄奘回国,以免陆路风吹日晒之苦,玄奘不从,他还有个国王哥哥在一个西域小国翘首期盼相聚一刻。戒日王带领众僧挥泪送别玄奘,几日后,戒日王又追上玄奘再次送别。
有时想,天时地利人和玄奘真是都占尽了。中古时期,佛教高僧大德或逾越流沙,或泛漾洪波,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何止千百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玄奘却是万中无一,成就历数最高,更何况吴承恩据玄奘取经创作的《西游记》,唐僧之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他确实是生逢其时,也就在玄奘离开天竺六年后的不长岁月,戒日王在恒河里溺水而亡,国家陷入动荡之中,佛教迅速地衰退,来自中亚草原的入侵者,摧毁了最后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天竺国和中原王朝一般,少不了权力纷争,合而分,分而合,这才引出上回书中说的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传奇事件。
回程的玄奘意气风发,翻雪山,越葱岭,快马加鞭地从瓦罕河谷进入新疆塔什库尔干。关于玄奘返程路线困扰我很久,回来时抄的近路至少节约一半以上的距离,何故当年西去时舍近求远绕那么一大圈呢?归根结底还是与西域的局势有关,玄奘出玉门关的时候,西域诸国基本还属西突厥控制,在他西行求学取经之际,天可汗李世民把征服四夷当作身前事,他带领大唐帝国不遗余力地开疆拓土,剿灭不肯臣服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突厥求亲又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作为聘礼,唐军修筑城堡,建置军镇,整个西域纳入了大唐的版图。
起初玄奘预备取道丝绸之路中路,从疏勒到龟兹进高昌,去赴他和高昌王不见不散的约定。但在佉法国,玄奘从高昌商人口中得知高昌王麴文泰早已去世的消息,高昌国如今早已是大唐的西州。看来留高昌国讲经三年的誓言注定成为飘落的秋之黄叶。悲痛的玄奘收拾好心情,绕回丝路南道,从莎车、于阗直接前往大唐长安。玄奘对莎车的描述并不多,只因唐时的莎车已非汉时的莎车。
西汉宣帝时,莎车王年老无子嗣,为求万年基业,依托大汉,向汉庭恳请将乌孙国解忧公主所生的小儿子万年奉为莎车王。老头的美好愿景很快化为泡影,万年治国理政实施的政策得罪不少达官显贵,加之莎车王室不甘心王权旁落,老王的弟弟呼屠征起兵造反,可怜解忧公主悉心调教的儿子还没施展才华抱负,就被无辜屠杀,驻扎的汉使也难逃厄运。历史为一个英雄将传奇书写。怪不得唐朝诗人羡慕大汉时光呢,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所以英雄辈出,让人敬慕。问题是,当风云际会需要人逞强显威的时候,是否每个人都有着一腔热血,而且最后得到的不一定是世人的理解。
书写历史的是一个叫冯奉世的人,他当时以卫候的身份持使节护送大宛等国的宾客回国,半路上听说莎车呼屠征造反,为自保又勾结匈奴人断绝天山北道,与匈奴歃血为盟背叛西汉。反正也是顺道,冯奉世就征调西域联军夹击进攻莎车国,城破呼屠征自尽,冯奉世另立呼屠征侄子为莎车王,继续送大宛宾客上路。载誉回国的冯奉世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一方面他擅自假托皇帝旨意征发诸国兵马,邀功求赏于万里之外;另一方面又平息西域危机,使大汉威名远名扬。汉宣帝认为春秋之义,以功覆过,封冯奉世为光禄大夫。冯奉世死去不久,西域都护甘延寿即假传圣旨诛杀郅支单于,最后被封为列侯。有大臣提出不同意见,为何甘延寿能封侯,而如出一辙的冯奉世不能位列侯位。汉元帝狡黠说,那是前朝的事,自有先王论断。
见识到大汉威严的莎车国诚心归附汉朝,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莎车王延康父子,是目前所知仅有的汉代西域有谥号的两人,在他们的精心治理下,莎车成为西域强国,代汉管理着西域诸国,成为汉朝无力经营西域时唯一能与匈奴对抗的西域城郭。康王去世,其弟贤自立为莎车王。其时东汉初立,君臣还未从王莽篡位的阵痛中走出,当西域各国数次哭闹着要求重置都护,抵抗匈奴****,汉光武帝本着攘外先安内的基调,一直未以允许。莎车王见东汉如此懦弱,全无西汉雄威,索性取而代之,破扜弥、西夜,击败鄯善,攻杀龟兹王,兼并于阗国,诈称西域大都护,称霸天山南北,对西域诸国强征赋税。直至班超父子力挫群雄,平复西域。莎车破败后沦为疏勒、于阗的附属国。
汉代以来,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待到辽国、西夏与宋朝三足鼎立,都自称中国,互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但真正把中国这个定义发扬光大的还是契丹辽国。
后唐时期,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自称儿皇帝,以拱手割让燕云十六州为厚礼,请求辽太宗军事援助建国后晋,被后世骂得体无完肤的石敬瑭黯然去世,养子石重贵继承皇位。五代十国的皇帝太多的昏庸无道,中国历史上皇帝匪夷所思的耻辱纪录都在这段时间创建,每读史到此,感想都不敢想。石重贵觉得称孙子倒没什么,但彼此都是皇帝,称臣实在是辱没脸面,自负狂妄地向大辽宣战。结果可想而知,只懂得声色犬马的后唐皇帝怎经得起真实战争的潮袭,国破家亡被封负义侯。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宗有意收复燕云十六州,继而光复汉人江山,开创万古基业,他率兵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败,宋太宗毕竟不是唐太宗,有时候天道未必酬勤。大辽国趁势继续南侵,疆域声势一度达到全盛。
金朝崛起,大辽覆灭,北宋成了南宋。写宋朝,伤心处实在太多,鉴于尊重历史的原则,就略挑拣几处,絮叨几句以飨读者。
宋朝建立者赵匡胤将国都定在开封,开封区位优势明显,豫为九州之中,汴京为豫州之中,又逢水路纵横,漕运便利,鸿沟连接着京杭大运河,清明上河图真实记录了汴梁的无限繁华。但打起仗来,无险可守的地理环境却是致命的软肋,行伍出身的赵匡胤看懂里面的蹊跷,力主迁都洛阳。众臣左右摇摆,他弟弟赵光义说了句颇具微言大义的话:在德不在险。就是在德不在险,伴随着悲情的北宋皇亲国戚及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一路从开封驱掳到东北寒冷的五国城。金人对劫持的嫔妃公主所犯下的滔天罪恶,实在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赵光义一己之私,为图开封本地势力做实皇帝之位而反对迁都之举,蝴蝶效应般报应到了他的子子孙孙,苟活下来的皇族余脉赵构魂飞魄散地逃到江南临安建都,因惊吓过度导致终身不育,只有从太祖后裔选个继承者。宋朝皇位传承于是乎出现了神奇的诡异现象,北宋除开国皇帝赵匡胤,继位的全是弟弟赵光义一脉,南宋除了第一个皇帝赵构外,继位的全是哥哥赵匡胤一脉。
逃窜的辽朝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联络南宋、西夏共同讨伐金朝,南宋是直把杭州作汴州,西夏也是有心无力,耶律大石反攻无望,向西挺进建立西辽。西辽先是攻入高昌回鹘汗国,然后翻越天山,沿塔里木盆地由北向西推进,一路收编西域诸国,喀什葛尔、莎车等地成了西辽的附庸。取得些许成绩后,耶律大石转身再攻金朝,出征时在大军前豪言,中亚并非久居之地,应当荣归故里,复兴大辽。可西域到故里何止是千里之遥,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
进攻受阻,复国无望,唯有另图江山,继续向西扩张。耶律大石领军进入费尔干纳盆,痛击西喀喇汗国,驻扎到撒马尔罕,西辽的雷厉风行震烁西亚大草原。耶律大石的西征事迹被东征的十字军传向欧洲,欧洲流传着东方世界有一位神秘的祭司王约翰,是神圣基督教的捍卫者,战争使得契丹声名远扬,俄语、阿拉伯语、拉丁语和古英语中“中国”的发音类似于“契丹”,蒙古语、维吾尔语直接把中国称为契丹,阿拉伯兵书《马术与军械》干脆把四大发明全都安在了契丹人头上。世界各地逐渐出现了以契丹表示中国的命名通则。
武力征服的国土最难保全,随着西辽国力的衰落,各方反抗大军此起彼伏,统治西域的残存政权强迫******人信仰佛教或景教,不从的阿訇被钉死于清真寺的大门上,当地人又纷纷倒戈。成吉思汗一出,星月无光,谁人敢与争锋?誓要把青天覆盖之地,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曾经辉煌的西夏、金朝、西辽逐一灰飞烟灭,神射手哲别进入喀什噶尔后宣布宗教自由,将西辽屈出律斩首,拿着他的首级传示莎车、和田等城,西辽彻底被蒙古帝国所灭亡。
唐诗我自然推崇李白,宋词自然柳永最佳。柳永一生抑郁不得志,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好不容易考中进士,却不入宋仁宗法眼,仁宗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且去填词吟唱吧。得罪了天子,谁还敢举荐。彻底宣告无缘政坛的柳永遂出入娼馆酒楼,终日饮酒厮混,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以致死时无亲人祭奠,全靠歌伎念他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柳永曾填《望海潮》词牌一首,金主完颜亮闻歌,对江南的繁华富庶垂涎欲滴,遂起兵百万攻宋。南宋对守城经验丰富,完颜亮不仅未能进驻江南,立马吴山第一峰,还不慎因战送命,死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水乡瓜洲。
金朝没完成入主江南的夙愿,蒙元是不灭南宋誓不罢休。忽必烈比成吉思汗更难能可贵之处表现在对汉人的任用上,蒙元的屠刀曾让西方大地颤抖,成吉思汗西征归来教育后代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奴役他们的妻子和女儿,看着他们族人痛哭流泪。对蒙古的入侵,阿拉伯人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那么可怕的事,哪怕是接近这样的灾难也没有;人类哪怕到了世界末日,也不可能看到其它类似的灾难。
忽必烈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而是实行以夷制夷,重用汉军将领攻克临安府,派张弘范率重兵征讨广东,追击南宋苟存政权,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门银洲湖海面进行最后的决战。南宋战败,近二十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投海,壮烈殉国,场面惨绝人寰。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也难逃屡遭毁灭的厄运。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灭之后无华夏,想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两战之后,汉民族气节骨气和民族自尊心捕杀殆尽,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惨遭阉割,人类文明出现严重倒退。南宋消失,日本全国上下一片悲伤,举国茹素来哀悼华夏的陨落;明亡之后,朝鲜李氏王朝以“中华”自居,使用明王朝纪年,一直延续到崇祯265年。
灭南宋后,张弘范自以为立下绝世武功,在崖山海岸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张弘范灭宋于此”,有好事者在前面加了一个“宋”字,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张弘范听闻此事,抑郁不已,第二年就病死了。
蒙古帝国分崩离析,蒙兀儿人在莎车国古地建立叶尔羌汗国,成为一个信奉******教的突厥化蒙古王朝,由于政治文化的高度统一,近代维吾尔族正式确立。
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代君主拉失德,饱读诗书,风流倜傥,一次到叶尔羌河畔打猎,无意听到优美的弹拨尔曲奏,循声而去,见一位美丽少女在抚琴吟唱,少女原创的歌曲以及满室飘逸的书法打动了拉失德,拉失德的优雅不俗也令少女为之倾倒,平民阿曼尼莎顺理成章地成为汗国的王后。
阿曼尼莎汗进宫后,继续着对文学艺术的深究,把叶尔羌汗国疆域内知名的乐师、诗人、歌手召集入宫,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木卡姆诸曲,就是十二木卡姆的源头。阿曼尼莎汗被称为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之母。
行走在新疆大地的乡野村庄,经常能看到维吾尔人聚集一起,享用着丰盛的瓜果唱歌跳舞,蕴含着舞蹈、民间娱乐和风俗于一体的歌舞形式就是俗称的麦西来普,就是聚会的意思。乐师们弹奏着弹布尔、都塔尔和热瓦普,拉着艾捷克,敲着达卜,盛装打扮的男女老少慢旋轻拂,通宵达旦。麦西来普上演奏的乐曲,都来自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阿曼尼莎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阿拉伯语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精缩为十二部套曲,演奏一遍要用20多个小时。
莎车相邻的麦盖提县,还有一种与十二木卡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歌舞套曲,即维吾尔刀郎木卡梅,它是十二木木卡梅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又独具一格,多表现的是叶尔羌河绿洲文化,富含着漠北狩猎活动,其中既有外来语名称,又有本民族名称,节奏多变,不作跟腔,随着岁月的磨蚀,能完整演奏刀郎木卡姆的老艺人寥寥无几,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刀郎,想必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那个曾经轰动一时而后归于沉寂的歌手了。当年新疆乃至全国的大街小巷都飘荡着刀郎的歌声,《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怀念战友》等等,把国人的思绪带到美丽而富饶的新疆大地。之前貌似提过,关于蒙古封建贵族对征服地区的残暴统治,把人分三六九等,视他族人为奴隶。贫苦的农民不堪忍受各种欺侮,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纷纷逃到叶尔羌河下游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过着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称谓。“刀郎”一词就是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
初始的刀郎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后来不同民族的穷苦人加入他们的行列,现在的刀郎文化发源地阿瓦提县仍有汉、维、回、克尔克孜、乌孜别克、蒙古、锡伯、俄罗斯、满等22个民族。刀郎人在远离尘世的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有点世外桃源的意思。闭塞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文化氛围,刀郎文化以民间形式存在着,无固定的内容,无文献典籍记载,只有在林间地头、河畔院内,唱着跳着,憧憬着对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我们听一听刀郎木卡姆的民歌《旅人歌》吧:你穿着雪白的裙子,镶着鲜红的花边,等待着心上的人儿,呆呆地坐着望眼欲穿。你是多么好的姑娘啊,就像含苞的花蕾一般;我想送一束花给你,又怕双手不停地打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