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格尔木,沿着青藏线行进。初升的阳光敲醒惺忪的睡意,车窗外的景致逐渐与前往不同,一马平川的道路被重峦叠嶂的山脉阻隔,车辆迂回着在盘山路爬升,海拔明显越来越高,空气稀薄气压低,食品袋膨胀欲爆裂,高原反应开始袭来。
古书载昆仑山是玉龙腾空之地,号称中华“龙祖之脉”、“万山之祖”。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仙家道长仰慕神游于此,只为一睹其真颜。李太白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毛主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无不充满着溢美赞叹。车辆抵达昆仑山口,巍峨的昆仑山尽收眼底,玉虚峰、玉珠峰依旧着云雾缭绕,千峰万壑鳞次栉比,一汪碧湖自在地躺在天地间,山下是细流纵横的草甸湿地,青藏高原特有的风景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呈现在路人面前。
五道梁因附近有五道山梁而得名,五道梁距离格尔木不到300公里,海拔却提升了近2000米,4636米的海拔超出了人体对氧气正常需求的临界限度。我们知道,海拔越高,大气中氧分压越低,机体缺氧程度也就相应加重,人体内细胞来不及调整适应,头痛欲裂、胸闷气短、精神沮丧、神思恍惚等现象随即出现。五道梁之所以高原反应更甚,除了是出格尔木的第一道坎,还有就是这一带土壤含汞量较高,植被稀少,气候恶劣多变,全年皆为冬季,所以通常都说五道梁是进高原的门槛,被认为是青藏线上最难的地段,如果在五道梁感觉没有大碍,那过唐古拉山口进藏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
问题是有些人属于后知后觉型,尤其是一路斜卧在车里,五道梁无关紧要,唐古拉山口才真正遭遇到由内到外的高原反应。唐古拉山是青海、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蒙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青藏线到此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
关于最高公路的标签,也值得商榷,首先新藏线有异议。新藏线是入藏线路中最为艰难凶险的一条,沿喜马拉雅山北麓南下,海拔5000米以上的路段有130公里,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达阪数十座,沿线多为空旷的无人区,界山达坂和死人沟是所有穿行人的梦魇。或正因如此,人云亦云的驴友们津津乐道的多是秀美的川藏线,而少有壮美新藏线的描述。走别人走不到的路,看别人不曾看过的风景,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勇往无前。只是,有些事,一生经历一次就已然足够。
唐古拉山口景致较昆仑山口有过之而无不及,盛夏飞雪亦是常态,空气含氧量是平原的六成不到,车窗外看到如此卓而不凡的风景,自然迫不及待地下车拍照。下车那一刻起,不是风景卓而不凡了,整个人变得卓而不凡了。欣赏美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看到的有多灿烂,你付出的就要有多惨淡。劝诫有相关疾病的人还是谨慎行之,高反虽不会置人于死地,但诱发的病症会带来沉重后果,即便健康人群,周身晕乏,云里雾里的感觉会陪伴全部旅途。
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有块古老而完整的原生态高原环境,那里自然条件恶劣,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动物,几乎荒无人烟,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它就是与罗布泊、阿尔金、羌塘并誉为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的可可西里。可可西里一词来源于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地貌特征为南北两端高,中间稍低。远眺可可西里,冰川林立,溪流纵横,泉眼湖泊星罗棋布,五光十色,景色壮观独特,是世界少有的特殊高原风景区。
可可西里为世人所关注,皆因活跃在生命禁区的野生动物。没有人类的侵扰,野牦牛、藏羚羊、原羚、野驴、白唇鹿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飞奔徜徉,仿佛是生存在天堂般的家园。中国生态网列举“世界十一种最贵的濒危动物”中,一半以上原产于锦绣中华大地,像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功能性灭绝的白暨豚、“东方宝石”朱鹮,还有金丝猴、藏羚羊、北山羊等等。而藏羚羊的锐减源于一条叫做沙图什的披肩。
20世纪末,西方上流贵族社会流行一种叫沙图什的披肩,沙图什在波斯语中意思是羊绒之王,这种披肩极其轻柔保暖,价格十分昂贵,拥有一件沙图什披肩就是显赫地位的象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用来制作披肩的原材料,其实是可可西里的珍稀动物藏羚羊的绒毛。藏羚羊的羊绒非常细腻紧密,只有人发的五分之一,织就的披肩可以穿过戒指,所以又叫指环披肩,将沙图什穿过戒指是贩卖者证实沙图什真伪的一个传统。一条100克的沙图什披肩需用300—400克羊原绒,而一只藏羚羊产绒100克左右,因此编织一条披肩就得猎杀3到4只藏羚羊。绒毛真正的来源是杀戮,偷猎者利用藏羚羊在繁殖期,母羊集结成群的习性,围攻追赶藏羚羊群对其进行射杀,然后剥取羊皮,孕育在母羊腹中的小羊尚无机会见到初升阳光便含冤死去,杀戮手段残忍异常,对藏羚羊种群的危害极大。灭绝性的猎杀使藏羚羊的数量从超过一百万只剧减到不足十万只,并且仍处于减少的趋势。同时,由于藏羚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家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羊,生存形势岌岌可危。诚如路旁保护牌宣传的那般,人们要认识大自然,更要敬畏大自然。
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难再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它们的源头竟是如此之近。说的就是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了。三江源是指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腹地冰川绵延,河流密布,沼泽众多,是不折不扣的中华水库。
世界著名大河源头地理位置的确定,一直被视为重大的地理发现,国际上科学权威地制定河流正源的三大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国内自古则依据传统的“河源唯远”的原则,因此每次的考察公布都能引来持续不断的争议声。诸河源头成了迷一般的存在,每条河都被安上了许多源头,如长江有5个源头,黄河有5个源头,澜沧江源头十几个。纷纷扰扰之中,我们还是逐一道来。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无论流域面积还是滋养人口,毫无争议排在首位,从广义上讲,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同饮一江水。纪录片《话说长江》名骚一时,关于它的源头,里面定位是沱沱河。此种说法是取自20世纪70年代,长江水利委员会经考察后认为,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姜根迪如冰川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到了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从所掌握的科学数据论证,当曲应该是长江的真正源头。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关于长江源头的位置就有了许多种说法,在《尚书·禹贡》中,提到了“岷山导江”,鉴于《尚书》地位尊崇,是儒家的必修经书,因而“岷山导江”之说影响久远。直到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四年的云贵之行,考证岷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而已,从而明确提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江为首”的著名论断。清朝康熙后期,为编制精确的全国地图,康熙大帝曾多次派人探访青藏地区,其中就包括对长江源头的追寻。可是使者到达江源地区,看到眼前密如渔网的众多河流,不知从何下手,只好在奏章里写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阔”,不了了之。解放前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也颇具影响。只是当曲也好,沱沱河也好,他们的无源之水又来自哪里呢?
黄河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四渎之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从未走远。黄河原本不黄,只是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后,河水挟裹泥沙俱下,清流变为一碗黄水半碗沙。黄土高原原本也无黄土,曾是森林茂密,清泉溪流,芳草碧连天,在气候以及人为的双重打击下,才累积数十米厚重的黄土层。秦汉之前,黄土高原气候宜人,林海茫茫,史料尚有记载秦军伐林通路的史实;到了东晋,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定都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由衷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何止于陕北地区,就连甘肃宁夏等地,同样是山水清丽,竹木翁郁。直到明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屯垦政策,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明经世文编》记载当时毁林的情景: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黄河在它的子孙儿女百般折腾下,终于落下黄河之实。
文成公主进藏,土蕃王率部迎亲于河源,但没有指明河源的具体位置。元代正式派员勘察河源,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扎陵湖和鄂陵湖两大湖的位置,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乾隆年间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树立了河源标志。依然是在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认为黄河源头在卡日曲,而非之前公认的玛曲。
澜沧江流经彩云之南,由北向南地跨中国、老挝、泰国和越南等六国,是名副其实的东南亚母亲河。最新溯源团队勘定,最终认定澜沧江文化源头为杂多县扎青乡扎西齐哇泉眼,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泉水。从而结束了澜沧江源头不能确定的历史。
关于大河源头,最后再说两句。溯源就是凡遇两河相汇,就去寻找最长的支流,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每一条支流都是一个与原来河流相似的水系,如此过程可以无穷进行下去。当然也能找到河水之源的冰川,细究哪一滴消融的水珠才是正宗的根,问题是即便到了被确认为长江源头的姜根迪如冰川,附近冰川消融形成的冰水又交织而来,辨不清流出的水是来自哪座冰川。水有源,河无源或许才是最好的注解。
长江水万里长,或许似乎内心深处的情愫作祟,总联想到富庶而繁华的烟雨江南、脉脉深情的小桥水乡。长江之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历史上也曾有过两次莫名其妙的的断流事件,长江之水突然间凭空消失,也确实够匪夷所思的,后考察应与大裂谷有关。更多的时候,长江带来的还是水患的危机。1998年长江全流域洪灾,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危险局面。虽然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军民全力抢险,使得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但回头看,灾难的发生除了大自然的恶劣脾气,多少也有人为的因素。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以及具有蓄洪调节功能的湖泊迅速萎缩,无一不在向世人昭示,长江正遭到人类的蚕食。
说起人类对长江的影响,如若站在高远的角度看,洪水报复造成的财产损失实在是不值一提,人类肆无忌惮对长江的开发造成物种的灭绝才是最为痛心疾首的。前段时间,由包括中科院、复旦大学、长江科学院、同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联合对金沙江流域和通天河、赤水河流域部分地区,实地调查从自然河段到梯级水电,从自然因素到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综合影响,得出的报告称,长江生态系统已崩溃,特有物种消失一半。千金散尽还复来,只是物种灭绝例如白暨豚,能否重生?笔者知识浅薄,不敢妄议民生发展的水利工程,却不觉想起黄万里老先生临死遗书:治河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汉口段力求堤固,堤临水面宜打钢板椿,背水面宜砌石,以策万全,盼注意。
常言道:治黄百难,唯沙为首。黄河之水天上来,天水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自古就是条难以驯服的巨龙。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2540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国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大禹治水了。后世治理黄河较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巩固堤坝,修筑分洪区,缩窄河道,束水攻沙。新中国未出现黄河大改道,只是在东营市境内数次改变了入海口的地点,此间治理黄河的办法是不断地加高堤坝和挖掘河底淤沙。抗日战争期间,****为抗战战略,******下令炸开位于郑州的花园口黄河大坝,黄河南流夺淮入海,黄河水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进攻的步伐,同时也使饱受战火蹂躏的贫苦百姓遭受另番苦难。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正是描写黄泛区人民十年浩劫的悲惨命运。阅读虽过十几载,书中内容仍然记忆犹新,就如人们评价的那样,《黄河东流去》是要把我们这个民族在伦理、道德、品质、思想、情感以至整个精神领域中的特点揭示出来,从而测量一下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蕴藏着多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进而找到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伫立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看不到下游河水的跌宕起伏,它想象不到孕育的涓涓细流能有如此波澜壮阔的篇章。三江源地区也不是逍遥无争的世外桃源,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致使优质草场不断退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水土流失加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举措,类似显著意义的是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冰雪雕琢的世界,溪流如织的旷野,沼泽遍野的湿地,以及飞奔跳跃的天地精灵藏羚羊,真正需要的是人类的呵护与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