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夹两盆”,我们从南部的昆仑山说到中部的天山,还有塔里木盆地以及准格尔盆地,一路向北,神奇的阿勒泰山赫然而至。
阿尔泰山在蒙语中意为“金山”,因山中蕴藏丰富的黄金,从汉朝就开始开采金矿,是亡命淘金者的乐园。它既孕育了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也造就了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喀纳斯自然景区,它不仅有着人间净土般的绚丽风光,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哈萨克民俗风情、图瓦村落、白哈巴村,好似深闺佳人,绝世而独立。
阿勒泰名称来源于阿尔泰山,它位于新疆最北部,远离海洋,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清凉,丰沛的降水,众多的河流,适宜各类冷水鱼繁衍生息。阿勒泰地区先后为塞种、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元代起就成了蒙古帝国广袤领域的一部分,如今生活在富饶土地上的主体民族为哈萨克族。
还是从最富盛名的阿勒泰布尔津县北部的中国最美湖泊喀纳斯湖引出。喀纳斯蒙古语翻译为峡谷中的湖,它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之中,湖周雪峰耸峙,松杉绿林,艳花飞蝶,彩云追日。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一池青灰色;6月的湖水,周山的植物泛绿,水面变幻为浅绿或碧蓝色;7月的湖水,因上游白色山洪大量补给,幽谭由碧绿色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8月的湖水,受降雨的影响呈现出墨绿色;9月的湖水,周围的植物色彩斑斓,翡翠色的湖水美不胜收。喀纳斯的美,交织着北国雄浑风光和江南温婉山水,是深入骨髓的震撼;喀纳斯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魂体悟;喀纳斯的美,是老天遗落人间的仙境,芸芸众生向往的天堂。话说它的绝美,任何高超的摄影都难以展现,而随手拍出的照片都会让人由衷赞慕。
美丽与神秘总是相生相伴。喀纳斯两者兼而有之,大红鱼的故事让喀纳斯蒙层神秘的面纱。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全世界的水域基本均有鱼类的踪迹,从数千米的深海到几千米的高湖,它们栖息游弋,水是鱼儿生存进化的根本基础。鱼也是笔者最喜好的食材,无论煎炒烹炸闷溜熬炖,烹饪28法之内之外做出来的,一概来者不拒,统统能大快朵颐。世界上有很多关于水怪的传说,国外有名的有苏格兰尼斯湖水怪、加拿大欧肯纳根湖水怪,国内的也不少,长白山、青海湖、天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各式各样传说几乎都经不起长时间的推敲。然而,有一个地方却与众不同,在风光如画的喀纳斯,水怪的传闻似乎越来越接近现实。
喀纳斯湖怪的传说由来已久,当地图瓦人祖辈流传,成吉思汗驾崩之后,遗体就沉在喀纳斯湖中,图瓦人作为当年成吉思汗信任的亲兵,世代居住在喀纳斯湖旁守卫王陵,而湖怪实则是保卫成吉思汗亡灵不受侵犯的湖圣。巨大的湖怪经常出没兴风作浪,吞食岸边吃草的牛羊,惊走各路试图入驻的外地人,图瓦人秘而不宣,坚守着天湖圣地。
湖怪事件扑朔迷离,直到一批科考队的到来。与彭加木探索罗布泊并神秘失踪的同时,多家科研单位组成的喀纳斯综合考察队,出现在喀纳斯湖畔。考察队员们为捕捉到传说中的水怪,在湖面上铺设条上百米长的大网,可到了第二天早晨,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3天后,在撒网处上游2公里的地方,人们无意发现了这张鱼网,鱼网已被搅成了一团,还撕开了一个巨大口子。3个多月的考察一无所获,谜底也没能被揭开。几年之后,又一批科考队用巨型鱼钩挂上羊腿做诱饵,以松木为浮标,狡黠的大鱼没有上当,科考队再次无功而返。
目击喀纳斯大红鱼事件层出不穷,照片影像资料确凿无疑地证实了深邃的湖里确有大型生物的存在,但苦于无实物证据支撑,大红鱼终究只可远观,搅动一潭幽水,拨弄世人心弦。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繁殖季节皮肤会呈现红褐色的肉食性鱼类哲罗鲑身上,但疑问随之而来,迄今为止,从喀纳斯湖中捕捉到的哲罗鲑从未超过3米,何以证明湖中会有10米多长的大鱼,而且喀纳斯湖中似乎没有供巨型鱼存在的生态条件,哲罗鲑一说尽管貌似合理,细究仍难站得住脚,除非湖怪是三五米长的哲罗鲑首尾相连,造成巨型怪兽的假象,鱼类本也有抱团取暖的习惯。某教授跟着推波助澜,言之凿凿说湖里不仅有大鱼,大鱼甚至超过百米。超过十米已基本超越鱼类的范畴,百米的大鱼简直突破了想象的极限,也只有中国的科学家才敢放此厥词。
2003年9月27日,中俄边境交界处发生里氏7.9级的大地震,景区管理局人员此时恰驾船行进到喀纳斯湖二道湾,忽然,一头巨大生物跃出水面击碎平静湖面,他们看到,湖底的湖怪绝对不是鱼,而是远古时代恐龙一般的巨兽。
到阿勒泰,势必要拜访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从喀纳斯主景区有直达白哈巴的区间车,价格自然不菲,本想在此就旅游门票的价格进行探讨,毕竟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快等同于快餐消费了。还是算了,你情我愿的事,只要明码标价已然心满意足。白哈巴号称喀纳斯的后花园,阿尔泰山上密密麻麻的松树林一直延伸到白哈巴村,村民住的木屋和圈养牲畜的栅栏,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松林和桦林之中,两条小溪绕村而过,山顶上白雪皑皑,山腰郁郁葱葱,山脚下绿草茵茵,村居炊烟袅袅安静平和、林中色彩斑斓万物和谐,构成了一幅天然美景,不愧为人间童话世界。
白哈巴村内居住的就是刚刚说到的蒙古族支系的图瓦人,他们与林木为伴,是不折不扣的林中部落。图瓦人数个世纪以来繁衍生息在阿勒泰的白哈巴、禾木河、喀纳斯湖的肥沃草原上,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密林,以放牧狩猎为生,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他们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属同一民族。万没想到,古朴的小村景致,竟也像喀纳斯湖一样充满神秘色彩。图瓦人爱喝酒,是有名的酒乡,西域人崇酒的习性跟蒙古族大致相仿,冬天大雪将村庄与外界隔绝,酒成了生活中唯一的消遣与依赖。
图瓦人家家户户都挂有成吉思汗的画像,他们崇拜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蒙古帝国曾有三次大的西征,而且每次都要翻越了阿尔泰山,在额尔齐斯河畔休整。随军的耶律楚材在额尔齐斯河畔目睹西征大军的威武壮观,由衷赞叹,车帐如云,将士如雨,牛马被野,兵甲辉天,远望烟火,连营万里。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命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及诸将各自率军从额尔齐斯河源头出征,正面进击花剌子模的锡尔河防线。蒙军长驱直入中亚后,攻占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干,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一路高奏凯歌,满载东归。成吉思汗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给4个儿子,后来发展为四大汗国。第二次西征,蒙军先彻底灭亡花剌子模,征服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进入匈牙利,前锋直趋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欧震惊,谓之“****”。第三次西征,蒙军荡平木剌夷之地,攻陷巴格达,屠杀八十万人,灭亡历时五百余载的黑衣大食,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麦加,占领大马士革,前锋曾渡海收塞浦路斯岛,剑指埃及。从此,中国通往阿拉伯半岛的丝绸之路一直畅通无阻。
从蒙古西征主将速不台对全军将士的动员宣言,便能窥见蒙古人雄霸天下的野心与信心。“你们准备好了吗?我看见你们的眼中闪耀着血色的光芒!我看见你们森长的兵刃指向不远的战场!帝国的荣誉将你们引向彼方,那里,秋天的风把大地吹成金黄。看,成群的战俘在那里摇晃,他们项上的头颅正等待你们将之一扫而光!他们脆弱的身躯正等待用血来融去你们马刀上的冰霜!对你们而言,世界就是一座祭坛,你们的崇拜就是不间断的战争!让那些不敬畏长生天的人成为你们最好的祭礼!现在,握紧你们干渴的兵器,让那片供神之野在你们的怒火中震颤!”
至元世祖统一天下,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远超汉唐盛世。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阿勒泰地区关于蒙古军西征的传说故事很多,在阿勒泰青河县北部、中蒙交界的三道海子,就有一座隐藏在阿尔泰山中的巨大的石堆墓,当地人称三道海子古墓。据专家考证,墓主人是为成吉思汗之孙贵由,但异议也有很多,甚至有说墓主人是北方草原的鬼方部落的酋长。毕竟蒙古人多为潜葬,少有陵葬。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战争中,病逝于六盘山,据传,蒙古人将他秘密深埋于地下,地表不起坟,用万马踏平,派重兵将附近广大的地域把守起来。待第二年春天,草木生出,坟茔之地已难以辨别,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又将负责埋葬的将士悉数杀死,他们自己也散帐而去,成吉思汗墓穴再无迹可寻。至于在葬地杀幼驼靠母驼辨认,也多有想象的成分。
来自意大利的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在他游记中认为,成吉思汗葬在阿尔泰山:一切大汗和成吉思汗——他们的第一个主人,死后都必须葬在一座叫阿尔泰的高山上。《马可波罗游记》也是争论不休的著作,他的家乡,很多威尼斯人认为他的“天方夜谭”不可尽信,纯属胡编乱造。因为此前西方世界认为地中海甚至是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最富裕的城邦,既然都是地中海了,不是世界的中心又是什么?书中东方世界的富庶神奇结结实实给西方人一记耳光,水城威尼斯相比中国的杭州不足一提,遑论金壁煌煌的宫殿、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马可波罗进入中土世界的路线与丝绸之路相当,从以色列穿过叙利亚、伊朗、阿富汗,翻过帕米尔高原,走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西域,然后是河西走廊,直到元大都。他返回威尼斯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历经艰难险阻。后来美国人组团重走马可波罗游历路线,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朝觐元皇帝之路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基本算是否决了光怪陆离的游记。但无论真假,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充满野心和征服的时代。
明代文臣宋濂在《元史》中关于成吉思汗陵墓也只有四个字,“葬起辇谷”,比描述成吉思汗死亡经过的20个字,还少了16个,真可谓字字珠玑、惜墨如金。起辇谷因而成了后世争论的焦点。话说成吉思汗第六次统帅大军出征西夏,路经今伊金霍洛时,手中的银柄蟒鞭掉落地上,成吉思汗认为此地是他百年后的葬身之地,当即令兵士在此筑敖包作记,将马鞭埋下。成吉思汗病死后,拉运棺椁的马车运经该处时,灵车轮子纹丝不动,众人跪拜大呼起辇。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俗称八白室,实际上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而非其实际葬处。成吉思汗逝世时正值盛夏,蒙古旧时风俗认为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有学者据此指出,葬于宁夏六盘山看似合乎情理,但挖来探去依旧一无所获。苏联考古专家则提出石破天惊的看法,成吉思汗葬在贝加尔湖底。中国古代的堪舆术中认为,风水宝地可以是水城,如果取水城而葬,要看其潮头高低,水色是否清白,若潮头似龙首高起,水色如银,则是大吉。而贝加尔就是一座水城,实属聚气藏龙的风水宝地。葬于湖底,听着有点匪夷所思,恰又和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的说法一脉相承,
起辇谷到底在哪?各路考古学家绞尽脑汁,耗费巨资,但目前仍是一道不解之谜。元朝诸帝均采取秘葬加薄葬方式,不仅成吉思汗陵未被发现,其他诸帝王陵目前也无一座让后人找到。信奉萨满教蒙古人,祭祀的是先人的魂灵,而不是尸骨,即重魂灵轻尸骨。叫嚣寻找成吉思汗陵墓最为积极的日美等国,觊觎的恐怕不是大汗尸骨,而是墓中盛传的难以计量的宝藏吧。
蒙古族的敖包不是居住的蒙古包,乃祭神的石头堆。“敖包”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祭敖包是萨满教的源头,萨满教义有三种信仰内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图腾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为目的,从象征意义上说,石堆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树枝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祗的栖息之地,亦是祖先魂灵要回去的圣地。现实意义上来说,敖包又指路标,茫茫草原一望无际方向感全无,一座座敖包就是一盏盏指路明灯。恰与西藏苯教的玛尼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敖包是专门修葺的,一般都壮观整齐,而玛尼堆比较随意,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
阿勒泰地区的福海县、富蕴县、清河县都是旅游胜地,无怪乎整个阿勒泰就是座自然文化宝库呢。而在新疆北部无垠的草原上,不时有一尊石雕人像进入人们的视线,当地百姓传说是天外来客,专家学者趋向于突厥文化。由于现在生活在石人地区的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都没有立石人的习俗,故还要向上追溯。历史文献中对石人的称呼有许多种,比如翁仲、巴力巴力、杀人石等,翁仲是古时的巨人,多用于看护陵墓,立于神道两侧,而巴力巴力、杀人石则源于突厥文化。史书记载,突厥战士生前杀一人,死后则在墓前立一石,以此来昭示突厥武士的显赫战功。但有些石人的年代显然早在突厥人出现之前,看来又是只能当作无迹可寻的草原居民无意设置的神秘奇观予以看待了。
阿勒泰地区与俄、蒙、哈3国毗邻,所属六县一市均为边境县,几年来,先后开放了塔克肯口岸、吉木乃口岸、红山嘴口岸。口岸是由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是国际货物运输的枢纽,新疆对外开放的17个口岸中航空口岸2个,陆地边境口岸15个。在一次北疆之行中,笔者有幸专程拜访较有名的两个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和阿拉山口口岸。
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最长、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陆路公路口岸。诸多桂冠首先要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位于国道312线、陇海铁路的最西端,也就是所谓的零公里处。同时它又靠近风景优美的伊犁河谷,基础设施完善,对外连接功能齐全,边境互市贸易区商品物美价廉。一座桥便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疆土的分界线,站在桥这边看对面,景致完全相同,只是分属了两个国家。
相比之下,艾比湖附近的阿拉山口口岸则萧瑟颓败许多,颇有与艾比湖同病相怜的味道,历史上注入艾比湖的较大河流达到11条,但目前只有精河、博尔塔拉河在秋冬两季有较大的水量注入湖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垦荒,为了灌溉新开垦的耕地,湖泊上中游地区大规模修渠引水。耕地和绿洲面积的增加,并没能改善当地人的生存环境,相反,随着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稀疏的荒漠植被大量枯死,气候变得越发干燥,许多地方已不适宜于人类居住。大风从艾比湖萎缩干涸的湖底卷起的沙尘和盐尘,使数百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地区也受到风沙侵害。由于风蚀路基,沙埋路面,已迫使艾比湖附近的312国道三次改道,沿艾比湖西畔通过的140公里路段亚欧大陆桥,也经常因流沙埋压铁路而中断运行。
素有准噶尔山门之称的阿拉山口无法独善其身,其铁路口岸出口货运量,虽居全国同类口岸出口货运量首位,但境内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对岸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出口换装作业。相比之下,霍尔果斯地缘优势愈发明显。
新疆,这片广袤绝美的异域之地,行文至此也接近尾声。我们每走一处,谈历史人文,说民族风情,但所有的这些离不开栖息地的给养。一小撮不和谐的音符虽也零散上演,却都无碍大局。所以,新疆的发展建设首先要解决的还是生态环境问题,天山南北处处面临着湖泊萎缩、水质盐化以及沙漠化扩大的严重威胁,塔里木河流域治理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有理由说,守护共同的美好家园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