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人生的戏剧,你戴上何种面具,就会自觉不自觉进入那个角色,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最高的境界,是与角色融为一体彼此不分,到了自我意识也无法界定的地步——即使摘下面具,也无法摆脱角色灵魂的控制。
读书也是如此。长期习惯于读何种书,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一种状态。读文学书,会进入文学状态;读哲学书,则会进入哲学状态——直到换一种阅读与思考。
快乐的生活和理智的生活哪一种更好,是《柏拉图全集》第三卷“斐莱布篇”苏格拉底和普罗塔库讨论的话题。
“理性为宇宙安排了秩序,把正义赋予这个有序的宇宙,规范着太阳、月亮、星辰,以及整个天穹的旋转……”
选择理性的生活,既没有丝毫的快乐,也没有丝毫的痛苦。因为“理智、思想、知识和所有的记忆”感觉不到。
“当一个生命有机体由无限和有限构成的自然状态被毁灭了以后,这种毁灭是痛苦,相反,如果这样的有机体自己的正确本性回归了,那么这种反转一定是快乐。”
记忆是一种感觉的保存。“每一动物所尽的各种努力都是为了追求与它的身体正在经历的状况相反的状况……产生这种努力的冲动引导着动物朝着与它当下体验相反的方向发展……”
选择快乐的生活,因为缺乏理智的约束和限制,令人快乐的事物“在有些情况下是好的,在有些情况下是坏的,而且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坏的”,所以未必一定是有益的。
一种两者结合的生活较为完美,更接近于善。因为单一的生活——无论是快乐的生活还是理性的生活,由于其单一,所以是不完美的,“不包含善”。因为善“必须是恰当的”,包含善的生活,“应当是充足的、完全的”——既有快乐,又有理智和理性。
2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