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小学起就先读了自己喜欢的古希腊神话,所以对古希腊的神祇比对中国的神仙更早熟知和了解。
20多岁以后自己读了喜欢的林语堂文集,才知道林语堂因为父亲是乡村牧师,本人后来就读的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所受教育大多是西方思想,所以他自称也是到成年后才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从散文写作来说,我受林语堂和梁实秋两位先生影响很深,自觉先欣赏后崇拜。至于模仿文风,年轻时有过一点,后来觉得自己首先不是一个喜欢和擅长模仿的人,其次缺乏林氏和梁氏的阅历,如生硬模仿,一定是邯郸学步的结局。
文学创作,不止散文,我以为还是吃百家饭,取其精华,融会成自己的风格为佳。
《理想国》2004年9月16日买回,并未如同日购买的其他书一样浏览。现在推测,大概是以为高深,留待以后慢慢品读。再一个,是受了断章取义的亚特兰大传说影响。
不知是翻译者水平高的缘故,还是柏拉图原著就是这样风格,《理想国》读来文句晓畅。这本书中的苏格拉底,以朴实的语言,浅近的比喻,阐述深奥的道理。娓娓而谈,循循善诱,完全是一个可爱、乐观、风趣的先生。想到《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竟然有给我枯燥艰深的印象,应该是翻译者的风格不同。
推想,出身手工艺者家庭的平民苏格拉底,以传授智慧为神谕天命而不收学费的苏格拉底,游走城邦备受青年和富人追崇的自由职业者苏格拉底,其教诲弟子的语言,是绝不可能“之乎者也”的。
犹如读四书五经,读先秦散文,尚觉得通俗易懂,配合注解,难度在中等偏下;而读到明清散文,简直如读天书,配合注解,难度也在高等。
《理想国》已经读到第七章。在这本或许是柏拉图忠实地记载他恩师苏格拉底对话思想,或许就是柏拉图受其老师影响而形成发展的自己政治理想的著述中,只有一个简单的理念: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统治者,并且一定是自身有比当统治者更好生活的情形下,即不为追求权欲而必须承担国家管理的责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穷困的、没有任何福利的人,一旦担任公职,必定首先为自己聚敛财富。
显然,从那时至今,数千年以来,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理想,依然只是古希腊哲学理想。没有任何真正的哲学家担任统治者,从那时至今,世界无论中外,担任统治者的,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似乎人类社会始终被黑铁和青铜的乌云笼罩,而柔和高贵的白银时代,直至最高境界——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永远只存在于哲学家灵魂的眼睛里。
哪怕是我国号称鼎盛的汉唐,史册哪一页不是浸透了帝王将相家族血亲的血液,平民的血液。
苏格拉底认为,年轻时不适合研究哲学,一定要在思想成熟的年纪,即中老年研究哲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收获。
人们只记得沉没海底的亚特兰蒂斯传说,却没有人记住并传播这个柏拉图记述的苏格拉底的寓言:
一个从被捆缚手足集体囚禁的昏暗地穴中走上光明地面的人,眼睛会暂时失明,但是他得以认识了真实存在的世界,知道过去在地穴所见影像不过是地面光明世界真实事物的投影。而当他出于责任或被迫返回昏暗地穴,眼睛又会暂时失明。当他将真相告诉地穴原来的同类,他们因拒绝相信,或者会嘲笑他,或者会杀害他。
古罗马哲学传承于古希腊,而罗马帝国衰亡三分天下后,似乎只有德国忠实传承了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精髓。我还没有认真读过古罗马以后的西方哲学,不知今后慢慢读时,是否会产生读明清散文时的艰涩感。明清主流散文的桎梏风格,后果是造成了农耕游牧两个封建王朝的彻底衰亡。而欧洲,无论如何必须得承认,无论是保留帝制还是建立民主政治,还是君主立宪,他们在绝大多数的时代里,政体稳定、社会繁荣并延续至今显而易见。
苏格拉底总是以个人来比喻国家,犹如我在《黄帝内经》这样历来被认作是伪托的医学书所读到的,在阐述个人的五行调和时,马上延及上升至政体国家(那时当然不存在现在定义的国家)如果国家和个人一样做到理性、激情、欲望三者和谐统一,不要试图一方替代另一方,即任何一种构成超越了限度,打破了平衡,那么国家才能如个人一样,变得健康有序。
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