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以上教育理念的准备为我们展开育儿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我看来,家庭育儿的目标是培养孩子“会做人、会做事”,育儿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育儿的出发点就是把美、真、善、爱、快乐的价值与方法,通过训练与实践逐渐内化为孩子稳固的心态习惯,这种稳定的使人高贵的情感体验模式是使人作为人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品质。育儿的最高目的绝不是对任何功利主义的灌输,而是顺应人性对美、爱、生命和快乐的唤醒;育儿要以人的幸福为中心,使孩子获得来自内心对学习、生活的审美感受和快乐体验。因此,育儿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人格培养、智能开发和技能掌握。
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快乐的美好生活
就全面培养人来说,审美快乐的培养应该是育儿工作的逻辑起点;审美快乐由内而外地激发孩子对学习、玩耍与生活的热爱并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审美快乐还与爱和生命教育的价值内涵相联系:爱是什么?爱是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生命教育更是人类终极关怀的最高价值。审美快乐既是育儿的起点又是育儿的终点,育儿的首要任务说到底就是对审美快乐的唤醒,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满的美好生活。何谓美好生活?罗杰斯认为,“美好的生活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自由地成为真实的自我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自我实现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开放的、自我信任的、敏感的、充分的、健全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丰富的、激动的、有益的、挑战性的、意义深长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存在的状态;总而言之,美好生活是人类机体具有内在自由时自觉选择的一种变化过程的独特取向,而这个取向的一般性质显然有着某种普遍性。换句话说,美好生活既是拥有个人独特性的,又是具有人类类特性的生活。”
何为“人的理想品性”?罗素提出的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因此,在孩子品行形成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注重个人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核心问题。罗杰斯曾试着描绘了正在显现形成的人所特有的一些品质:对经验更加开放;养成对于经验的信赖;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主动参与到一个流动的、前进的过程中去,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经验之流中新的自我的生成与变化。具体来说,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远离人格面具;远离“应该”;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再取悦他人;向着自我导向转变;向着生成的过程转变;转向生存的复杂性;转向经验的开放;转向接纳他人;转向自我信任。他没有不安全感或装腔作势的存在样式,也没有内疚感或自我贬低感,他日益听从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深处的声音,并且发现自己带着更大的准确性和深度,越来越愿意成为他最真实的自我。
如此,当孩子体验到正在“成为真实的自我”时,或许已经在过一种真正美好的生活。
让孩子自主建构一种有学科基础的智能结构
就培养人的过程来说,教育根本的规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我们在不断引导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也要帮助他们自主建构有一定学科基础的智能结构。
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智能结构旨在帮助孩子学会把知识以学科的方式最有效地存储在自己的智力模式中,在我看来,这种储存不是被动的接受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把握学科精神、追问学科理论和掌握学科技能等整体融合成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只有将知识放入过程的联系中去认识与掌握,才能完整与深刻,这是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整体。我们在引导孩子掌握和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应该永远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去理解学科的内在结构与普遍的哲学原理。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以哲学精神、美学精神与科学精神作为内在支持的学科精神的体现,孩子的学习如果能以学科精神为基础,其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才不会是苍白而又缺乏创造性的笨拙的工具,这种以学科精神为基础的智能结构的自主建构能使孩子学会一种优秀的思维方式,即用“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与科学的实证”建构起来的立体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因此我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受与体验的自然教育、爱的教育和自主教育,用与大自然美亲密接触的形式侧重智力启蒙、潜能挖掘和大脑开发,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以培养敏感、活泼和快乐的人;中小学时期则通过审美教育和生命教育以培养具有审美人格和智慧的人为核心,着重进行能力培养、素质训练和精神品质提升的教育,引导孩子在愉悦的活动中进行富有挑战性的智力游戏和简单的创造性活动。
让孩子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从宏观上看,教育是围绕“情、知、行”合一这一结构而展开的,情感是主体认识与行动的动力,主体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情感活动主导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情感活动的强弱,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向与大小。因此,教育需要通过一种发现生命意义的审美活动把激情、诗意、意象、冥想与慨念、判断、推理、体系引入人的感觉,以发展出一个感性与理性溶为一体的新的需要系统,这个新的需要系统使人既能享受感性的狂欢又能享受理性的狂欢。这种新的系统需要人的“心脑手合一”的训练模式才能顺利达成。即学习要从心的感受开始,由心的感受上升到脑的思考与下行到手的实践,经过“定向——模仿——熟练”这样几个阶段的特殊训练,产生富有自我意义的专业认同和生存技能。
从微观的课程结构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家长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理论基础、是方法,专业技术课程是理论联系现实的实践、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多向度的拓展,只有人文课程的学习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心灵快乐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这样才能造就出秉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
以上就是我开展育儿工作的“歪打正着”育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