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求知,要注重通过普通教育打下宽厚坚实的“通才”基础。与此同时,又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在一二个领域向科学的深度进军。
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学习,要与教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很好地结合起来。要知道,即使是最先进的“人机对话”、多媒体技术也无法代替和超过生动有效的师生交流。
学会求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教育模式和人生阶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而必须代之以“学习——工作——学习”、工学交替、循环往复的多维教育模式。因此,“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即使是高等学府,也只是“求知”路上的一个站点;即使戴上了“博士”的桂冠,也只是一个新的“求知”阶段的开始。
时代在巨变之中。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这种特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现实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与此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学习社会,即人人都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
4掌握新知识,立足新时代
大树之所以叶茂、枝繁、本壮,那是因为它根深扎实,吸收了大量营养。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立足新时代,就必须掌握新知识,让自己强大起来。
21世纪的社会,有许多新的知识有待人们去学习和掌握。谁掌握了新知识,解决了新课题,谁就开辟了新领域,从而成为成功者。未来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向更高、更新、更尖、更精方向发展的时代,人类将进一步认识自然,开辟新能源,征服癌症、艾滋病等困扰20世纪的疾病。科技化社会将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更大的方便。但是,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森林毁灭、土地沙化、污染严重、酸雨肆虐、温室效应、臭氧危机、矿藏枯竭、淡水缺乏、放射性物质、动植物物种的灭绝等,都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幸福与安全。而这一切对有志于探索和攻克这些难题的人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无疑,谁攻克了难题,谁就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而这种成功者靠什么攻克难题呢?当然最主要的是知识。因此,知识在21世纪的成功中具有前所未有的作用。
由于知识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锻造自我,首先是知识的学习和获得。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各项体制的健全,以往那种“痞子发财”的现象,正在逐步弱化,失业下岗者也大多是知识水平较低者,而知识先富阶层正在逐步崛起,干部队伍知识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在20世纪末已经开始出现,以后只会日益明显。
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应当是博与精的结合。博是指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涉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精是指在自己的专业或本职工作的范围内,尽量掌握高精尖的知识。
学习和掌握知识,最关键的是刻苦认真,持之以恒,不要拖延。
不仅在社会上是这样,学生也应该努力掌握新知识,扩大知识面,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5学习来自创造力的培养
有学问的人容易成功,而成功者大都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是平时自觉地培养,和使他们的人生比常人更具突破性和开拓性。
(1)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一项“创造力发展调查”结果中发现,在近500份问卷中,约有3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或“很没有创造力”。
尤其是女性,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的比例高于男性甚多。年龄超过50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没有创造力”的比例更高得惊人。同时,也有30%的人,认为自己的爸爸没有创造力,有35%的人,认为自己的妈妈没有创造力。
那么什么是创造力,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创造力呢?研究发现,具备充沛创造力的人,通常具有下列几种特质:
①敏觉。凡事由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注意到别人所没有注意的。敏觉是机警过人、观察入微、旁敲侧击。
②流畅。能想出多项可能性或答案的能力。流畅是思路通畅、洋洋洒洒、旁征博引。
③变通。能发现方法,改变观念、事物与习惯来适应现实情况。变通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随机应变。
④独创。有新颖的想法,有出人意外的答案或反应。独创是独特新颖、与众不同、推陈出新。
⑤精密。能周密考虑各种事情,花心思添加新的装饰,将原来事情做得更好。精密是深思熟虑、周密详尽、精益求精。
⑥冒险。有猜测、尝试并面对批判的勇气,敢坚持己见,以及应付未知的状况。冒险是勇于尝试、大胆假设、勇往直前。
⑦挑战。能从混乱中整理出头绪,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挑战是抽丝剥茧、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⑧好奇。对事物会产生疑惑,并努力探询、调查、寻找解答。好奇是追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探究真相。
⑨想像。能将脑中意象构思出来,甚至具体化,想像使人超越现实限制。想像是超越现实、异想天开、海阔天空。
⑩分析。会检查事物的每一部分,并探讨、了解彼此的关系。分析是分门别类、相互比较、依序排列。
综合。会把事物的细节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综合是组合重建、包罗万象、综合归纳。
评鉴。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评估出事物的好坏优劣。评鉴是分析判断、品头论足、评估好坏。
借鉴别人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新的东西来源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而新的思路、方法正是对旧传统框架的破坏和批判。不破不立,破才能立,破是为了立。因此说,批判的态度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批判的精神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不加分析地跟着别人跑,这对创造是有害的。知识的知识(即智慧和创造力)才是财富的直接源泉,任何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影响创造力形成的因素与教育密切相关。怎样培养创造力呢?实行创造性教育与学习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接受过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这种培养与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接受需要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3倍。
(2)从多方面着手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其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好奇心和已有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创造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重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中庸,反对超常。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人,多数墨守成规、谨小慎微,而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应提倡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独立有利于提高创造能力,而盲目服从和过度依赖将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二,要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应勇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根据爱因斯坦的分析,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第三,勇于尝试与思索,多思路回答问题。如何回答与解决问题,这是创造力的具体体现。
任何事物的解决办法都可能存在很多种,而其中总有某个或某几个最为适宜的(最经济、最简单、最好或者别的标准),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对锻炼创造能力极有好处。
第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累创造方法。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创造也有其内在机制。因此,如果掌握了创造的方法,会有助于创造能力的提高,积累的创造方法越多,则创造的能力越大。而且,对于不同的事物,创新的途径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分别采取不同的创造方法。
第五,面向市场创造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价值。创造应以市场为导向,又以市场为归宿。创造的知识是否以较快的速度转变为生产力或直接转变为商品赢得财富,还要看创造的知识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还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敢想、敢干又不知怎样干,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即使是后来成为名人的人,刚开始时也并不比其他人高明多少。
从别人那里学习知识,借鉴别人的经验也是有讲究的,这里提供几点建议:
第一,要有重点,即充分考虑自己的才能和爱好去加以选择。自己的才能结构如何?优势是什么?不足的地方又是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力不行的,就要学习人家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技巧;自制力不行的,就要向人家学习驾驭情感、控制行为的诀窍;记忆力不行的,就要学习人家培养记忆力的方法。
第二,要会理解。“知其当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阿基米德为什么能发现皇冠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根据什么?都要从理论上把它搞清楚。吸取不是机械地吸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吸取,如果囫囵吞枣,就会“消化不良”。
第三,要会迁移。吸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因此,吸取之后我们要会运用。医学上的叩诊,是100多年前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的。他父亲是个酒商,只需用手一敲酒桶,就能知道桶内有多少酒。由此,奥恩布鲁格联想到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用手敲胸腔,不也能诊断出里面的毛病吗?经过他反复实验,叩诊的方法诞生了。这位医生用的就是迁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