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修养来自对美的欣赏
艺术修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气质和修养,它需要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些都是长期培养出来的,人们创造美的同时欣赏美的结果。
有一句流行语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你有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善尽美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不过美的的欣赏和寻常恋爱有一个重要的异点。寻常恋爱都带有强烈的占有欲,你既然恋爱一个女子,就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带占有欲。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的美。
艺术修养也正是来自于这种对美的欣赏。确切地说,是来自于对艺术的美的欣赏。艺术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艺术美的欣赏,受艺术美的熏陶,能极大地提高你的艺术修养。
(1)对艺术美的欣赏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高雅的审美情趣艺术是人们认识与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创造生活。要实现艺术的这种目的,就必须能够欣赏艺术,而艺术美在培养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现实美不可比拟的作用,因为艺术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强烈、更动人,因而更富感染力。“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一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艺术美与欣赏大众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艺术美使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又促使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正是在这种互为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与发展中,艺术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2)对艺术美的欣赏可培养、丰富、完善人的高尚情操,净化人的灵魂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而艺术美对于培养和丰富人的高尚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美的艺术品无不渗透着艺术家的感情,寄托着他的爱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不觉伤心落泪。梁斌在创作《红旗谱》时,也“无数次流下眼泪,是流着泪写完这本书的”。艺术家的这种充沛而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给欣赏者,必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产生或悲、或喜、或怒、或愤的情绪,进而使感情得到净化、丰富和升华。艺术美的情感内容,对于培养人的精神之美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3)美的欣赏还可激发人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
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诉诸理智,它对事物的认识不增不减;而艺术诉诸感觉,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想像。在对艺术美的感受中,人们就会发挥想像的力量,完善、补充、丰富,甚至改变对象在心目中的性质,重新创造出新的完美意象来。例如,尽管我们许多人没有到过大草原,但读过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辽阔壮美的图景。当然,这种想像力、创造力所引起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审美经验越丰富,文化水平越高,相应地他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他对美的感受、领悟和情感体验也就越敏锐、越强烈。
2聆听音乐:感受心灵的语言
音乐是人类相通的心灵语言,不管天南地北,海角天涯,音乐都能陶冶着人的情操,丰富着人的内涵。感悟音乐吧,它会提升你的艺术品味。
你是否常听音乐?你从音乐中可曾体会出什么?是否会觉得,它有时像天籁,有时像深谷里的泉水,有时又像海涛澎湃,是那样的使人陶醉和忘我!若说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无我”,那么,音乐的终极该是“忘我”!
也许有人把音乐看做是一门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的艺术。也许有人会说:“我喜欢音乐,但对音乐一窍不通。”“我缺乏音乐细胞,理解不了音乐。”“听听歌曲还可以,欣赏不了乐曲”,等等。这些人认为,只有具备欣赏音乐才能的人才能理解音乐。关于才能,我们常听有人说:某人看了一场演出,回家后就能在钢琴上弹出所有的曲调;某人在听完一首乐曲后能马上毫无错误地模仿出来。还有人以是否具有绝对音高的听觉能力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音乐才能的标志。其实这些与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关系不大。当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对不同旋律的辨认能力是应该具备的,而这种能力也是一般人都能够具备的,所以你如果对自己的音乐反应能力抱有自卑感的话,最好把它丢掉。
人人都生有能接受外界音响的耳朵,也都生有能把音响传到大脑去的听觉神经,更有一个对音响能感知、能思考、能识辨、能记忆、能联想、能想像、能推理的大脑。有了这些条件,应该说人人都能听音乐,并能从音乐中得到感受,获得精神上的营养,使自己生活得更愉快,精神上更丰富多彩。例如:当你听到一首乐曲时,你会说出爱听或不爱听;你也能辨别出那是一首抒情曲、舞曲或是进行曲;你也能从风格上说出它是悲哀的还是欢快的;你还能从题材上区别出儿童乐曲和成年人的乐曲。这说明你已具备了初步的欣赏能力。在生活中,当你看一场电影,听了一支歌曲,看了一场舞蹈,听了一次戏曲或欣赏一首配乐诗朗诵后,你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增添生活情趣,这实际上就欣赏了音乐,理解了音乐,因为所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必须在音乐形象衬托下才能体现其感人的完美性。这些无意识获得的音乐享受,进一步说明你已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通过以上这些被绝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事实说明,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的获得可以是人们长时间无意识地欣赏音乐的结果。当然,这些无意识的欣赏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对乐曲欣赏的需要。要想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就必须进一步了解音乐。
(1)感受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世界语”,它的“非语义性”使它不受时间、地域、国家和民族的限制,因为它是“心灵的语言”。惟其如此,欣赏音乐首先要具备的是感受能力。感受能力包括节奏感、旋律感以及对音乐作品整体的感觉。而节奏感和旋律感是整体感觉的基础。节奏是音乐情绪的基调,决定着音乐形象的感情和色彩;而旋律是节奏在音响上的扩大和延伸,它的起伏变化已能构成音乐形象的轮廓和细部。通俗地说,音乐作品的整体就是无数旋律的总和。所谓感受能力就是对节奏和旋律产生共鸣的能力,受音乐作品感染的能力。我们常说,被音乐陶醉了,就是指和音乐取得了完全的共鸣:它的欢乐变成了你的欢乐,它的悲哀引起了你的悲哀。
《高山流水》今天仍使我们心神荡漾,《英雄交响乐》今天仍使我们意气振奋,就是这个道理。因而从客观上讲,能使我们产生强烈共鸣、感受至深的音乐作品,就是艺术价值高的;反之,艺术价值就低,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2)分析音乐的能力
必须承认,有许多音乐作品是不需要分析的——在欣赏中,你只要感受它就够了,但更多的作品,尤其是大型作品,如交响乐、歌剧等,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音乐分析能力,就很难欣赏。
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分析,这是对作品的创作技法、配器方法、演出时的指挥或演出水平的判断。例如对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分析:乐曲对命运主题的处理,它是怎样表现战胜沉重的命运的(这部交响乐又名《胜利交响乐》),诙谐曲乐章末尾是怎样引出突然空前强烈的末乐章,表现胜利的欢呼的;另外,对整个作品的音乐结构、调式组合、配器手法等的创新等也应有所分析。再如,对比才的《卡门·序曲》,应该分析它是如何高度概括全剧的。其次是对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和它是如何表现的进行比较分析。例如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柏辽兹写了戏剧交响乐,古诺写了歌剧,柴科夫斯基写了交响幻想序曲,普罗科菲耶夫写了芭蕾音乐。对于这些音乐,我们都要根据自己对莎士比亚原作的认识与了解,分析它们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分析作曲家们是如何用音乐手段再现或发展原作的主题,等等。
对音乐的分析能力是需要一定文学的或历史的修养的。否则你就无法掌握音乐作品的背景材料,更无从进行分析。
(3)对音乐的记忆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在时间的进程中流动、展现,而且转瞬即逝。没有记忆能力就把握不住音乐作品的全貌,那么感受就会十分肤浅,分析也就失去了根据。记忆能力包括对乐句、乐段、乐章乃至整个作品的记忆。对陌生的音乐作品要求有临场记忆能力,它可使你感受、分析、理解音乐;对熟悉的音乐作品要求有重复记忆的能力,它使你产生比较:同一演奏家、指挥家和乐队在不同场合下的演出有哪些微妙的区别,不同的演奏家、指挥家和乐队的演出又有哪些明显的差异。
(4)听音乐和“看”音乐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能通过许多渠道来欣赏音乐:唱片、录音、广播、电视等等。但是为什么一些重大音乐演出——尤其是交响乐和歌剧——人们总是争先恐后地买票去现场听呢?是听音乐还是看音乐呢?这里有许多原因,例如人们想亲眼一睹歌唱家、指挥、演奏家的风采,或是去享受音乐会特有的气氛等等。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根本原因有两个。
第一,无论多么先进的设备录下来的音乐,也没有现场(尤其是现代化音乐厅)聆听的效果好;第二,歌唱家、演奏家和指挥家演出时的感情、表情、动作、姿态等无一不在强调对音乐的分析和理解,因此,只有听加上看,才能更深地体会和感受音乐的巨大力量。
3欣赏舞蹈:形体的艺术语言
舞蹈运用形体艺术的语言,表达着富有魅力的形体之声。无论你是投身其中还是品味欣赏,都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快乐。
今天,到处都能看到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
在城市的街心公园,锣鼓声的伴奏中的老年人在扭秧歌;在彩灯闪烁的舞厅里,朝气蓬勃的男女在劲爆热舞;在优雅的影剧院中,在演出浪漫温馨的芭蕾……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同样悠久。根据现代考古学掌握的材料来看,古代先民们在狩猎捕鱼、播种收获、祭祀神灵祖先、出征打仗以至于婚丧生殖的时候,都要舞蹈。然而这些古老的原始舞蹈,功利目的远远大于娱乐和审美目的。
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晚期(例如中国的商周时期),它的娱乐和审美作用才变得重要起来。在现代社会中,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级的综合性艺术。舞蹈欣赏,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审美过程,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去认识创作者所要反映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同时得到演员身体的形体美、舞姿的造型美、动作的韵律美等多方面美的享受。在这种审美过程中还能得到启发、感染和教育。
在舞蹈欣赏过程中,想像力的作用十分重要。任何舞蹈,其动作、造型都不是生活动作的重复,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改造,具有相当的夸张性和虚拟性。演员根据想像中的环境、地点、气氛舞蹈,观众必须能根据他(或她)们的舞姿去想像这些环境、地点、气氛(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演员的表演水平)。另外,对音乐的理解也是舞蹈欣赏中的重要条件。就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舞蹈来说,没有无音乐伴奏的舞蹈。而且在芭蕾舞、现代舞中有很多是先有音乐,然后才来编舞,那么舞蹈就成了音乐的解释手段。在完整的舞蹈演出中,舞蹈和音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因此,对音乐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舞蹈欣赏的水平。
(1)古典舞蹈
古典舞蹈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中具有传统风格和典范意义的代表性舞蹈,它是在专业舞蹈艺术家不断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古曲舞蹈共同的特征是: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演手法、严格的训练体系和相对稳定的审美法则。例如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即指芭蕾;印度的古典舞蹈有六大派系:婆罗多、卡达克、卡塔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吉普迪;日本的古典舞蹈有歌舞伎、神乐等。
中国古典舞蹈,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迭,大抵散佚失传。20世纪50年代以来,专业舞蹈工作者参考了保留在戏曲中的舞蹈身段和舞姿(如水袖等),结合大量的石窟艺术、古代壁画、画像石、出土文物中静止的舞蹈造型,复原创造,整理出一套韵律舒展雍容、动作明丽清新、造型典雅生动的古典舞蹈体系。用它创作的舞蹈如《春江花月夜》,舞剧《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等,在世界上都享有较高声誉。
(2)民间舞蹈
顾名思义,民间舞蹈是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它以生动活泼、简便精干的形式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喜怒哀乐。不同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民间舞蹈,它们不同程度地受本民族和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的影响,风格特色上有着显著差异。例如中国汉族民间舞《龙舞》、《狮舞》、《秧歌》、《高跷》等和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在韵律上、动作上、舞姿造型上就有很大差异;中非黑人舞蹈和北非阿拉伯舞蹈在节奏上、动作上也有天壤之别;欧洲的马祖卡(波兰)和美洲的踢踏舞也是毫无相似之处。一般说来,产生和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大多是集体舞,有时甚至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人的大型集体舞,如景颇族的木瑙纵歌。我们平时在舞台上看到的单人、双人的民间舞蹈,常常是加工后的表演性节目。尽管民间舞蹈千差万别,但它们还是有共同的特点:自娱性——它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大多是为了自我娱乐;即兴性——民间舞蹈的动作规范性较弱,可以根据舞蹈者的能力自由发挥,有时还产生竞技性的舞蹈比赛,看谁的动作难度大、水平高;稳定性——由于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受外界影响较小,其风格特点基本保持不变。
(3)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