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开国大将之中,李文忠位列肖像功臣庙第三,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后辈英杰。他作战勇猛多智,从十九岁开始即立功,可谓战功赫赫。在征战沙漠的战斗中,李文忠面对极其被动的局面,竟然反败为胜,追敌千里,创造了一次战场上的奇迹,然而他的死,却给后人留下了不解的谜团。
少年英雄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他的母亲去世时他只有十二岁,从那以后,他便跟随着父亲四处流浪,几经生死,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朱元璋刚打下滁州(今安徽滁州)不久,父亲带着年少的李文忠前来投奔,当时朱元璋的二哥、三哥都已不在人世,李氏父子成为朱元璋唯一的亲人,大喜之下,朱元璋将这个外甥认作义子,并从此跟随自己姓朱,起名文忠。
少年李文忠投入军营之后,朱元璋为他请了老师,教他读书识字。他读书很聪明,做事也很机灵,十九岁就成为了朱元璋帐下小有名气的小将。
池州(今安徽池州)战役,是李文忠参加的第一次战斗。作为常遇春的先锋将官,他一出手便击败池州赵普胜的军队,接着又连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当时他只有十九岁。第二年,他与邓愈、胡大海一起由徽州进入浙东,一马当先,打败元军守城主将,夺取建德,被升为亲军都指挥,辅助胡大海一同镇守建德(今浙江建德)。
此时张士诚联合元朝江浙丞相达识帖木儿,杀死了苗帅杨完者,其部将员成、刘震、蒋英等主动向李文忠请降。李文忠不敢擅断,请示朱元璋并得到批准。同年九月,李文忠又与胡大海一起赶到桐庐纳降了苗军的三万部队。不久,邓愈转战江西,李文忠为胡大海攻下了诸暨(今浙江诸暨)与金华(今浙江金华),诸暨改称诸全,交由谢再兴镇守,胡大海坐镇金华。李文忠也因此升任“同佥行枢密院事”。
没多久,苗军降将蒋英、刘震二人突然反叛,用袖锤击碎胡大海脑袋,大掠金华城而去。李文忠乘势夺回金华,朱元璋封他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严是建德,衢是金华,信是信州,即今江西上饶,处是处州,今浙江丽水)。
诸全新城之战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镇守诸全的谢再兴暗通张士诚,反叛朱元璋,与张士诚合兵来打东阳。李文忠得到消息后,率军阻击于义乌,大获全胜,但因攻城力量不足未能夺回诸全,只好在离诸全五十里的地方重建一个“诸全新城”。
没几日,张士诚又派李伯升领军十六万攻打诸全新城,但未能得逞。张士诚为泄诸全兵败之愤,巩固南部防线,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二月,又令李伯升率兵二十万,与叛将谢再兴再攻新城。他们来到城外,建造防御工事十余里,庐舍、仓库不计其数。与此同时,他们又调派数万精兵,驻扎在诸全新城北十里处,用来阻击援军,气势逼人。
城中守将胡德济拼死拒守,派人向严州李文忠告急,李文忠派兵出浦江作为声援。张士诚担心李伯升、谢再兴不是对手,又派兵自桐庐(今浙江桐庐)溯富春江而上,经钓鱼台(今浙江桐庐西)直指严州。李文忠令水师主动迎战,亲率指挥朱亮祖于二月二十九日进驻距新城二十里处。次日,他以元帅徐大兴、汤克明作为左军,严德、王韶作为右军,自领中军,与刚刚赶到的援军一起向张士诚发起总攻。新城守军见状,出城配合作战,张士诚的部队溃散四逃,李文忠率军乘势追击,斩首数万,生擒同佥韩谦等六百人、甲士三千余人。次年,李文忠进攻杭州,杭州的守将谢五与潘元明闻风丧胆,不战自降。李文忠因此被升为“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加衔“荣禄大夫”。此役之后,朱元璋叫他恢复李姓,这一年,他二十八岁。
千里追击
洪武五年(1372)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对元朝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北伐,兵分三路,中路徐达轻敌冒进,遭到敌人伏击,损失惨重。李文忠在六月二十九日率军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佯装败退,实为诱敌深入。李文忠企图以快制敌,错误地判断元军没有防备,于是将辎重扔在后方,亲率大军轻装全力追击元军。当李文忠的十万人马追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追上了“败退”的元军,但摆在眼前的却是另一支等待已久的强悍之师。
这支元军部队的统帅是蛮子哈剌章,他是一个较有才干的将领,现在被他吸引而来的明军主力已经进入了他的预定包围圈。而此时李文忠的部队,在连续追赶了数日之后全军疲惫不堪。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双方激战数日,占尽优势的元军居然被硬生生地打垮了,李文忠歼敌上万人。
元军此次是真的向北败逃,明军诸将均认为应该回师休整,可李文忠力排众议,定要杀绝这股元军才肯收兵。在粮草和辎重供应不及的情况下,他率大军一口气追到了称海(今内蒙古哈腊乌斯湖)才撤退。元军早被李文忠打垮了士气,疑有伏兵,也不敢追击,任由李文忠如此嚣张地班师回朝。
李文忠之死
洪武六年(1373)与洪武七年(1374),李文忠奉命巡边,曾与元军有过小规模接触,均获全胜。洪武十年(1377),他与李善长二人受任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重事,权及丞相。李文忠曾于洪武十二年(1379)上半年督率沐英等人,带兵平定洮州十八个番族的叛乱,七月回京,掌理大都督府的事,国子监也交由他兼管。没几个月胡惟庸案发,朝政机构发生大的变动,大都督府从此分为五个都督府,李文忠也只担任了一些虚职,多数时间闲居在家。
洪武十六年(1383)冬,李文忠患病不起,第二年三月病逝。李文忠生病期间,朱元璋曾亲自看望过他,回去后派华云龙的儿子淮安侯华中来料理李文忠的医药。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以料理不周为名,废了华中的官职,并将华中一家流放建昌(今辽宁建昌),后因怀疑医生药中下毒,把所有为李文忠看过病的医生全部处斩,甚至连这些医生的妻儿也没有放过,一同处死。
曾有人猜测,李文忠之死其实是朱元璋暗中授意太医下毒,以解后患。不过也有人认为,朱元璋没有毒杀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他一生中除了马皇后外最亲的人,而且早已罢兵在家,与世无争。
李文忠病逝时年仅四十六岁,朱元璋亲自写了一篇祭文悼祭他。开国六公之中,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死后又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
李景隆
李景隆,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小名九江,是个白面书生。洪武十九年(1386),李景隆世袭公爵爵位,娶阳成公主(朱棣同胞妹妹)为妻。李景隆曾经掌管过左军都督府事,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之后,李景隆深受信任,得到重用。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造反。长兴侯耿炳文讨伐燕王失利,退守真定城,经黄子澄举荐,李景隆接任主帅,率大军五十万接替了耿炳文,直逼北平城。
然而李景隆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他妄自尊大,除了挑选平安为先锋官一事算有点功劳外,其他无一事有成,许多老将功臣弃而不用,最终兵败而归。建文帝并没有认识到选人的错误,反倒认为是给李景隆的权力不够,又令他亲率六十万大军再次出征,结果再次大败。三年后,燕军做最后一击,打过长江,李景隆奉命与燕军割地求和,遭到拒绝,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反叛建文帝开门迎降。朱棣即位后,授以李景隆高官厚禄,引起功臣们不满。明永乐二年(1404),以周王为首的诸大臣联合弹劾李景隆图谋不轨,朱棣只好将其下狱,后李景隆自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