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是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西汉时期,外戚一直是西汉政治上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左右着汉王室的政治与经济。西汉前期的吕氏、窦氏是如此,西汉中期的田氏、卫氏、霍氏也是如此。但这一时期由于皇权的强固,由于社会矛盾的相对平缓,使得外戚势力不可能控制皇权,更谈不上取代皇权。但到了西汉后期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元帝起,皇帝是一个比一个昏庸,一个比一个贪于荒淫,致使最高权力终于被外戚所控制。
西汉后期的外戚专权,是从史氏开始的。
史氏的发迹,端于史良娣。史良娣是被汉武帝冤杀的太子刘据的妻妾。按照汉代的制度,太子的妻妾分为妃、良娣、孺子三等。良娣是第二等。史良娣生有一子,号史皇孙,也就是后来汉宣帝刘询的父亲。刘据被杀后,史良娣和史皇孙都遭杀害,刘询落难民间。在这段时间内,被其外祖父——史良娣的哥哥——史恭收养。刘询继位后,史恭已死,为报救命和养育之恩,对史恭的三个儿子史高、史曾和史玄或封侯、或授官。宣帝晚年病重时,深知自己的继承人刘奭“柔仁”,但顾念到许后的旧情而不忍废掉他。故拜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大将军、领尚书事,让他与太子太傅肖望之、少傅周堪三人共同辅政。希望借这三位重臣之力,巩固汉室。
公元前49年,宣帝死,元帝继位,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大将军,领尚书事,主管宫廷机要的肖望之为前将军和负责宫廷守卫的光禄勋,周堪为负责顾问的光禄大夫。肖望之是当时的名儒,又和周堪同是元帝的老师,旧情很深。元帝对他们很是信赖。元帝退朝后,每每单独会见他们二人,和他们议论历代的政治得失,讨论国家的大政,肖望之在政治、军事方面都很有见地。例如,他反对用赎罪的办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认为这样做必将纵容豪强吏民犯罪不止;他主张同匈奴保持和好的关系,既不能听任其侵扰,亦不能对其侮辱;他要求元帝解除由宦官兼任掌管机要的中书的规定,以避免宦官擅权,净化吏治……应当说,肖望之的这些主张、建议都是很有远见的。
肖望之、周堪的得势受宠,使史高十分嫉恨。为此,他和宦官石显勾结,伺机除掉肖、周二人。石显在宣帝时就深得重用。这个人聪明绝顶、洞察事理、能了解主子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他虽外表看上去和颜悦色,但心中却阴险毒辣,很善于借用任何一个机会中伤别人。对得罪他的人,是睚眦必报。因为肖望之曾建议元帝取消宦官担任中书的规定,所以石显对肖望之是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一次,肖望之休假,石显便唆使爪牙上书诬告肖望之。石显借机对元帝说:“肖望之、周堪等人结为死党,互相吹捧,不断诋毁大臣,离间皇上至亲,以图擅权。这是一种不忠、不义的行为,请把他‘召致廷尉’。”“召致廷尉”就是把捉拿到的案犯送到负责司法的廷尉处加以审讯,判处。对石显的这一要求,元帝竞同意了。石显当即把肖望之等人捉拿入狱,但几天后,元帝又召唤肖望之等人入宫问事,当听说他们已入狱时,大吃一惊,又听说是因自己批准“召致廷尉”而下狱时,不解地问:“你们只说是‘召致廷尉’,没有说下狱啊?”但木已成舟,元帝只好再下令免去肖望之他们的“罪行”,削职为民,后肖望之自杀。元帝在听到肖望之的死讯后,泪流满面,大哭失声,对在肖望之入狱、削职、自杀这件事上元帝的表现,司马光曾说:“元帝作为君主,为什么能这么容易上当?又为什么这样难以醒悟呢?”应当说,“召致廷尉”是当时的一句公文的基本术语,元帝作为一个“多材艺、善史书”,颇有些才华的君主,却不理解这样一句基本术语,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这只能说明,元帝由于他那柔弱寡断的性格,使他对奸佞小人无可奈何,对忠心耿耿的重臣又难忘旧情,不解“召致廷尉”应是装出来的,后来的痛苦失声应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肖望之的势力被除后,朝政就掌握在石显、史高手中。石显身居内廷,事无大小,皆其所持;史高辅政五年,位高权重,赏赐不断。正因如此,史高的儿子史丹也深受元帝所宠,被命之以护佑太子的重任。
公元前33年,元帝死后,成帝继位。成帝因史丹对其顺利继位给以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即位后,先是任命史丹为长乐卫尉,后又步步高升,右将军、左将军、光禄大夫,并赐爵关内侯。史氏集团的专权到此达到高峰,史氏先后有四人封侯,任卿大夫二千石高官的有十余人。
史丹死后,外戚专权又由史氏转移到王氏手中。
王氏的发迹,始于王政君。王政君,元城(今河北正定)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王禁拥有众多妻妾,生有四女八男,其中王凤、王曼、王崇和王政君是一母同胞。王政君生下后不久,其生母就去世了。自幼失去母爱,又生活在复杂的大家庭中,使她养成了一种柔顺、与人无争的性格。王政君十六七岁时,因长得温顺端庄,王禁便将她献入宫中,此时是宣帝在位。政君入宫不久,太子刘奭因宠妃司马氏病逝,而整日郁郁不欢,对众妃妾都无好感。为宽慰太子,宣帝命皇后在后宫宫女中挑选五名容貌端庄的让太子挑选。在皇后挑选的五名宫女中,就有王政君。见面那天,刘奭虽说对这五个人都无好感,但因其性格仁弱,怕引起父皇和皇后生气,所以就随口说了句:“此中一人即可。”当时王政君的座位靠近刘奭,所穿的衣服绣有红色的花边,不同于其他几位宫女。负责的女官以为太子说的就是王政君,便禀告了皇后。就这样,王政君被立为太子妃。
刘奭姬妾众多,谁也没能生下一子。王政君虽勉强为刘奭所爱,但却一幸而孕。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生下刘骜。
公元前49年,宣帝驾崩,刘寅继位,是为元帝。元帝即位后,立刘骜为太子,王政君母以子贵,虽然不为元帝所宠幸,仍被封为皇后。王政君父亲王禁也因此被封为阳平侯,政君兄王凤被任命为卫尉侍中。
公元前33年,元帝驾崩,刘骜继位,是为成帝。成帝封王政君为皇太后,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公元前27年(成帝河平二年),成帝把他的五个舅舅在同一天一齐封侯,即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世人称“五侯”。王氏一日五侯,完全破坏了汉的“非有功不得封侯”的制度,为外戚势力的迅速膨胀开辟了道路,王氏家族开始逐渐地把握了政权。
王氏把握朝政后,在朝廷中专横跋扈,排除异己。公元前25年(成帝河平四年),东方的琅邪郡发生灾害,丞相王商(不是王氏家族中的成都侯王商)派人追查琅邪太守杨肜的责任。杨肜和王凤是儿女亲家,因此,王凤就为杨肜向王商说情,但王商并未理会,仍上奏成帝,请求免除杨肜的太守职务。王凤见王商如此藐视自己,就派人秘密调查王商的隐私,在了解到一些情况后,便上书成帝指控王商和他父亲最宠爱的婢女通奸,并把王商的妹妹淫乱,奴仆把她的奸夫刺死,也说成是王商所指使的。虽然成帝认为王凤所指控的都是一些难以查有实据的暖昧小节,但因难以抵住王凤的压力,只好下诏免除了王商的丞相职务。王商悲愤交加,三天后吐血而死。公元前24年(成帝阳朔元年),天上出现了一次日食,王凤乘机说,这是成帝的弟弟刘康长期住在京城和成帝在一起的缘故,逼成帝赶刘康出京,成帝只好含着泪送刘康出城。就在这时,负责京城行政事务的京兆尹王章,也上书成帝说:“日食的发生,是王凤专权,蒙蔽皇上的缘故。”要求成帝免去王凤的职务,另选良臣。王章的这一上书,被王凤的弟弟,侍中王音知道了,便告诉了王凤,王凤以守为攻,上书成帝,乞求退休,其措辞相当恳切,成帝读后甚为感动,但拒绝了王凤的辞呈。因此,王凤马上就让人上书,弹劾王章,并以“大逆罪”把王章投入狱中,致使王章在狱中不明不白地死去。这件事后,朝廷里的所有大臣见到王凤都不敢正视,对王凤的所为是敢怒不敢言。
王氏专权后,王凤势力之大,就是成帝本人也无可奈何,汉代经学大师刘向的儿子刘歆,博学而有奇才,有人把他推荐给了成帝。在成帝面前,刘歆朗诗诵赋,深得成帝喜欢,马上传唤左右去拿官帽官服,要授刘歆为寝宫随从——中常侍。谁知左右在接到传唤后竟一动不动,一致认为这件事要先通知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尽管成帝说:“这点小事,不必麻烦大将军。”但左右还是不动,最后甚至跪下请求成帝通知王凤。不得已,成帝只好告诉了王凤,王凤认为不可以,任命之事,只好作罢。
公元前22年(成帝阳朔三年),王凤死了。此后王音、王商相继辅政。王商死后,王根又担任了大司马骠骑将军。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推荐王莽接任。成帝时,王氏子弟大都做到了公卿、大夫等高官,占据着朝政的主要部门。他们也大都是生活奢侈,贿赂公行,鱼肉百姓。
公元前7年,成帝去世,哀帝继位。哀帝上台之初,就有意抑损王氏权势。他以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把王商及其子王况免官。与此同时,大封其祖母傅太皇太后和生母丁太后这两支外戚。傅氏家族的傅喜为高武侯,官至大司马,傅晏为孔乡侯、官至大司马,傅商为汝昌侯,傅氏凡封侯六人、大司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等官十几人。丁氏一门先后封侯二人,大司马一人,将军、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等官十几人。一时间,朝廷内外几乎都被傅、丁二家所充塞。
公元前1年,哀帝去世。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亲政,王氏集团得以重整旗鼓,王莽重新担任了大司马领尚书事。王莽上台后,对傅、丁二氏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尽管这时傅太后和丁太后已死,王莽仍下令掘开二人的坟墓。剥去二人的金镂玉衣,换上普通的木棺重葬。在这次打击中,傅氏、丁氏集团中除高武侯傅喜因一直和傅太后意见不和而得以留用外,其他人统统遣送回乡。
西汉后期的外戚,史、王、丁、傅,此起彼落,对他们,东汉史学家班固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自从宣、元、成、哀诸帝时,外戚兴起后,许、史、王舜、王商、王凤、丁、傅诸家,全都是非侯即将,富贵之极。但他们虽然有这样高的地位,却没见到有几个有才能的人出现。”这些无才、无能、无德的外戚们依靠裙带关系,趁势专权,使得汉代政治更加昏暗,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危机加剧,西汉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