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楚汉战争中,萧何镇守巴蜀,为刘邦创造了一个坚固的根据地,源源不断地把兵卒、粮饷输送给刘邦。为刘邦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
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论功行封,群臣争功不止。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因此封他为酂侯,所封的食邑也最大。刘邦对萧何的封赏引起了群臣的不满,他们责问刘邦:“我们在楚汉战争中披坚执锐,多者身经百战,少的也打几十仗,为陛下攻城略地。而萧何没有一点汗马之劳,只不过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而已,不战反而功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刘邦想了想,不紧不慢地说:“你们懂得打猎吗?”“知道。”“那你们知道猎狗吗?”“知道。”刘邦马上表情严肃地说:“打猎的时候,追杀猎物的是狗,而让狗去追逐猎物的是猎人。你们这些人虽然是得到很多猎物,只是有功的狗。至于萧何,是指使你们,让你们得到猎物的人,是有功的猎人。并且你们跟随我南征北战的只不过只身一人,多的也不过是两三人,而萧何是举家数十人全都跟着我,此功不可没、不可忘!”群臣听了这番话,没在再敢多说一句。
西汉初年在政治上是致力于消除韩信等异姓王;在经济上,则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全力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萧何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消灭韩信,就是公元前197年吕后用了萧何的计谋,假传刘邦在前线取得大胜,传令群臣进宫庆贺。萧何也亲自到韩信府上请韩信。韩信见萧何亲自来请,放松了警惕,随萧何进宫,刚入宫门,就被埋伏两侧的武士给捆了起来,后被吕后下令处死。前面所说,韩信的拜将是萧何所推荐,而他的被斩也是萧何设谋,于是后世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后人在韩信墓前的祠堂中也留下了“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归人”之句。
萧何尽管对刘邦是尽忠尽责,但刘邦对萧何并未完全信任。司马迁在《史记·肖相国世家》中,其中近三分之二篇幅记载了这样三件事: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在京县(今河南荥阳)苦苦地对峙着,形势非常吃紧。但刘邦却一次又一次地派使者慰劳在后方的萧何。萧何的一个叫鲍生的部下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暴衣露盖,却一次次地派使者慰劳丞相,是对丞相生有疑心。因此,丞相倒不如把您的兄弟子孙中能当军卒的都送到汉王阵下,汉王必定对丞相信赖而不会再有疑心了。”萧何照鲍生说的去做了。当萧何的兄弟子孙数十人来到前线后,“汉王大说(悦)”。这是萧何用自己的兄弟子孙做人质才消除了刘邦的疑心。
公元前196年,大将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到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平叛。可陈豨未平,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之计,把韩信活捉起来并杀了。刘邦听到韩信被杀的消息后,很是高兴。立即派使节拜已是丞相的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封户,增加五百士卒在一都尉率领下做相国的卫队。消息传出,众人都赶来向萧何表示祝贺。惟独一个叫召平的不仅没有贺意,相反表示哀悼。召平对萧何说:“您可能将由此引起一场大祸。皇上暴衣露野在外,而您守于内,并没有任何战功而被增加封户、添置卫士。这是因为韩信刚刚在关中谋反的缘故。您还记得韩信是您力荐的吗?皇上已是怀疑到您了。所以才用这种手段来笼络您、稳住您。请您不要这一切,拿出全部家财去佐军。如此,皇上一定会高兴的。”萧何认为召平言之有理,就照办了。刘邦果然“乃大喜”,这一次是萧何拒收刘邦的赏赐,散尽家财,才消除了刘邦的怀疑。
公元前195年秋,黥布反叛,刘邦不顾年老体弱,再一次求址。亲征途中,不断地派使者回长安问萧何在干什么。而这时的萧何在抚顿百姓,全力保障刘邦的军需供应,并把自己的家财也贴了进去。对于刘邦的所为,萧何的一个门客对萧何说:“这可能是丞相要遭灭族之祸的征兆。现在您位为相国,功劳又是第一,还可能再往上加吗?您入关中已是十几年了,这十年来中,深受百姓拥戴,皇上之所以数次派人询问您在干什么,是怕您在关中作乱。您何不多买一些田地,贱买强买,以引起百姓的愤怒,这样皇上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尽管平时,萧何所置田宅都是那些贫瘠之地,自家的房子周围也从来没有深墙大院。但这次萧何还是采纳了门客的建议,贱买强买百姓的田宅数十万,使得长安周围百姓非常愤怒,纷纷投书刘邦,控告萧何的行为,刘邦听说后,又是“乃大悦”,这次萧何是以自污才消除了刘邦的怀疑。
刘邦和萧何的这种微妙的君臣关系,这是由于封建家天下的制度所造成的。
公元前193年,萧何在把相位移交于曹参后病逝。
萧何尽管屡屡被刘邦怀疑,但终得善终;而韩信则是大不同了。
韩信,今江苏省淮阴市人。韩信年轻时,家境十分贫寒,再加上韩信本人在种田、经商方面也没有才能,所以穷到了连吃饭都要东家蹭一顿,西家靠一口的地步。有一段时间,他天天到一亭长家去靠饭吃,一连靠了几个月,亭长的妻子不高兴了,每天早上天没亮就烧饭,坐在被窝里就把饭吃完了。等到吃饭的时候,韩信姗姗而来,饭锅早都洗干净了。韩信明白了亭长一家的用意,便扬长而去。
韩信家境虽穷,但个子长得很大。平是也喜欢在腰间挎一柄宝剑,俨然像个威猛的武士。有一天,有一个屠夫之子见韩信又腰挎宝剑走了过来,就对周围的人说:“你们看这小子,个子这么高,又带一宝剑,其实胆子小得很。”有几个人听后其中有一人把腿分开,对韩信说:“韩信,你小子如果有种,就拔出剑把我刺死,没有种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周围一时静得出奇,大家都看韩信将如何动作。只见韩信慢慢地弯下腰,趴在地上,一步步地从这个人的腿下爬了过去。从此后,韩信就得了一个“胯下英雄”的外号。
在年轻时代,有一个洗衣服的女人对韩信影响很大。有一天,韩信在淮阴城外的淮水上钓鱼,不远处,有几个以洗衣服为生的女人在洗衣服,到了吃饭的时候,其中一个女人见韩信一副饥饿的样子,就把饭分了一些给他。从此后一连几十天,韩信天天来钓鱼,那个女子也天天来洗衣服,并带饭给韩信吃。韩信对这个女子很感激。一天饭后,他对这女子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地报答您。”这位女子听后大怒说:“大丈夫连自己的肚子都喂不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图你的回报吗?”少年时的坎坷,洗衣妇的一席话,使韩信顿悟,他决心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并坚信自己能成就大事业。不久,他母亲死了,家里虽穷得连埋葬母亲的钱都没有,但韩信还是挑选了一块宽大平坦的高地埋葬了母亲,并相信他日一定能够把那里建成一个拥有万户人家的城池。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投奔到项羽军中,但项羽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小警卫官——郎中,此间,韩信多次向项羽出谋献策,但一个小小郎中的话,项羽怎么能听得进呢?项羽灭秦大分封后,韩信见刘邦有争夺天下之志,就投奔了刘邦,并随刘邦进了汉中。但刘邦也仅让他当了个分管粮草的治粟都尉,对他并未在意。倒是萧何在和韩信交谈中,觉得韩信是一奇才。和萧何相识,应当说是韩信一生的一大转折。经萧何力荐,刘邦亲自斋戒,设祭坛,以相当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这对一个负责粮草的官员来说,在汉军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当时是一军皆惊。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为刘邦仔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韩信说:“汉王东争天下,最大的敌人是项羽,项羽虽有千人不敌之勇,但是他不能任用贤才,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平时对人恭敬慈爱,言辞非常好听,听说别人有病时,能难过地痛哭流涕,但等到部下有功当封功受爵时,他却拿着印绶在双手摸来摸去,不忍释手,所以说项羽的仁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现在号称霸王,但他称霸后放弃关中,而都于无固无守的彭城,又放逐义帝,使诸侯叛之。再加上他所到之处,无不尽行屠城,也大失民心。所以项羽名虽为霸,实已失去天下民心,故其外强实弱。如果汉王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贤才,趁山东士卒想返故乡的心理,挥师关中,杀向山东,则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项羽所封的章邯等三秦王,秦人都恨透了这三个降将,汉王曾在关中约法三章,秦民都日夜盼望汉王回到关中,汉王应趁项羽东归之机,立即夺取关中,居高临下以争天下,没有不成功的。”依照韩信的分析,刘邦于公元前206年还定三秦。第二年就东出函谷关,收复魏及河南地,这年8月,韩信挥师渡过黄河,用了二年多的时间,横扫河北,占领了齐国。
韩信攻下齐地后,项羽曾派武涉去游说韩信,劝他与楚联合,三分天下,韩信对武涉说:“我韩信在楚营中,只不过是负责警卫的郎中而已,是项王不听我言,不用我计,我才背楚归汉的。汉王拜我为大将,与我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对我是言听计从。别人深信与我,我如果背叛别人,这是不义的行为,我是绝不可能背叛汉王的。”
韩信的部下,谋士蒯通也来劝说韩信自立,他以相面为名对韩信说:“一个人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用这三方面来观察一个人,万无一失。”并又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是封侯而已,同时还可能有大的灾难;但从您的背上看过去,您是贵不可言。”其意是要韩信背叛刘邦已不言自明,后蒯通又对韩信说了一大通道理,但都没有说通韩信。
韩信虽然占据齐后没有背叛汉王,但他却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后在刘邦封其为齐王,实封其地时方领兵南向,和众将一起,把项羽围于垓下,取得了灭楚的胜利。
对于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贡献,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这样评述说:“韩信为汉高祖,先奠定开兴大计,与他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三秦后,又分兵向北,擒获魏国,夺取代国,控制燕国,再向东攻击占领齐国,复向南在垓下消灭楚国。汉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大抵都是归功于韩信。”
项羽灭亡后,韩信也就开始了他的不得意,直到身遭杀戮的结局。
在韩信刚刚指挥三十余万汉军灭了项羽以后,刘邦就收了他的兵权,把他改封为楚王,韩信到楚还没站稳脚跟,刘邦又使人诬告韩信谋反。尽管韩信对所谓罪状作了理直气壮地反驳,也驳得刘邦无话可说,但刘邦还是把他装进了囚车。临进囚车前,韩信不无伤心地说:“难怪有人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难道还不应当死吗?”但刘邦终没有杀韩信,而是把他降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知道刘邦害怕其才能,故闭门不出,终日闷闷不乐,但有时也借机发发牢骚。有一次,刘邦与韩信讨论众将的才能,刘邦问韩信:“我如果是一个将军,能指挥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如果率领军队,不过能指挥十万人而已。”刘邦又问道:“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听后大笑说:“多多益善?那你为什么反而给我活捉了?”韩信苦笑道:“陛下不能将兵,而善于用将,这是韩信为什么被陛下活捉的原因,同时陛下这一切是天授的,而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公元前196年,陈豨谋反,据说陈豨在谋反前曾与韩信密谋过,韩信将在长安为内应。吕后因此在萧何的帮助下,生擒韩信,并立即处死。所以后人在韩信墓前的祠堂里有“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归人”之句,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对于韩信谋反,司马光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说到韩信谋反,看他拒绝蒯彻的建议,在阵地迎接高祖,哪里有反叛之心呢!实在是因为失去职权后快怏不快,才陷于大逆不道。卢绾仅仅是高祖里巷旧邻,就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在朝廷听命;高祖难道不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诈骗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是有的;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了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高祖已经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抓住机会去谋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立大功以报答有道德的人,是士人君子的胸怀。韩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为自己谋取利益,又用士人君子的胸怀寄希望于他人,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假如让韩信学会谦虚礼让的品德,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况就不同了!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吕尚等人相比,足使子孙后代享有祭祀!他想不到这一点。反而在天下已经归于一家时,图谋叛逆,被斩灭家族,这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