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在总结楚亡汉兴的教训时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镇国家,优抚百姓,保证给养不绝于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之杰,我能正确使用他们,所以我就能取得天下。”的确,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对汉王朝的建立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张良,字子房,韩国人。其祖父、父亲曾任五世韩王之相。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灭韩。韩亡时,张良虽尚为少年,但他决心刺死秦王,报国破之仇。为达到这一目的,他散尽家财,招募死士,但公元前218年博浪沙谋杀因铁锥误中秦始皇副车而导致失败,从此,张良隐姓埋名,流亡他乡。
在流亡的日子里,他考察山川,广交名士,并研读了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太公兵法》,关于张良得到《太公兵法》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张良流亡的日子有一段时间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度过的。有一天,张良漫步于下邳桥头,有一个老者,身穿粗布衣,在走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鞋丢到桥下,然后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感到很生气,想揍他几下,怜其年迈,还是强忍着走到桥下,把鞋取了上来。可老者又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鞋已取上来了,穿就穿吧,就恭恭敬敬地给老者把鞋穿好了。老者感到心满意足,大笑而去。对老者的行为,张良感到很奇怪,一直目送他远去。只见老者走了一里多,又走了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表现不错,值得教给你点东西,这样吧,五天后的一大早,到这儿来等我。”张良也不知老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仍是恭敬地躬腰答道:“是。”五天后的一大早,张良如约前往,只见老者已候在桥头,见到张良后,非常生气地说:“为什么与老人相约都迟到?五天后再来吧!”说罢掉头而去。五天到了,这次鸡叫头遍,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者已经在桥头,他责问说:“怎么又迟到了?五天后再早一点儿来吧!”又过了五天,这次张良半夜未到就等在桥头。不一会儿,老者也来了,高兴地对张良说:“就该这样子。”说完,从怀中拿出一卷书,对张良说:“好好研读吧,十年后,定可为帝王师,十三年后你可以到济北去见我,那里的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便扬长而去再也没回来。这个故事尽管有传奇色彩,但从中可以看出,经过长时期的流亡的磨炼,张良和几年前相比,是成熟多了。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张良也组成一支百余人的起义队伍。后和刘邦一起,投到项梁麾下。在这期间,张良和众人谈论《太公兵法》,他人均不懂,唯有刘邦听之称善,通晓要义。从此,张良决心辅佐刘邦打天下。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征,一路所向披靡,破宛城,克武关,来到咸阳的最后一道门户——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刘邦打算以二万之众强攻,张良劝阻说:“秦军还是很强大的,千万不可轻敌。我听说守关的秦将是屠夫之子,商贩是很看重金钱的,我们可以把军卒散置到周围的山上,到处树出旗帜,作为疑兵,造成大军压境之势,再令郦食其携重金去贿赂秦将。”刘邦依计而行,秦将内贪重赂,外怯强兵,献出峣关。峣关既得,刘邦一路无阻,抵达咸阳霸上,秦王子婴自缚投降。
刘邦进入咸阳后,见秦宫富丽堂皇,千余美色嫔妃充斥其中,就想长住享受一番。樊哙劝刘邦赶快离开秦宫,刘邦不听。张良对刘邦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胜利是因为秦的无道,使众叛亲离。现在我们刚刚灭秦,就贪图享受,这不是所谓‘助桀为虐’吗?常言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您还是听樊哙所言,离开秦宫。”刘邦这才还军霸上。
项羽进军咸阳后,要杀刘邦,又是张良让刘邦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通过项伯蒙骗项羽,并在鸿门宴上用智,解了鸿门之危。
楚汉战争开始后,张良在下邑(今安徽砀山东)为刘邦分析了天下大势,规划了持久的战略。张良建议刘邦在成皋、荥阳建立持久防线,阻挡项羽西进;让韩信率兵北上,攻赵、魏、燕、齐,以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派彭越深入楚后方,扰乱楚的军心民心,断其粮饷;用计说降镇守淮南的九江王黥布,断项羽左臂。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就是按照这一战略步步展开的。
公元前204年(汉三年)冬,项羽倾全力攻击刘邦,这实际上是项羽的孤注一掷,刘邦有些吃不住了,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之后,多树楚敌。刘邦认为言之有理,并立即派人刻印准备分封天下。就在这时,张良从外面回来。张良来到刘邦住所时,刘邦正在吃饭,见张良来了,高兴地对张良说:“有人为我出了一条胜楚的妙计。”然后就如此这般地向张良说了,并问张良此计如何。张良没等听完,就问:“这是谁出的馊主意,如照办的话,汉王的大事就完了。”刘邦忙问:“怎么啦?”张良说:“让我用你的筷子为汉王筹策。”刘邦把筷子递了过去,张良用筷子筹算了一会儿,对刘邦说:“过去商汤伐夏桀后,曾封夏后于杞,是因为商汤认为能制夏桀于死地。现在大王能制项羽于死地吗?”刘邦说:“不能。”张良接过说:“这是第一个不能。武王伐纣时,封商族于宋,那是因为武王知道能够得到纣的头,现在陛下能得到项羽的头吗?”“不能。”刘邦回答,张良听后说:“这是第二个不能。武王入商后,标榜纣时的贤者商容,释放了被纣囚禁的箕子,重新修葺了商贵族比干的墓。现在汉王能够封圣人之墓,能够标榜贤智之士吗?”“不能。”刘邦又答道。张良接着说:“这是第三个不能。武王灭商后,能够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粮以赐贫穷,现在汉王能把仓库中的物品都散发给贫苦百姓吗?”“不能。”刘邦答道。就这样张良一连提了八个问题,刘邦无可奈何地答了八个不能。张良说:“既然这些都不可能做到,那么汉王拿什么去分封天下?拿什么去制约住分封后的六国贵族?现在项羽还很强大,这些六国贵族怎么能不去投靠项羽呢?”刘邦听了这番话,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急得吐出口中正吃的一口饭,大声骂道:“郦食其这个愚夫,差一点坏了我的大事。”说完,赶紧令人把刻好的印毁掉。
公元前203年(汉王四年),楚弱汉强已成必然之势,但就在此时,占据齐地的韩信以齐人多变为借口,向刘邦伸手请封“代理齐王”。刘邦这时正需韩信回兵,大骂韩信不是东西,当时韩信的使者在座,张良用脚踢了刘邦一下,刘邦还算聪明,立刻领会了张良的意思,便改口骂道:“韩信这小子,要称王就做真王,要什么代理齐王呢?”于是厚赏了韩信使者,派张良亲自到齐地去宣布封韩信为齐王。这就是历史上“踢脚封王”的故事。张良一向是反对分封的,可为什么现在又劝刘邦分封韩信呢?因为在楚汉的对立中,韩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正是楚汉大决战的前夜,如不封韩信为王,以调动他的积极性,形势就有可能急转而下。这就叫做“因时制宜”。
公元前202年(汉王五年)10月,刘邦和项羽在广武相持将近一年,张良进言刘邦与项羽讲和,骗项羽退兵,乘其退兵之际,追击之。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和项羽签订了鸿沟之约,但在追击项羽的战争中由于韩信、彭越的观望,项羽在固陵把刘邦打得大败。为调动韩信他们的积极性,张良劝刘邦为韩信、彭越、黥布划分领地范围,刘邦采纳后,韩、彭、黥三人合兵,合围项羽,最后在垓下歼灭了项羽,使刘邦统一了天下。
汉政权建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建都问题,齐人娄敬建议把国都定在关中。因群臣大都出身关东地区,因此朝廷上是一片反对声,要求定都洛阳。张良力排众议,为刘邦分析说:“洛阳虽东有成皋,西有郩黾,背靠黄河,面向伊洛,为四固之地。但洛阳地方太小,方圆不过百里,且土地瘠薄,并且容易四面受敌,这不是立国之地。而关中左有郁山函谷关,右有陇山与蜀山相连,不仅当地是沃野千里,而且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据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只要诸侯安定,通过黄河、渭水可漕运天下,供给京师。如诸侯有变,也可以顺流而下,有效地保障粮草供给,真可谓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张良的这一番话,充分地肯定了在关中建都的政治和地理优势,使刘邦迅速做出了在关中定都长安的决定。
刘邦是从平民做上皇帝的,称帝后,往日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如何处理就成了另一个大问题。起初,确有一些功臣已为争功而考虑谋反。张良对刘邦说:“众将考虑的是怕你不能遍封所有功臣,而寻找借口谋杀他们,陛下可以在没有为他们计功之前,找一个平时陛下最痛恨的,并且大家都知道这一点的人加以重赏。这样,众功臣们就不会再生乱了。”刘邦因此分封了平时欲除之而后快的雍齿为什方侯,此令一出,众功臣都说,“皇上连雍齿这样的人都封侯了,我们还害怕得不到吗?”
在刘邦大封功臣的过程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在建汉过程中的功绩,要把齐地三万户封给张良,张良婉言谢绝,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秦末战争中与刘邦在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的相识,提出“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以君臣初识,相知弥深的留地请封,其寓意是相当深刻的。刘邦同意了他的要求,封张良为留侯。
封侯后,张良对人说:“我家世相韩,韩被秦灭后,曾散尽万金家资,想为韩报仇。现在以三寸不烂之舌作为皇上谋士,得以分封万户,位居列侯,这已经是一平民布衣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了,张良已是相当满足了,我想舍弃一切人间事,去寻求仙人的生活。”张良的功成身退,对汉初统治集团来说,的确是一个大损失。但当汉王朝建立后,原来同甘共苦的重臣和开国元勋,或拥重兵、或居要位,都不啻是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君臣之间的矛盾迟早是要爆发的,张良此举,不过是远避事祸而已。
公元前187年(汉高后元年)一生坎坷不平的张良病逝,谥文成侯。
和张良相比,萧何可说是刘邦的开国的第一功臣,他辅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对保证刘邦战胜项羽,在汉建立后,对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始终也没有得到刘邦的真正信任。
萧何,沛县人,秦统一后,因做事公平而被任用为沛县主吏。
刘邦为平民时,不拘小节,常为人所告,萧何接报后,总是处处护着刘邦。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后,萧何与曹参在沛县支持刘邦杀了沛县令,聚众几千人起事。刘邦起事后,任用萧何为丞,要其监督庶事。
刘邦占领咸阳后,众将都忙着抢夺秦官里的金银财宝,而萧何却径直来到秦丞相府和御史府,把秦的律令、档案等文书全部收了起来。萧何的这一举动,是相当有远见的,他使得刘邦从这些文书中掌握了天下的地理形势;掌握了要塞部署,掌握了天下的户口;从中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掌握了各地的强弱富贫。为刘邦楚汉战争的胜利打了基础。
刘邦被封汉王后,拜萧何为丞相。刘邦入汉中后,手下将士由于大都为关东人,因之不断有人开小差逃去。有一天,萧何听说一名叫韩信的管粮小吏也逃跑了,来不及向刘邦说一声,就亲自去追韩信。因此,有人误认为萧何也逃跑了,并报给了刘邦;刘邦听说连萧何也开了小差,感到非常难过。可第三天早上,突然门外传说有丞相求见,刘邦又惊又喜,冲出帐门,见到萧何后,刘邦责怪说:“你身为丞相,怎么能也干出这种逃跑的事呢?”萧何感到莫名其妙说道:“谁说我逃跑了,我是追逃走的人去了。”“追谁?”刘邦问。“追韩信。”萧何答道。刘邦听说追的是韩信,感到不可理解地说:“这几天逃去的将军有几十人之多,没见你去追过,而韩信却只是一个管粮小吏,你却追了三天。”萧何对刘邦说:“将军是很容易找到的,但像韩信这样的人,我萧何找不到第二个,您如果想长期在汉中为王,可能用不着韩信。但如果要争天下,就非用他不可。现在就看您是如何决策了。”刘邦缓慢地回答道:“我当然是想回关东,哪能长久地闷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赶紧接过话来说:“要回关东,只有争得天下,要得天下,就当赶紧重用韩信,要不然,他早晚还会走的。”刘邦说:“好吧,看在丞相的面子上,我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做将军?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刘邦说:“难道让他做大将?”萧何说:“那当然,这样做我可以提前为主公的事业庆贺了!”当时,刘邦就要召见韩信,授与他大将军的印绶,萧何阻止说:“不行,你平时待人傲慢无礼,现在拜任大将军,难道就像呼唤小孩一样?您如果诚心诚意要拜他为大将军,就应选一个吉日,隆重地举行拜大将军的仪式。”刘邦依萧何的意见办了。事实证明,韩信在刘邦灭楚的战争中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