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汉、唐宦官专权的教训,明太祖对宦官干预朝廷政务有严格的限制,但是,他不能也不想放弃宦官这个工具。一是后宫的数千妃嫔得有人替他监管,二是朝臣更不能令人放心,历史上权臣对皇权的威胁,比宦官要大得多。只要驾驭得当,宦官就不会反仆为主。所以在废除丞相后,他急剧扩大了宦官的规模。如1382年(洪武十五年)11月,增设内使361人,12月,又增设内使76人。到洪武末年,明代主要宦官机构十二监中的十一监都已具备。而且,明太祖派遣宦官出使、监军,开启了以后宦官全面干政的先河。
建文朝是一个文官占优势的政府,对宦官势力严加抑制。永乐帝篡位后又重用宦官,扩大了宦官的规模和职权,全面干预国家政治。到宣德时,司礼监掌握了批红权,于是宦官乱政的体制条件就具备了。
要了解明朝宦官干政的具体情形,首先要了解宦官的组织状况和职能。
明代宦官的基本机构是十二监、四司、八局,即所谓的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各设掌印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司礼监是宦官的首席衙门,是其他各监局的领导机关。
司礼监与其他十一监不同,除了掌印太监外还设秉笔、随堂太监八九员。掌印太监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地位相当于内阁首辅。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每季轮二人值班,相当于内阁的其他大学士。所以司礼监有内内阁之称。司礼太监虽说是照阁票批朱,但有偏傍偶讹的地方,也不妨略为改正。
最重要的是,司礼监的太监们握有传宣皇帝旨意的权力,即所谓“口含天宪”。不论是内阁的票拟,还是司礼太监的批朱,都要以皇帝的旨意作根据,而传宣旨意的权力又掌握在司礼监的手中。皇帝有什么事要办,便口头宣旨,司礼秉笔太监在旁边记录下来,然后交付内阁缮拟。有时甚至连记录都没有,只用口头传达,派一个小宦官到内阁说一说。这样,就给司礼太监专权开了方便之门。
司礼监下面有个叫文书房的机构,是一个辅助太监们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
文书房设掌房十员,主管接收通政司每天封进的地方官和百姓的奏章、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搭票,一应圣谕旨意御批,俱留文书房落底簿发。”所以,文书房的宦官很骄傲,都以“内翰”自命。而司礼太监也必须由文书房的宦官升任,就像内阁必由翰林一样。其实,文书房就是内翰林院。
司礼监掌管的机关还有东厂、内书堂、礼仪房、中书房、御前作。东厂、内书堂,有关章节已作过介绍,这里不再重复。礼仪房掌管的是皇帝、皇太子、诸王选婚,公主选驸马,皇子皇女诞生,选择乳妇(奶妈)等各项活动的礼仪。中书房掌管文华殿中书按照皇帝的旨意书写的书籍、对联、扇柄。御前作专管为皇帝制造龙床、龙桌、籍柜之类的物品。
司礼监还是所有宦官的主管部门。派遣宦官到各地担任各种差事,都要由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呈请皇帝调遣任命。如果这些担任外差的宦官犯了什么过错,掌印太监还有权予以撤职、惩办。宦官见了他都要叩头称上司。各宦官衙门每年要孝敬司礼掌印太监3万两银子,二十四衙门加起来一共是72万两。
司礼监的外差有南京守备。
内官监,主管营造宫室、陵墓以及铜、锡妆奁,日用器皿的制造,还有冬天窖藏冰块和冰块的使用。古代没有冰箱,皇室要用冰,就在冬天取自然冰,放在地窖里贮藏起来,待没有冰的季节拿出来用。
御用监,掌管御用木制器具和工艺品的制造。
司设监,掌管卤簿、仪仗、帷幕。
御马监,掌管御厩、兵符。
神宫监,掌管太庙等庙的洒扫、香灯。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保存功臣、文武官员的人事档案副本,还有印信、勘合、符验、信符。
直殿监,掌管打扫各殿及廊庑的卫生。
尚衣监,掌管御用服装鞋帽。
都知监,掌管随驾前导警跸。
四司各设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后来都设掌印太监。
惜薪司掌管薪炭,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和演杂戏,宝钞司掌管制造印刷宝钞用的草纸,混堂司掌管皇帝的沐浴。
八局各设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一人,从五品。后来也都升为太监。兵仗局掌管武器、火药的制造。银作局掌管打造金银首饰和器皿。浣衣局收养年老宫人和有罪废退者,以免泄露大内秘密。此局不在皇城内,在德胜门以西。巾帽局掌管内使、驸马、藩王至国时随从校尉穿戴的靴帽。针工局,掌管缝制宫中用的衣服。内织染局掌管织染御用及宫内用的缎匹。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的酒醋、糖酱、面豆。司苑局掌管蔬菜、瓜果的种植。
除了二十四衙门外,还有很多别的宦官机构。此外,宦官还有很多差事。在北京的有提督东西厂、提督京营、坐营、监枪等等。其中京营各差,不得由司礼太监出任,不然,他既掌握了决策权,又掌握军权,很容易出现汉、唐两朝宦官废立皇帝的事情。英宗天顺时,司设监太监曹吉祥和养子曹钦叛乱之所以没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曹吉祥在司礼监没人,不能内应外合。北京的外差还有天寿山守备。
在南京的外差有南京守备。
在各地的外差有各省各要地的镇守、守备、监枪,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的织造,广东、福建、浙江三地市舶司提督,各地仓场的监督。此外还有承天府守备、凤阳守备、诸陵神宫监太监,这些都是常设的。至于临时差遣,有监军、采办、矿税监等等,不可胜数。
明代的宦官究竟有多少人呢?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宦官在明初是有明确编制的,但后来屡屡突破。大臣的奏章指出,“监局内臣数以万计,利源兵柄尽以付之,犯法纵奸,一切容贷。”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中珰七万人皆喧哗走”。清朝的康熙皇帝根据得自明朝遗留宦官的信息,指出明朝有宫女几千人,内监至数万人。如果再按每个宦官有三个家奴计算,则明朝宦官及其爪牙总计达几十万,宦官及其爪牙占总人口的4‰,数量之巨,充分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寄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