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专制和独裁政治的维持都离不开特务的作用。专制和独裁的程度越高,对特务的依赖性也就越强。朱明王朝的君主专制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而特务统治在明代也就更为登峰造极。
朱元璋为了削除那些不知顾忌的功臣,在1382年(洪武十五年)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军事特务机关——锦衣卫。锦衣卫的前身是1367年设立的拱卫司。1370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又设仪鸾司隶属其下。
锦衣卫是直属皇帝的侍卫亲军卫之一,与其他的政府、军事部门都没有隶属关系。它设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二人,正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所统有将军、力士、校尉,分掌侍卫、缉捕、刑狱事务。其中,校尉有五所,一共有八九千人,专门从事秘密缉访盗贼、奸宄及监视官民日常行为的特务活动。锦衣卫的下属还有个称为镇抚司的机构,职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因为明太祖常将重犯逮捕至京关入镇抚司狱中,令其讯治,故又有“诏狱”之称。
诏狱起源于西汉。在古代,司法本来由专掌司法的官员司寇掌管。到汉武帝时,为了实行集权与专制的统治,设置诏狱26所,开启了皇帝亲自掌管司法的先河。从此以后,历代因革不常。到五代的后唐、后汉都设有由侍卫亲军掌管的诏狱。但是,荼毒人民生命之酷烈,无过于明朝的诏狱。
洪武年间,大狱屡兴,明太祖都将它后移交镇抚司处理,诛杀以万千计。到1387年,胡惟庸党处置得已经差不多了,他便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将犯人移交刑部处理。但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又兴李善长狱,1393年兴蓝玉狱,又拿起了诏狱这个工具。蓝玉案结束后,功臣也收拾得差不多了,明太祖再次申明以后一切案件都由法司处理,内外刑狱不再经由锦衣卫。
成祖朱棣,由藩王以武力窃取皇位,对天下臣民满腹狐疑,又恢复了诏狱。不久又增设北镇抚司,专治诏狱。锦衣卫指挥纪纲刺探廷臣阴事,以奉迎皇上意旨,成祖以为忠,因此而遭残杀者不可胜数。后纪纲虽被诛,但锦衣卫典诏狱如故,并且作为一项祖制在朱棣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英宗正统时,锦衣卫指挥马顺阿附王振,大臣下诏狱的络绎不绝,流毒天下。侍讲刘球因上书语刺王振,马顺便秉承王振的意旨,将刘球肢解于诏狱中。
景泰时,景帝对锦衣卫管得比较严,锦衣校尉没有造成什么祸害。英宗复辟后,心里总是不踏实,便重用锦衣卫,以严刑驾驭臣下,于是冤狱屡出。锦衣校尉诬告弋阳王乱伦,英宗派宗亲与大臣前去调查,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英宗也说校尉枉人不浅。后来锦衣卫指挥使逯杲死咬乱伦实有其事,英宗便凭他所信任的特务的一句话,将弋阳王母子处以死刑。首辅李贤遭锦衣卫指挥门达的算计,差一点身罹惨祸。
锦衣卫和北镇抚司的职能是侦缉和刑讯,狱案做好了,再送之法司拟罪。到宪宗继位后,令掌诏狱的特务直接在案情报告上拟罪,于是诏狱就掌握了侦缉、刑讯和审判的全部权力。到1478年(成化十四年),宪宗增铸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可以越过本卫的指挥使,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镇抚的品位虽然低,权力却是越来越大。
后来太监汪直、刘瑾、魏忠贤相继专权乱政,锦衣卫和北镇抚司就成了他们残害正直官员的帮凶。
魏忠贤专权时,他的义子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称五虎,掌管锦衣卫与诏狱,残酷迫害扬涟、左光斗等正人君子。开始,他们索要贿赂,立限严督,两天为一限。银子给得不够他们预想的数目,就给被囚禁的人用全刑。全刑包括:械、镣、棍、拶(用拶子夹手指)、夹棍(夹四肢的刑具)。五毒具备,受刑者惨叫呼号,血肉溃烂,求死不得。行刑时,魏忠贤派一名“听记”前去监督。一天晚上,囚犯们被隔离开来。狱卒说:“今天晚上又有人要壁挺了。”壁挺,就是死的意思。果然,第二天,杨涟、左光斗都被魏忠贤的党羽用铁链勒死在狱中。尸体在狱中撂放了许多天,待生蛆腐烂,才用苇席包裹扔出去。亲属连他们被害死的日子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