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青少年时代的于谦不但已经很有文学才华,负誉乡邦,而且满怀救国济民的远大抱负。他家里从他祖父时就收藏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画像。于谦仰慕文天祥的为人,15岁时便撰写了赞词,悬挂在书桌边,激励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赞词说: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死,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修传,我瞻遗像,清风懔然。
于谦的生活态度积极严肃,作风耿直,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17岁时,赋《石灰吟》诗,表现出为祖国建功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精神: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以石灰的产生过程,来比喻自己少年时代矢志经受艰苦锻炼,是非常贴切的,纵须“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历尽艰难险恶,也等闲视之。为了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有用之才,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他的心愿是要留一身清白在人间,这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的意思正相一致。
于谦不但勤苦好学,志向远大,品德高尚,而且极具有随机应变的聪明才智和勇健敢为的胆气。
他18岁时,与钱塘县学的同学随督学佥事官到孔庙行祭礼。因督学佥事平日恣行威福,督责诸生,过于严厉,在生员中积怨颇深,所以,当隆重的典礼正在进行时,生员们便借故争吵起来。群情激动、喧闹拥挤之下,督学大人忽然失足掉进学宫前的泮池里。同学们一看闯了大祸,都惊慌走避,惟独于谦一人前去搭救落水的督学。督学大人一时气懵,抓住于谦,要归罪于他。于谦不急不慢地说:“和你争吵的全走开了,我是见你快要淹死才救起你的。现在你不责难和你争吵的,反倒要归罪不曾和你争吵的,可以这样办吗?你更进一步要加罪来援救你的人,这是什么道理呢?”督学听了,无言以对,只好罢休。
于谦在钱塘县学做秀才(生员)时,娴习礼仪,态度严肃,作风亢直,不肯屈节逢迎有权势的人,因而引起巡按御史的不满。巡按乘视察钱塘县学的机会,特意指定于谦,要他讲书,想借题挑剔一番。但见于谦从容不迫地向各位官员打拱作揖,请他们一齐跪在讲案前面。巡按说:“讲案前没有跪礼。”于谦说:“今天所讲的是太祖高皇帝的《大诰》三编,小生不敢不跪,各位大人都应该跪下。”巡按和各位官员迫于太祖高皇帝的威严,只得跪在讲案前。于谦于是将《大诰》反复推论,讲解得很是明白,听者都恭敬地跪着。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谦的机智和不畏权势。
1420年(永乐十八年),于谦在杭州参加浙江乡试,中了第六名举人。次年,到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中了进士。当时正是明朝国势鼎盛的时期,但于谦看到了潜在的危机,就在殿试的对策中坦率地指了出来。当时主考官大学士杨士奇、侍读周述都很器重他的才学,但因“策语伤时”,本来会试考取第一名的于谦,殿试结果,竟列在三甲第九十二名。可见于谦在从政的初步,就有“铮铮不夺之节”和直言敢谏的精神。
于谦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在任上有“廉干”的美誉。
于谦才貌英伟、声音宏亮,在朝班里奏对公事,朗朗清畅,很有条理,受到刚继承皇位的宣德帝的赏识。1426年(宣德元年),宣德帝特意简拔他扈从御驾征讨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次年又奉命巡按江西。他和都察院的上司关系也很好。当时的左都御史顾佐,作风刚正倔强,对僚属很少赞许,但他认为于谦办事公正,才干卓越,比自己优长,因而十分敬重。仕途的顺利,使于谦对报效祖国充满信心,诗作中弥漫着豪迈的气概:峥嵘头角伸非难,变化飞腾顷刻间。等闲吸尽四海水,化作商霖拯旱干。(《鲤鱼图》)
1430年(宣德五年),宣德帝破格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从二品),巡抚山西、河南。这一年,于谦刚3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他在山西、河南巡抚任上一干就是19年(1430—1448年)。政绩特别优异。他对农民的疾苦有着深深的同情,他的《悯农》诗中说: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
农夫出门荷犁钮,村妇看家事缝补。
可怜小妇年十余,赤脚蓬头衣褴楼。
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
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
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泪如雨,将奈何?
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
15世纪的30、40年代是华北水旱灾害频繁的时期。于谦在巡抚任上的主要工作就是救灾和安置流民。他不辞劳苦,在两省各地来回巡视,就地及时解决问题。救灾的主要办法一是蠲免赋税、劳役;二是建义仓和平淮仓,通过募捐和政府干预粮食市场的需求与供应的办法,解决救荒用粮;三是兴修水利、整治黄河;四是协调发展各行业。
于谦的卓越工作使几十万流民得到妥善安置,当地的百姓都很爱戴和敬重他,连劫路的盗贼都是如此。史书中说他“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于谦为官清廉,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馈送权贵。宣德到正统初年,三杨当政,对于谦相当敬重,他的建议没有不被采纳的。1442年(正统七年),太皇太后死,太监王振擅权,作威作福,贿赂公行。有人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些地方产品,如合芗(线香)、干菌(蘑菇)、裹头(手帕)等物,便中送点人情。”于谦笑着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因作绝句一首见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在当时远近传诵,为一段佳话。但王振对于谦的倔强严正却是嫉恨在心。1446年(正统十一年),于谦到北京奏事,荐举参政王来、孙原贞接任巡抚。王振便唆使他的走狗通政使李锡弹劾于谦,诬蔑他“因长期不升官而心怀怨望,随意荐举私人自代,不合大臣的体统”,就把于谦关进监狱,判了死刑。这下可激怒了晋、豫两省的人民,他们纷纷到北京叩阙上书,请求朝廷归还他们的好巡抚。开封的周王、太原的晋王也上书保于谦。毕竟众怒难犯,王振只好将于谦释放,降官为大理寺少卿,仍任山西、河南巡抚。
1447年(正统十二年),于谦接到父亲的丧报,回杭州奔丧,丧期未满,就被调做兵部右侍郎。次年母亲又故去,因为边务紧急,也不得终守丧礼,当年又奉命返回北京作兵部左侍郎,佐理部事。1449年土木之变发生,兵部尚书邝埜扈驾阵亡,于谦事实上成了兵部的最高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