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口6千万,幅员几百万平方千米的大国,光靠皇帝一个人是治理不好的。贤主必须有一个精明强干、阅历丰富、同心一德而又较为稳定的辅政班子作为助手,才能保证决策正确、政策稳定,从而为治世的达成提供政治保障。
仁、宣时期的主要辅政大臣是“蹇、夏”和“三杨”。他们是历事五朝或四朝的大臣,通达政体,谙练章程,与仁、宣二帝也有很好的个人关系。
“蹇、夏”指的是蹇义和夏元吉。
蹇义(1363—1435年),字宜之,四川巴县人,1385年(洪武十八年)进士。建文时任吏部右侍郎,永乐初官至吏部尚书。蹇义为人厚道,作风谨慎,熟悉朝章典故,是管理吏部和参谋大政的很好人才。永乐帝北巡,他曾辅佐皇太子朱高炽监国(代理国政);又曾多次奉命兼理其他部的事务,虽然政务繁多,他处理得却很轻松自如。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喆,祖籍江西德兴,父亲在湖广湘阴(今属湖南)任教谕,便定居在这里。洪武时,夏元吉以举人出身进入仕途,任户部主事。永乐初,官至户部尚书。当时浙西闹水灾,地方官治理没有成效。他受命前去治水。到浙西后,他组织百姓疏浚吴淞江下流,上接太湖,并因地建闸,用来蓄水或泄水。治水期间,他常是布衣徒步,日夜操劳,夏日炎炎,也不张伞盖。他说:“老百姓都在辛勤劳作,我怎么能独自安逸。”后来,他又进一步治理了吴淞江的各支流,为浙西农业生产创造了便利。他还向永乐帝提议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都得到采纳。永乐一朝,频年用兵,南征北伐;大兴土木,营建北京,疏浚大运河;又造巨舰,多次遣郑和出使西洋。朝廷的财政支出以钜万万计。夏原吉精心管理,有条不紊,在他任户部尚书期间,财政从未出现过难以负荷的情况。由此可见他的精明强干。与蹇义一样,夏元吉也不仅仅管理户部,而且参决大政。永乐北巡时,他曾辅佐皇太孙朱瞻基居守北京。每遇有国家大事。永乐帝都要召他商谋。蹇义、夏元吉在永乐时以前朝旧臣而受重用,朝廷内外并称为“蹇、夏”。
仁、宣时期,蹇、夏以元老和辅弼旧臣受到倚信。二人掌吏部和户部长达27年,资历又比三杨老,名位都在三杨的前面。他们外兼台省,内参馆阁,与三杨同心辅政。
“三杨”指的是杨士奇(1365—1444年)、杨荣(1371—1440年)、杨溥(1372—1446年)。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江西泰和人。杨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今建瓯)人。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三人都是建文时的旧臣。永乐帝即位,选翰林官七人入内阁办事,杨士奇、杨荣入选,一直任至正统朝,在内阁的时间分别为42年和38年。杨溥在宣宗即位后入阁,在内阁的时间也长达21年。
所谓内阁,是明朝永乐以后形成的辅佐皇帝决策理政的一个非正式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曾设置正五品的殿阁大学士,以翰林官充当。但他们在洪武时不过是坐而论道,并没有重要的政治作用。
永乐帝即位后,选拔七位翰林官到宫城内的文渊阁办事,参与国家军政要务的决策。因文渊阁地处大内,所以,这一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非正式机构便被称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官仅五品,又没有下属衙门,管不了各部,权势很难与六部尚书相抗。
仁、宣时期,内阁的权势与地位都提高了。三杨都加衔为尚书、师、傅、保,官品崇高,在各部尚书之上。尤其是宣德时确立了内阁与司礼监共同辅政的体制,奠定了内阁作为辅政机关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票拟权。永乐时无所谓票拟。遇有大事,皇帝召内阁造膝密议,议定,便亲洒翰墨批示到臣下的章奏上,并未委托阁臣。宣德时,宣宗才让杨士奇等人就臣下呈进的章奏提出意见,写在一张纸条上,贴在奏章封面,然后转交皇帝。这就称为票拟。宣宗对三杨很信任,一般是将他们的意见用红笔转抄在奏章上,这就称为批红。或是因为章奏太多,或是出于对阁臣的信任,宣宗除了亲批几本外,其余的都交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代批。为了使太监有做笔墨工作的能力,1426年8月,宣宗设立了内书堂,专门训练、培养小宦官。由于宣宗对阁臣言听计从,所以太监的批红也是照抄阁票,因而阁臣的权力就很大。《明史》说:“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敌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
宣宗即位之初,有阁臣七人,不久,其中四位或因才德不称,或因病卒,相继离职,内阁中就只剩下三杨。三杨中的西杨杨士奇,有学识品行,能容人过,东杨杨荣,善谋断,才识过人,南杨杨溥有雅操,善处同僚关系,三人相得益彰,同寅协恭,为仁宣治世做出了贡献。